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阳光比较柔和了,不那么晒,随着一阵阵凉风的袭来炎夏已经悄悄地溜走了。道路两旁的杨树无精打采地向地上抛撒着已枯黄的叶片。火红的枫叶和金黄色的银杏树叶及仍然翠绿的松柏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的画卷。
农忙的田地里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有处,农民们正在挥镰收割;有处摆放着一堆一堆的捆好的谷垛或麦垛。大白菜地里、萝卜地里聚满了购买秋菜的人群。他们抬着大钩称一边吆喝着一边报着数目。孩子们跑来跑去,追逐着、嬉戏着……调皮的狗儿们跟在孩子们的屁股后面,上窜下跳,可爱极了,似乎它们也知道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而且节日即将来临。
全县汇演的日子到了。9月30日晚——中秋节和10月1日晚,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出。10月3日晚才是全县汇演。那天中午,东旭他们宣传队集体在厂食堂聚餐。餐后,开始化妆。这次是东旭主动给冬娜古丽化的妆。演出服是白上衣和劳动布制作的带前襟的背带裤——工人劳动服。下午3点,他们一行26人带着各自的乐器站着排出发了。一路上,陆队长指着尚未收割的金黄色的谷穗问大家:
“谁能告诉我,她们为什么低着头、哈着腰?”姜红首先抢答:
“那还用问,秋天了,庄稼熟了呗!”
“对!它们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和历练成熟了,你们也应该成熟了!”
约半小时后,他们步行来到当晚演出地点——县驻军师部大礼堂。舞台上方挂着红色横幅,上面写着“庆祝新中国成立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十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演出之前,他们自己先预演了一遍。
晚6点钟左右,各单位的演出队陆续来到礼堂。此时,太阳渐渐西落,微风习习,蝉鸣渐远,秋菊溢香。大街小巷早已是彩旗飘摆,花团锦簇。然而,唯有那一抹抹的中国红才是人们心中最靓丽的色彩。
东旭他们就地简单地吃了一些事先带来的食品。之后,默默地等待着……
晚7点钟,大礼堂舞台上紫红色的绒幕徐徐被拉开,灯光璀璨。台下,能容纳上千人的阶梯式的两层的大礼堂坐无空席。
第一个节目是县直属机关的大合唱——《歌唱祖国》等。县专业文艺团体、“乌兰牧骑”(蒙语:红色文艺宣传队)乐队协助伴奏。合唱人数之多,气势之宏伟,前所未有,掌声热烈。
第二个节目是乌兰牧骑表演的舞蹈——“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接下来的是石景涛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这两个节目又博得了观众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东旭和高永生演奏的小提琴二重奏:《红星歌》,是第十三个出场。《红星歌》是10月1日刚刚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歌。10月1日那天下午,他们在部队礼堂观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特别喜欢影片中的《红星歌》,仅练了两天,他们就将其搬上了舞台。从前奏开始是合奏,从“长夜里……”,由东旭独奏,然后又合奏……反复两遍。由于掌声热烈,所以第二次返场。他们又合奏了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东旭和冬娜古丽的双人舞是第十八个出场。乐队每个人都紧盯着陆队长双手拿着的那两个打扬琴的竹锤,当抬起,往下一落,乐曲《我的祖国》“哇”的一声响起,前奏过后,随着姜红那百灵鸟般的、亲切、稍慢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冬娜古丽缓缓出了场——她面带微笑,凝视前方,单手置前,脚下碎步跟进,时而纵跳空中平铺腿,时而跨越向前。她那水汪汪的眼睛,窈窕妩媚、矫健的身段,优美且具有一定水准的舞姿无不打动了观众的心。他们激动了、沸腾了……有些专业演员也夸冬娜古丽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当众演员齐声高唱:“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东旭纵身一跃出了场,与冬娜古丽前呼后应,珠联璧合——情同手足、配合默契到位。当歌声达到高潮:“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东旭热血沸腾,情绪高涨,跟打了鸡血似的,抱起冬娜古丽将她高高举过头顶并单臂擎住……
东旭他们宣传队这次参演的11个节目中,他和冬娜古丽表演的双人舞,和高永生演奏的小提琴二重奏及他和赵万友表演的相声均获得优秀节目奖。而且,东旭和赵万友表演的相声《翻砂工人的苦与乐》多次在县广播站播放。
县专业文艺团体“乌兰牧骑”看好了东旭和冬娜古丽,还有姜红,他们正在商量之中。十月中旬,部队专业文艺宣传队队长和一个队员专程到东旭家与他谈话。他们准备吸收东旭和冬娜古丽参加他们的文艺宣传队,队长说已经和冬娜古丽谈完了,她非常高兴(冬娜古丽抢先告诉了东旭)。又说回去跟部队领导汇报,你们等我的通知。
一周后,部队来了通知,批准冬娜古丽入伍并加入文艺宣传队。还是因为东旭的家庭出身问题,部队没有批准他入伍。后来,姜红被选入“乌兰牧骑”。
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选定了目标,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滴。瀑布之所以美丽壮观,是因为它有落差且没了退路,只能勇往直前。冬娜古丽和姜红之所以能被专业文艺团体选中,是因为她们努力拼搏的结果。
(注:此短篇小说为节选于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