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我爱青山常葱茏

我爱青山常葱茏

2024-08-20 16:16:08
浏览量:

我家大门南方,209国道边,有一座二百余亩茂密大山,葱茏郁深的绿色,总是令人喜爱。我站在大门口,总有一番感慨,这大概是大自然对我的馈赠和恩赐,一晃七十年了,情深深意浓浓,我与这座大山真有难解的情结和爱。

当我漫步武汉东湖风景区,惊叹这里青山秀水给人的喜爱,用眼神和心灵来触摸景区每一棵高大粗壮的风景树;或移步武汉植物园,信步林荫步行道,观赏这里每一株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时;或走在深圳光明新区人口文化公园,沿人行大道吮吸着桂花的清香,喜赞这里的开发者保留着一眼就能明白是大山几十年前生长的大树丛林和灌木留下的美好的绿色时,我总想到我门前的大山,会给我带来一丝暖意,因为我门前也有让人引以为傲的绿色。

七十春秋,大山的绿色,大山的清新。七十年间,我每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有她的恩赐和奉献。七十年,大山的沟沟壑壑、大山的柔软苔藓,都记录着她几十年的沧桑岁月。干枯奓裂的树皮,多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手上的老茧。挺拔的树干,繁茂的枝叶,发达的根系,把人们对她的呵护,都牢牢地根植于深深的土层中、岩石间。微风拂煦,花栎树、柏杨树,翻晒着每一片浅绿色的叶片;只有苍松翠柏仍将满心喜悦深藏不露,还是那一身从寒冬就没换装的翠绿外套。绿得多情的大山,随时都在勾引人们想起与她息息相关的美好记忆。

看见这座大山,我总会想起一个虽然已离开我们30年,而让我永远感恩他的人。这个人,就是我的外祖父。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我读小学的学费,几元难筹。外祖父就是在这座大山自己的山界里,砍了木柴背回家,劈了晒干,再背到集镇去卖,几厘钱一斤,来给我挣学费。小学毕业,我不少的同学伙伴都失学了,一班几十个同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伙伴进了初中校门。坐在中学的教室里,对外祖父的感激油然而生。是外祖父借助大山的资源,圆了我进中学学习的梦想。从那以后,我总把对外祖父的感激和大山的馈赠联系在一起,对大山更有了绵绵的亲近和爱意。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座大山姓了“公”,成了生产队十八九户人家共同守护的集体封山林。1974年,我有幸担任了生产队长,就把这座大山当成了全队有机肥料肥源宝库,山上的树叶进集体的猪圈牛圈,严禁非集体肥料班子以外的人畜进入。并选了一位铁面无私的饲养员担任管山员,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下来,这座大山成了209国道边人见人赞茂密的大山。1984年12月,因管山有功,我有幸出席了巴东县改革开放后首届专业户代表大会。

八十年代末,我走进了一所高中学校工作。家门前大山绿荫静美的风采,依然伴随着我的生活,没有因为工作单位与大山的距离而丝毫减弱。事实总是这样,只要是香饽饽,珍爱的人还是很多的。1989年8月29日,这座大山又走了好运,着装添彩。这天,镇林站林政干部牵头,会同办事处、村委会来到我们小组,与村民共商生产队“资深”封山林的走向。由村民众推的四位年青力壮守山护林员,当众签字画押签订承包守山合同书。合同规定护林的报酬是山林效益的40%。当然与之配套的护林公约以及护林失职的惩罚规定,都白纸黑字,再无异议,字据案存。

漫长、枯燥的守山护林经历,对护林员来说,难称生活的精彩,但也成了他们永远难忘的记忆。镇林站林政干部不仅多次直接参与处理违约个案,而且在年底还与护林员促膝座谈,喝杯热茶,一人送把雨伞、一百元慰问金。这些许的暖意,使老实巴结的护林员更尽职尽责。但好景不长,几年后林政干部退休了,护林员再没见到像这位知冷知热的职能部门人了,他们像失去了某种靠山和依赖,心有失落。但他们不敢怠慢,守山合同关于不负责造成损失要赔偿的规定,使他们继续履职。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几个护林员。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漫漫的护林历程,护林员额头的皱纹如同树的年轮般微妙地变化着。1989年8月护林起步的步履,刚要跨进2008年林改的年头,似乎是命运注定那几个护林员无缘等到收获的那一天,有三个护林员因病先后离开了他们履职的岗位,有如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除了林政干部馈赠的雨伞和慰问金外,毫无所取就廉洁净身地走了,甚至伴他们远去的棺木也与他们守护的树木无关。其中一位就安葬在这座大山脚下,将千秋守望着他曾守护了近二十年的这满山的苍松翠柏。那唯一健在的护林员,正是我的三弟。几茬护林员的执着和奉献,大山没改变的苍翠葱茏的容颜,还有时常泛起的怜悯的思绪,像开春巡山的杜鹃声声,没有间断,也让人难以释怀。

林改一夜间,这座大山披换成“联合经营”新装。不少人用无专人管来曲解“联合经营”的概念,山乡“除了郎舅无好亲、除了栎柴无好火”的俗语却记得透彻。哄抢、盗伐,满山的花栎树几乎一扫而光。毫不夸张,有人户半月的砍伐搬运,几年薪火不愁,成为对当年煤炭价格上涨有力的应对。一个个花栎树的树蔸、断桩,遍地的残枝,像大山的创伤和疤痕,痛心的损失,路人皆惊。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遍山还有数不尽高大粗壮也难以搬运的松树。也是世上还是好人多,有良知和爱山的人,总想守护这座大山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建议必须制止无限制的哄抢盗伐。终于,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给这座大山和爱山的村民带来春天的气息。2015年新任组长得到村民支持,他更有了管山的责任和担当,在征得县、镇有关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关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精神将这座大山确权到户的工作,在这个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始。由于多方利益关系,讨论、议论、争吵不休,两年时间,于2017年2月18日才落下帷幕。这座大山和全组46户人家产生了山界林权关系。但由于有关职能部门的重组和运作的关系,46户人家盼望的林权证还在等待、守望中。有46户人家在守护她、爱惜她,曾多少年一直困扰着这座生产队“资深”封山林盗伐、乱砍滥伐的现象随之远去消失。

茂密的山林,挺拔的苍松翠柏,几十年间得到过多少路人的赞美和爱慕。其实,这座大山不仅在这个村民小组村民心中有很高的位置,而且在全村乃至全镇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也是林份尚好的佼佼者。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征用209国道边村民小组土地新建的区卫生院,就坐落在这座大山绿色的怀抱之中。区卫生院业务迁至现在那地方后,区(镇)烟草站又在这里经营十几年。烟草站迁走后,这里又成了镇人民政府党政机关办公的重地,直到2016年底。改革开放的40年,这里一直是全镇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活动中心。这座风景优美的大山,像一部内容丰富而厚重的名著,人们早就在翻阅她、研读她、亲近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五十多年前的十多户人家,就开始抱团爱护着这座山林,生息繁衍到今天的46户人家,对这座青山的守望和爱护没有改变。满山林份之好,活木积蓄量之丰富,在全村八千多亩山林中是出类拔萃的。

2020年3月30日,总书记重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浙江安吉县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也更加喜爱经半个世纪珍爱培育的绿水青山,人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家乡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我爱青山常葱茏。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