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湿 地 笔 记

湿 地 笔 记

2025-09-06 10:35:31
浏览量:

湿 地 笔 记


晨光漫过芦苇荡时,我总疑心是天空打翻了青瓷釉。露珠在蒲草叶尖悬着,将坠未坠,像极了大自然未写完的逗号。远处木栈道上传来细碎足音,惊起白鹭如云,翅尖掠过水面时,竟把整个黎明都划出涟漪。

这片被称作“江南绿心”的湿地,在地图上不过指甲盖大小,却藏着一部流动的生态诗经。老渔民说三十年前这里还漂着蓝藻,直到某天清晨,有人发现垂死的白鹳叼着塑料袋筑巢。那个沾着机油与泪水的鸟巢,如今封存在湿地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成为所有参观者的第一课。

我在观鸟屋遇见穿胶靴的巡护员老周。他望远镜的漆皮斑驳如龟甲,镜片上叠着三十年的晨曦暮色。“看那只青脚鹬,脚环编号B17。”他突然压低声音,“去年在澳大利亚装追踪器时,它翅膀还带着渤海石油平台的油渍。”此刻这生灵正优雅地踱步浅滩,长喙起落间,啄碎了一池霞光。

最动人的是黄昏时分的荷塘。智能监测屏闪着蓝光,实时跳动着溶解氧与PH值数据,却不妨碍老农撑船采摘莲蓬。船舷与荷叶摩挲的沙沙声里,藏着某种古老的契约——他们改用竹篾筐替代塑料桶,网眼特意留大尺寸,漏得下未成年的鱼苗。这种传承千年的取舍智慧,让“竭泽而渔”的古训在新时代长出新枝。

深夜的湿地会呼吸。红外相机捕捉到貉子偷喝生态沟渠的清水,萤火虫在补种的枯草丛中织出星图。生态学家小徐给我看对比图:十年前灰暗的卫星照片上,如今缀满翡翠色斑块。“每块绿斑都是个微型生态圈,”她指尖划过屏幕,“就像给大地绣的平安符。”

清明那日,我在古石碑前看见奇景:环保志愿者与放生者在滩涂相遇。前者忙着清理遗弃渔网,后者正诵读经文放鱼苗。穿校服的孩子们穿梭其间,把科普手册叠成纸船放入清水。不同颜色的马甲在春风里晃动,恍若湿地开出的三色堇。

梅雨季来得猝不及防。水位监测系统发出预警时,村民已驾着改良过的古式水车疏导内涝。塑料浮标与芦苇编织的导流坝相映成趣,无人机在天上盘旋,提醒着垂钓者避开产卵区。老祠堂改成的水文站里,中学生志愿者正在翻译明清水利碑文——那些关于分水鱼嘴、滚水坝的记载,正通过AR技术投射在智能沙盘上。

白露前夕,我跟着候鸟保护队深入核心区。二十斤重的监测设备压得肩膀生疼,却见领队姑娘手腕轻转,放飞的天鹅便驮着微型摄像机掠过云端。她说这是向古人借的智慧:“《礼记》里讲'孟春之月鸿雁来',我们不过是在雁羽上添了北斗芯片。”

离岛上的生态农场让我出神许久。光伏板为有机菜圃遮阳,稻田里游着吃虫的鸭群,古法堆肥场飘出的不是臭味,而是混着艾草清香的潮湿气息。穿蓝布衫的老伯演示如何用丝瓜络替代塑料洗碗布:“老祖宗留下的方子,如今倒成了抢手货。”他笑得狡黠,身后货架上,竹纤维餐盒与苇编手提包正等待发往都市。

冬至那日,我在修复区见证奇迹。曾经被混凝土封死的河道,经生态疏浚后重现蜿蜒。工人们正在埋设柔性护坡,间隙里插着柳枝——待来年春汛,这些枝条会生根发芽,把人工工程变成自然肌理。对岸沙洲上,消失二十年的蓑羽鹤重新现身,长腿印在泥沙上的足迹,恰与挖掘机的履带痕迹构成奇妙的和弦。

暮春的细雨里,湿地捧出所有绿。智能讲解器说此处植物达四百余种,我却独爱看老柳树与光伏板的对话:虬枝投影在太阳能板上,像极老者为孩童撑伞。年轻的工程师调整着板面角度:“我们在确保发电效率的同时,给鸟群留出迁徙走廊。”他胸前的徽章闪着光,那是用回收电路板制作的湿地LOGO。

如今我常坐在研学基地听孩童诵读。“参差荇菜”的朗诵声里,玻璃幕墙外正掠过捕虫的雨燕。穿汉服的小讲解员指着生态池:“这是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我们安装了纳米增氧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蜻蜓翅翼的震颤间悄然完成。

离去的清晨,我在生态桥上回首。薄雾中的湿地宛如未干的水墨卷轴,白鹭是点缀的印章,风车是盖上的红印。忽然懂得这汪碧水为何生生不息——它既容得下北斗卫星的轨迹,也珍藏着《诗经》里的露水;既听得懂碳汇计算的公式,也记得住《齐民要术》的农谚。那些护绿人的草帽与无人机的银翼,终将在晨曦里融成同一片光晕。

这片湿地不是桃源,而是人与自然缔约的记事本。每株芦苇都在书写生态文明的注释,每声鸟鸣都在校对发展的韵律。当我们把“天人合一”的古老理想,化作湿地公园里一块解说牌、一段生态护岸、一组监测数据时,五千年的月光便又一次照亮了归途。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