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老家莒县

老家莒县

荆培青2024-11-21更新 次浏览

莒县,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共同认定为“千年古县”。

考古证实,老家莒县,以“莒”为地名,在甲骨文中已有明确记载,始于新石器时代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后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兹舆期建立莒国。后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时光荏苒,几千年来,朝代无数次更替,但我们这个“莒”字亘古至今,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古老的“莒”字名片越擦越亮,熠熠生辉,名扬四海。

站在新时代,回溯曾经辉煌的莒国历史,我们深感自豪,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建成了强大繁荣的古莒国,点点滴滴的发展创造、文明进步,汇聚成了灿烂的莒文化。今天的莒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物阜民丰,全县人民正在奋力打造经济强县、文旅名城、生态名城、活力名城,谱写现代化强县建设的新篇章,亮点频现,硕果累累。


一、三千年古城

“一座城、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凝聚起了今天莒县蓬勃发展的巨大力量。自古以来“城”就是重要的社会发展载体,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这样从周代莒子国都城邑迁至现莒县算起,我们今天的莒国古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莒县城区大部,历周汉等朝代700余年都是古国都城所在地,其余朝代也是县、府、州的驻地,据清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五·山东六篇记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可见当时我们的莒国都城不只规模是很大,而且非常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史载“战国时,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二年,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将兵会战,不胜;王莽末,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莒国古城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力地促进了我们莒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养育了我们无以计数的先民,在我们莒中平原上留下了无数的荣光,沿沭河两岸留下了许多人文传说,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

   “国士桥、刘章手植槐、灰打墙、一步三孔桥、真人墓、槐抱楸、透亮碑、十面石”这八处地方因在古城内被称为“莒州内八景”。 

    最有名的 国士桥,是古护城河西北角一座石桥,清康熙时知州韩弘度在桥边立一石碑,正面隶书“国士桥”,阴面刻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叫柱厉叔的人,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但当时国君莒敖公昏聩,不听劝告,于是他愤而离莒,到一孤岛上,过着“夏用菱芡充饥、冬以橡栗为食”的孤苦生活,后来敖公真的国破人亡,柱厉叔听说后回到莒国,看到物是人非的故园,从护城河上这座石桥跳河殉国,用自己的死,达到警醒后世那些不识贤臣、类似莒敖公的国君之目的。后人推崇厉叔的高风亮节,赞誉他为“国士”,为纪念他的壮举,桥易名为“国士桥”。清诗人王士祯为此作《题国士桥》诗:“国士桥边水,千年恨未穷。如闻柱厉叔,死报莒敖公。”

 从此,莒国人懂得了什么是“国士”精神,什么是大义,并推崇备至,“国士桥”遂成莒州城内八景之首。

比起“内八景”,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毋忘在莒”的故事。齐桓公年少时,其兄齐襄公残暴,滥杀无辜,国内局势动荡,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在鲍叔牙和管仲的辅佐下逃往莒国和鲁国。襄公去世后,齐国大臣希望迎回两位公子中的一位回国继承王位,管仲为让自己辅佐的公子纠继位,在半路埋伏截杀公子小白,但弓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就势诈死骗走管仲之后,快速回国,先于公子纠回国继承了王位,小白继位后不忘当初磨难,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众辅臣常提醒齐桓公勿忘在莒时的峥嵘岁月,不忘莒国当年的救命之恩。后来“毋忘在莒”这个故事被赋予不要忘本、时时警醒的意思,成为人们时常引用的成语典故。

莒县,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从不缺少英雄的人民,著名的“莒城保卫战”,打出了我们莒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志气。1938年2月22日拂晓,日本侵略军进攻莒城,在重炮、机枪火力掩护下,日军越过城壕攻破城墙,与刘震东带领的第二路游击队短兵相接,经过激烈的厮杀,日军被打退,战斗中刘震东不幸以身殉国。22日夜间,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各路守军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残酷的肉搏战、巷战,一直持续到23日结束战斗。这次战斗,毙敌近千人,达到了迟滞日本侵略军南下的目,部队撤出莒城,莒城陷落。

日本侵略军占领莒城后,疯狂报复,大肆烧杀抢掠,杀害平民百姓,放火烧城,大火三天三夜不熄,民宅、政府机关、学校、庙社和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破坏殆尽,莒国古城化作一片瓦砾灰烬,诚为国恨家仇。

我亲爱的莒国古城,你走过千秋岁月,度过层层浩劫,历经无数磨难,但你的故事,你的传说,你的文化,你的魂魄不灭,因为你是世世代代莒地人民文化灵魂的家园和文明精神载体。

新的发展阶段,重建古城进入日程。2018年5月,占地面积960亩,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重建莒国古城项目正式开工,2021年7月开始陆续开放。新建古城位于莒县老城区的中心,大体区域和元朝时期的莒国古城城区基本吻合,对标5A级景区建设标准,体现原有的古城特色,主要建设了莒王宫、城阳王府、曾子学院、雕龙苑、文昌阁、明清文化街等十大景点,立体展现春秋、汉、唐、明、清建筑艺术和宫廷、军事、科举、市井等文化,打造出了“中国春秋第一城”、江北水韵之城。

现在的莒国古城,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建筑精美,水系环绕,莒文化气息浓厚,夜晚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最具吸引力、影响力和体现莒文化和莒地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元素的旅游热点之城。3000年的古城由此重焕生机,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旅商”融合发展、业态丰富的文化之城、活力之城。


 二、四千年银杏树

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在莒县城西浮来山定林寺的银杏树下立碑,碑文刻:“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枝叶扶苏,繁阴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夏月,与僚友偶憩其下,感而赋此”以上诗篇。诗中说的大树,就是浮来山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它树形高大,有龙盘虎踞气势,树冠如云烟似华盖,气势磅礴,遮盖住了浮来山,远看树如山,南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在树不远处亲题“象山树”石刻描述此景象。这棵银杏树传说是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时所栽,结合上面碑文记载,推断这棵银杏树的树龄的确距今约4000年了,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几千年来,这棵古老的银杏树,经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战乱摧残,几经火烧雷击和粗枝折损,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苍劲挺拔,茁壮成长,以其巨大顽强的生命力,伟岸的身姿,巍然屹立在浮来山上。2018年4月26日,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林学会联合遴选为“中国最美古树”榜首,2024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有限公司以“树龄最长的圆铃银杏树”被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现在银杏树高约26米,树围粗约16米,树冠遮地约660平方米。年长见识多,故事传说就多,传用手摸这树枝根部长出形似钟乳石状的树瘤,会有好运降临能长寿,现在用手能摸到的树瘤都被摸的很光滑了。还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大八搂”是指个子高的人去搂,搂的高处树干粗些,正好是八搂;“小八搂”是指个子小的人去搂,搂的地方树干细些,恰好也是八搂,由此还衍生出“七搂八揸一媳妇”的有趣传说。

天地玄黄,岁月悠悠,历经4000年的银杏树,像一位历史老人,他阅尽莒地人事变化,见证着朝代的变迁,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历史上著名的“鲁莒会盟”就发生在这里。《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上面莒州太守陈全国的诗第一句“大树龙盘会鲁侯”也是说的这个事。春秋时期,鲁莒两国相邻,经常发生边界摩擦,加之《左传》所记载:“鲁莒争郓久矣”的原因,关系紧张不睦。鲁公长女伯姬,自幼天资聪慧,明白事理,看着鲁莒两国长期对立,会两败俱伤,多次劝告其父,都不被采纳。后嫁与纪国君后,告诉纪君“伯姬别鲁,别无所挂,惟鲁与莒不和,终遗大患,姬放不下心。”因纪国要生存发展,必须也得和周边的鲁、莒国团结起来,加之要消除伯姬的担心,纪君决定居中调停,使鲁莒释怨和好,经过纪君的游说,两国同意会盟修好,公元前715年农历9月26日,鲁公长途跋涉来莒,于浮来山银杏树下与莒子会盟成功,两国关系修好,鲁、莒两国从此和睦相处。这是在莒国土地上最早进行的一次重大的缔造和平的成功外交活动,就是在这银杏树见证下进行的。

银杏树所生长的地方是定林寺,定林寺所在的山,叫浮来山,这两处地方也和银杏树一样是大有来头的。

浮来山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相传远古时代,几位神仙到此云游,见此地风光秀丽,平畴阡陌,唯独缺青山点缀,遂先后从东海搬运三座仙山而来,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浮来山景区素以天官赐福而著称,是著名的“福山寿地”,当地人言“人到浮来福自来,常到浮来福常在”,现在每年都举行“福寿文化节”。

定林寺位于浮来峰南坡,是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著名的“天下银杏第一树”就在这个大殿的前面,树下古碑众多,留下了许多名人的题跋诗词。其后第二进院落中的“校经楼”赫赫有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就在这座小楼里刘勰写出了闻名遐迩文学论著《文心雕龙》,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被鲁迅先生认为它可以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校经楼”现陈列有不同版本的《文心雕龙》和各类研究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吸引力。定林寺前建有“文心亭”,由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亲自命名题字,以纪念《文心雕龙》藏书1460周年。


三、五千年文字

2014年的一则消息很快传遍莒县内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器物图形和上面的刻画符号“”,入选了国家义务教育七年级《中国历史》课本上册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文具体内容是“我国山东出土了一个灰陶尊,距今约5000年了,上面有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旦”的意思,这种刻画符号,就是原始文字。”这个特别刻画符号描绘的是五千年前春分秋分那天,太阳从莒地一个名叫寺崮山上升起的景像。后来的陵阳河遗址及附近,又陆续出土了十几件陶土器物,这些器物上总共有16个和“”同时期形状不同的刻画原始文字。据考证,这些器物均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上面的原始文字比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由此中国文明史随之被上推1500年,莒县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文字发源地。

莒地民众历来崇文好学,文献记载,春秋末期,孔子的得意门徒曾子和子夏在莒国为官,很有政绩,他俩秉承孔子传道授业解惑的儒家教义,在莒国子城南设立书院,广招学士,并亲自授课。书院成为古莒国最高学府,规模宏大,学生众多,环境幽雅。每当晨风夜露之时,莒人都能听见琅琅书声从书院方向传来,遂成“书院夜诵”之景。书院成为了莒地传播儒家文化的圣坛,儒家思想教化了民众,影响了民风,培育出许许多多忠君爱国、有民族大义、视死如归之士,因此,自古以来莒地民众淳朴仁义、诚信友爱,重视礼仪,仗义直言,颇有君子之风,成为礼仪之邦。 

书院经历代变迁,不复存在,为寻得见莒文化的文脉,弘扬儒学,激励后人好学,古城重建恢复了“曾子书院”。

肇始于5000年前一个刻画符号“”的莒文化,底蕴深厚,兼容并蓄,薪火相传,不灭不息,成为东夷文化的主体组成和代表,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 、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中华文化的繁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原政治局常委宋平回故乡莒县考察时,亲笔题词:“莒国文化,源远流长。”

老家莒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县人民同心同德,振奋精神,拼搏进取,取得了很大成绩,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鲜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老家越来越好,正所谓“沭河两岸展新颜,安居乐业万万年”。

 

作者简介:荆培青,男,1967年1月生,山东省莒县人。《青年文学家》理事,莒县作协会员。喜欢文学写作,有作品发表在各级文学刊物。

成稿于2024.5.19青云小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