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之季,住在离城不远绿树环绕、流水潺潺的贺洋老家,品茗赏花,尽享田园风光。
清晨,还睡意蒙胧地躺在床上,便听得窗外传来一阵子鸟叫之声。披衣起床,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只见一群家雀儿,一字线儿并排地站在院内横贯东西的电线之上,可劲儿地叫个不停,此起彼落,清脆悦耳,还有几只散落在树枝之上,扑腾腾地上上下下跳跃着,院内地面上更有几只零零散散的雀儿,仰着脖子叽叽喳喳,好一幅农家百鸟朝凤、雀儿闹春图画!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记忆中小时候的情景蓦然浮现于脑海……
那时候,麻雀儿还属于“四害”之列,全民动员,捕捉麻雀,我们这些小不点儿,也要把捕捉的麻雀儿,带到学校去记数,统计战绩。除“四害”中的老鼠倒是个害人精,除了与人争粮外,还给人类带来鼠疫,于是便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而麻雀儿最大的罪过只是在收割季节抢食几粒谷子。唉,都是贫穷惹的祸,那时“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刚过不久,人们对缺衣少食的苦日子记忆犹新,人的肚子还吃不饱,怎么能容忍你小小的麻雀前来争抢,先把你灭了,看你还怎么祸害人类?于是那场“除四害”的全民运动便把“捕麻雀"也列入其中,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那时候,我们还很小,不会像大人一样用鸟枪对着麻雀群,弹子上膛,勾动扳机,喷射出去,顿时撂倒一大片,一只只麻雀纷纷掉落下来,收获满满!但我们会用弹弓打麻雀儿,找一个结实牢固的树枝分杈,修平磨光,用布带子裹好,拿着顺手,用着顺心,枝丫两头,用刀精心刻槽,绑定两根厚厚的橡皮筋,在橡皮筋的另一头用一只皮制的兜兜儿把两段连接起来,一只弹弓就算大功告成了。小孩子拿着此等轻武器,耀武扬威,时不时裹着一个小树果,对着小伙伴发射,准会把对方吓得抱头鼠窜,果真被打中,也会一阵阵生疼。换上石子碎瓦片对着小小的的麻雀,那可是十发九中,准着呢。一般而言,小孩子用弹弓打麻雀都要等晚饭之后,三五个结伴而行,来到屋后竹园里,用三节头的手电筒,打出强光,对准栖息在竹子顶上的麻雀儿,本身鸟儿就是“夜盲眼”,夜晚看不见东西,在强光照射下更是一动不动,旁边的拿着弹弓的人只需拉满弦,瞄准着一放,麻雀儿便应声落地,收获囊中。一晚上也能捕过二三十只的,那会儿食用油要用计划,每月每人只有二两的计划,平时炒菜都难得见一点油星儿,烧麻雀是断断不会放的,只是放点盐巴一煮,倒也能美餐一顿。抑或几个调皮鬼偷偷跑到村外的田头沟边支“锅膛”,挖一个灶坑,上面支上瓦片,拾掇点枯枝树叶放在瓦罐下面,把麻雀毛儿拔光放在上面烧烤,用两只树枝棍儿在瓦片上面翻滚,直烤得麻雀“吱吱”作响,冒出油来,待烤得金黄,用尖枝扦着,热乎乎地送进嘴里,香气扑鼻,香味四溢,如此美味,打嘴不丢。
捕雀儿还有一法子就是掏鸟窝,那时庄户人家都是住着低矮的草房子,用泥巴打成的墙儿,麻雀总是把窝搭在屋檐下的盖草里,发现了麻雀窝,小孩个头儿小够不着,便想出“打桩”的法子来,一个蹲在下面,一个搭上肩头,一起立起身便能够着伸手进去掏了,一般都在放晚学后,待麻雀进窝后去掏,有时不仅能生擒一两只雀儿,还会摸出好几只鸟蛋,也算是意外之喜,但往往被大人一句“吃麻雀蛋脸上要长雀斑”的话吓得扔了!
要想捕雀儿收获大,只有在冬天大雪纷飞、白雪皑皑之后,麻雀无法捕捉其他食物。只有围着人家门前屋后转。这时,在自家门前扫出一块空地来,撒上几粒谷子,上面支起一面筛子,用两根小木棍交叉撑着筛沿,一根细线系住中间,延伸至屋内,人只需盯着,来个“守株待兔”就行了。只见麻雀饥饿难忍,只要见到食物便不管不顾地跳跃着,钻进筛子中,一只两只三只……待进了足够多时,猛地一拉线儿,筛子应声落地,除了边上一两只侥幸逃脱外,其余的尽数打入其中,惹得小猎人们欢呼雀跃,抢收胜利果实。后来,渐渐地长大,再也没了先前捉麻雀的性子了,不屑再干这种小孩子过家家的勾当了。
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物质条件改善了,也没有人再提“除四害”了,但捕鸟儿却成了一门行当,为的是满足少部分人舌尖上的特殊需要,酒店里饭桌上都会出现“野味”,什么“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只要你敢要,他就包管上,而诸多野味中“麻雀”当是头道菜,可能是因为它捕法多样,且简便易操作比较好捕的缘故吧,后来一时间竟成桌上“稀货”宴席“珍品”,甚至发展为专门有一条隐形的“供应链”,一般小店竟然缺货吃不上。以至于再后来自然界几乎到了“千山鸟飞绝”的地步!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成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友好共存,陆地上刀枪入库,专门管制,禁止用枪打鸟,水上保护母亲河,长江十年禁渔,生态环境得以根本好转。长江里已是鱼翔浅底,潮生鱼跃。城乡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片春和景明、生机盎然!
瞧,眼前这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不正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真实写照吗?听,耳边这恣意放歌的欢唱鸟鸣,不正是在吟唱一曲赞美生态文明的动听之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