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伏天儿,都是四季里最难熬的日子。热得四脖子汗流,烤得浑身上下冒油,闷得没处躲没处待,真想找一个地缝儿钻进去。如上等等,都是老京人向“三伏天”闲发的一通儿牢骚。
啥叫三伏?夏至而后,气温一个劲儿地往上蹿,形成最灼热最酷烤的暑天。这就是习惯上所称的“伏天”。小暑连大暑。这三四十来天,没点儿措施真够人受的。
现代化了,防暑降温上了快车道。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去抵御伏天所带来的各种不适。还不该忘了,不少露天岗位作业的人,他们依旧顶着一轮烈日。
大杂院里的人怎么熬过酷暑
没电扇、空调的日子,住在大杂院的人们是怎么熬过这酷暑季节的?想听吗?那就闲唠会儿,说说原先街巷里的暑天。
人手离不开大蒲扇,应该是很规范的院内街头一景。
吃完晚饭,院外大槐树下,“三缺一嘞”,邻家黎大爷冲院里喊了一嗓子,“来喽!”一下就出了仨。你谦我让,章叔先坐定了。说好了轮拨儿,谁臭,输了谁下。那二位也没再回屋,跟旁边儿瞅着。
尽管电台报了夜里温度都28℃且闷热憋雨,架不住“看牌”的二位勤快,紧着为四人的牌局扇凉,倒是排解了诅咒老天爷的脏话连篇。
隔两步远,吉大爷与朱大爷两位老棋友仍然坐在老地方。这二位爷挺逗,对垒了二十多年,谁也不服谁。一到伏天,不用谁请,默契地自到。就他们那嗓门,就他们那吵吵劲儿,就他们那互损挖苦人的新词儿,足够写几篇文稿带续篇的。
“敲三家儿”的扑克游戏,属于夏暑最聚齐儿的娱乐诱惑。六人分两拨儿,隔一人一头儿的。六人嘴都不闲着,后面看牌的主儿更是碎嘴子。这边一句:“您瞅瞅,该砸他就砸他!过了这村可就没那店儿喽!”那边儿跟一句:“别瞎支招啦!您知这手里啥牌吗?叁二俩尖儿,弄死你。”看热闹的,比局内人都急——这还是闲玩儿,大人孩子都一个德性。
一帮子女人家,聚一块堆儿更显热闹非凡。纳鞋底、织毛衣,勾窗帘、搓丝线,推竹车、看孙子,闲一嘴、淡一句。张家不长、李家不短,盐咸醋酸、聊得甚欢。
胖嫂家刚娶的媳妇进门,急等着盼孙子;黎婶的闺女不小了,就是不谈对象;岳姨的丈夫守边陲,总盼不到来信儿。菜站工作的乔阿姨,经常透露一些信息:明天菜站进一大车西红柿,一早儿排队去!
粘唧鸟是儿时乐此不疲的事
您问了,那会儿小屁孩干啥?闲不住,作业写完了,没一个家待着的。
藏猫猫,纯属小儿科游戏;跳房子,没啥技术含量;打尜尜(陀螺),玩腻了嫌烦,推铁环过劲儿了,咱免。一嘀咕,干脆溜达到“什刹海”。五分钱游泳:既练了身子骨儿,又凉爽并冷却了烦躁。
就这么着,把游泳当玩儿,我没跟哪位师傅正经学过。几位发小儿就伴儿去了几回什刹海。先练憋气浮水,再练腿脚协调,后练蛙游之道。再后来,身浮水面,敢闭眼静待着。
三伏天,唧鸟(蝉、知了)全都攀上了树杈。天越热越叫得欢,这就是知了声嘶力竭的呐喊。陆游《思故庐》有曰:“柴门入幽梦,落日乱蝉嘒。”这么说来,名人听知了乱喊,耽误了睡觉,也烦。
后来,想问问唧鸟为什么叫唤不停?“噢!”明白了,原来会出声儿的是雄蝉。古代也有文人喜欢蝉鸣,把蝉之声称为“禅”之音。“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古代没有大宽马路,更没大队车龙的烦嚣,所以那无尽的蝉鸣,恰好填补了寂寞的心境。
粘唧鸟,那是儿时乐此不疲的事儿。竹竿裹沥青,专门探蝉鸣。悄声泯气,手握长竹竿,三两一伙,专门奔着声响儿去。几秒钟,小小的知了就成了“俘虏”。
那会儿的俘虏有俩用途:一是卖给药店,换回些零花钱;二是用竹签子把唧鸟穿成串,再点一小堆儿火,烧烤唧鸟的味道至今还记得。
谁家买一西瓜就成全院福利
院子里有位老邻居,人称“宽爷”。这位爷特有意思:竹躺椅、厚木屐,小戏匣子、大把儿茶缸子,旁边儿蹲着个竹坯子大暖壶。手闲着,从来不拿大蒲扇。
标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大茶缸里总是黑黢黢的。宽爷说了,这缸子“全都是茶养的魂儿”。人问:您不热吗?猜宽爷怎回话儿?
“这天儿,就得拿茶顶着,啥饮料也都瞎掰。天儿热出汗很正常,这还紧着排毒呢!多年暑夏,咱扇子还就不使。”
老爷子接着说:“茶灌足,汗出透,心静就自然凉。天儿再燥,人也不能浮躁。大伙儿营生各不同,遇到什么事儿也得心平气和。不为了别的,还不都是为了顺顺当当度过三伏天!”您瞧瞧,这觉悟,哪找去!
那会儿谁家买一西瓜,就成全院儿的福利。
大人给孩子洗澡那是必须的。光屁股出溜进去,任大人撩水搓泥。大人们洗澡,多少都得避讳人。拉布帘遮挡,或等孩子睡着了。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家家怎么着也得挤出个小“浴室”来。
再后来,街上增加了不少民众化的澡堂子。大单位发福利“澡票”:0.26元/张。偌大的水池子,一般都分俩温度。老者喜烫,少者喜温。后来又有了搓澡工,加几毛钱就能“奢侈”下。
三伏天的伏就是六邪中暑邪
三伏好像是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
《史记·秦纪六》中曰:“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8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天自然在,秦国人拢成了气候排序的规矩,谓之首也。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中医学在意利用“伏天”治疗一些老病。譬如,慢性支气管炎一类、类风湿骨关节疼一类。譬如,月子里坐下来的病,通过三伏贴,利用天气的炎热,利用药物的机理功能,利用中医辨证理论,以达到祛病疗效。
老北京那句口头禅:“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几年叫得响了,有点儿回归本真。
暑热,懒得吃又不能缺吃。
有的地界讲究:“起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觉得挺科学。苦夏之中,营养流失多,补充一下缺失未必不是好事。多放些老姜,祛湿驱逐下内寒。
还有的地界说,“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与吃鸡同理。吃羊肉,以热制热。达到:排汗排毒、湿气祛除,将体内冬春残留的浊气一股脑地铲净。
安全过伏天,确有不少挺惬意的习惯与挺得意的做法值得商榷。身体内的生物钟,有时候不受人为所摆动。
伏天饮食:多酸多甘、补气去火。苦瓜、西红柿,菠萝、西瓜,算是佳品。
医学专家建议:“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暑湿对脾功能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功效。伏天饮食,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应适当多吃一些酸性食物。
有些人,明明知道伏天很酷,但他们还是迎着太阳。有些人,就为大家的防暑,一直在辛勤岗位上忙碌。交警、环卫、园丁、建筑、快递、送餐,还有类似的工种们。
说一声致敬未免太虚假,最该做的事,是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少给暑天劳作的人们添麻烦。例如:少往地上丢一个烟头,别随意丢下您手中的一纸碎片!
当头烈日数伏天
酷热熬暑度似年
一曲青衣巧委婉
几局对弈别汗颜
少童自游什刹海
老来清淡朋友圈
伏贴岂忘除湿气
心静凉爽解忧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