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由孙女读书所想到的

由孙女读书所想到的

2024-10-19 16:29:47
浏览量:

孙女从小爱看书。从《幼儿看图说话》,到《365日讲故事》,再到童话、科幻、散文类......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春》《匆匆》等散文,尤其是她背诵时声情并茂、有模有样的,特别招人喜欢。如今,放学一回到家的她,放下书包,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课外书看了起来。

“有作业吗?”我问。

“有!”她头也不抬的答道,“不多,一会儿就做完了!”

“先做完作业再看好吗?”妻子和蔼地说。

“做完作业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和手机好吗?”孙女在听从教育的话语中,掺加了自己点儿小要求。

............

对于孙女的看书习惯,我很是赞成,也很有感触;但她不由自主地想看电视、手机的准习惯,着实让人担忧心急,常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头......

我小时候,没有条件,自然也不可能有像孙辈那样的应有尽有的课外读物。记得小学2年级,班里有限的几本小说,一旦限时间地借来,便如饥似渴地阅读,独享品味出的那难得的书香。我曾在一篇小文里将那时看书看电影称之为“最快乐的事”,至今仍很怀念。长大了,特别是工作后,我读书的时间被一颗浮躁的心和一项项繁忙的任务所侵占的所剩无几。直到离岗退了休,才使自己天天努力回归,逐渐找来本性,静下心来,多看一点儿书。尽管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或浅尝辄止,但毕竟断断续续也读了一些文章,看了几本书,切身体会到于知识,于思想,于认识,大有教益,还相继出版了自己的书。于是,对爱读书的孙女很喜欢,对喜欢阅读的亲友非常支持,也想就学习读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提起读书学习,可以这样说:有了我们先人几百年、上千年的“寒窗苦读”,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无数中华民族的历史名人,英雄豪杰,科学家、文学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晓通古今。

学历史,看时代,孔子、祖冲之、张衡、朱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王国维......鲁迅、老舍、叶圣陶、陶行知、吴玉章、蔡元培......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那一个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革命先驱、新中国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方志敏......那一个不是“铁壁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刻苦读书的经典实例:屈原“洞中苦读”,唐玄奘“苦学佛法”,欧阳修“借阅典籍”,蒲松龄“草亭路问”,鲁迅“嚼辣椒驱寒”......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不仅自幼好学不倦,而且在53岁仍感叹道:“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至于外国的,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安徒生、莫泊桑、雪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可谓群星璀璨,硕果累累!

罗曼.罗兰:“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雪莱:“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高尔基:“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列宁:“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


我们读书、看报、观节目,常常为其中所透露出的那明亮锐利的目光,生动睿智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刻画,精辟准确的论述等等所折服,殊不知这些作者、编辑者的背后,是以超常的毅力,广泛的涉猎和刻苦的阅读为成本的!

有资料称: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俄罗斯为55本,日本40本,韩国7本,而我们中国仅0.7本!相比之下,我们每一个华夏后人,是否应该感到脸红?

或许你会说,我们人口众多;或许你会说,我们近代遭外侵;或许你会说......但只要你留心看看自己的周围,也许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

走在马路上,坐在或公交或地铁或飞机或......你看见多少人在看书?你又看见了多少人在刷微信?

走出家门,外出购物,你看见了多少个书店?你又看见了多少网吧、棋牌室、足疗店?

逛遍一座城市,你能看见有几座图书馆?你生活的小区,你工作几十年的单位,有图书室吗?

回到家里,我们有多少人能坐下来,静下心,读读书,看看报?

或许你会这样说,网络文章、线上小说不也一样?乍一听,有道理;仔细想,一般的新闻、动态、短篇等尚可,倘若是一些长篇、全集、丛书,特别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加上那日新月异出版发行的大量图书,当有别论。毕竟“网读”、“线上看”不如到图书馆、实体店阅读学习的感觉好。试想,你在闲暇时间,走进图书馆或书店,轻轻地坐下来,静心地读上几页、几十页,陶冶自己的情操,滋养自己的身心,难道不是一种只有心入其中才能体会到的精神滋补吗?

想想看,当下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爱其子”,习惯于“应试教育”;热衷于“胎教”,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于其身也”,则放松以至淡忘学习阅读一些适合读物,薄弱自身的修养提高,缺乏涵养吸纳知识的源泉。此外,全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适应于各种各类人群的书籍结构有待调整,质量有待提高。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由长辈率先垂范,自今天开始好吗?


资料表明: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的幼儿教育是:当一个孩子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的对他(她)说: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金钱和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孩子放学回来,家长问的最多的,不是你考了多少分?而是你今天问了老师几个问题......

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由上,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也就不奇怪了。以色列人口稀少,环境恶劣,人才济济,建国时间短,获得诺贝尔奖的达8个;而出生于匈牙利,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化、和平等领域的诺奖人数达14位。区区小国,靠酷爱读书而获得的智慧和力量,将自己改变成让世人称道的“大国”。

本人曾有幸到日本、欧洲等国学习考察,看到的是地铁里、候机厅不少人在阅读、看书,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反观我们的一个城乡、街道、车站、地铁......映入眼帘的什么居多?

有资料称:在匈牙利,平均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占全国人数的1/4。而我国,45.9万人共用一座图书馆,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

一位学者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文化的水平;一个社会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与社会成员的阅读根植多深紧密相连,而一个国家的人民,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此话未必是真理,但确是很有道理,很有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的多渠道,媒体的立体化,娱乐生活愈加丰富多彩。不过,纵观世界各国,唯有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力量,没有根本的变化。

请你相信:读书越来越多,知识会不断丰富,认识会逐步提高,视野会日益扩大。那些看过的书,不会遗忘在意识的角落里,而已经或正在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心底智库,悄悄萌芽绽放在自己的谈吐中,诗文里,生活事业间......

请你懂得:读书是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习惯的阅读者,正是在日积月累的阅历磨刀石上长久地砥砺自己的目光,扩展自己的胸怀,活跃自己日益缜密的思维的。当然,我这里真诚地希望读书,并非绝对反对刷手机、打扑克、玩麻将,不是的。社会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便利条件。只是,依我看,正如读书应该有计划有选择一样,电视、手机也应该选择地看,扑克、麻将等亦需要适当地玩。正像网购不可能完全替代实体店一样,电视、手机等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到书店购买书籍,到图书馆、阅览室看图书、阅读报刊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懂得: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会关系影响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和国家。

愿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但愿我的亲友都明白:自古以来,读书学习就是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源泉。你在那里付出了,就会在那里有回报。记得一位名人这样说过:

“时装可以装饰人的外表,但书籍可以装饰人的心灵。”

本文结束时,我想起尼克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了一本书叫作《1999,不战而胜》,只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似乎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尼克松在该书的最后一部分说了这样的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多么明白的语言,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么?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