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铁路要穿越安西风库、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三大风区,这里的大风全国闻名。人们形容百里风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12级以上大风屡见不鲜。这里的狂风卷起的砂石,能将水泥墙打成蜂窝状,将信号机柱打得全是麻点,将钢轨打得直冒火星……在百里风区采访,据车站职工讲,大风起兮,站台上施工的半截砖头在空中“跳舞”……兰新铁路通车以来,曾经有过几十次刮翻列车的历史。1960年4月9日,土墩养路工区的养路工刘运德,被狂风刮走,5年后,地质队员在思甜车站南30公里外的沙漠中,发现他的干尸。后来我在《红柳如歌》《丝路长风》《风中的歌谣》等舞台剧和电影剧本中,都用过这一素材。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这就是风区的写照。兰新铁路通车以来,铁路人在艰苦创业中充满了对绿色的渴望。百里风区原红柳车站叫枯泉,后来,有人从大步车站移来了一株红柳,枯泉更名为红柳,象征着这里铁路年轻的守望者,有着红柳一样的坚韧性格。
正是暴风对万物生灵的摧残,才激发了铁路沿线职工种草、种树、种花的决心,他们通过对绿色的打造,显示人定胜天的意志。继红柳车站栽种红柳后,原小草湖、红台、红旗坎、金水等车站都栽种红柳、花草和其他树种。他们对绿色的眷恋,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金水车站一位站长,从达坂城移来了榆树,后来,调走的同事得知榆树死了,竟难过得哭了。车站的职工,将榆树叶夹在笔记本中,作为永久怀念。
我曾到红柳车站,去看望那棵红柳。它根植大地,大有枝如铁、干如铜之感。在养路工区大门两旁,依然留着养路工的铮铮誓言:“我是风区一红柳,陪伴风沙度春秋。”
沿兰新铁路到柳园采访,沉甸甸的情感油然而生。
柳园在原来的地图上是没有记载的。1958年,兰新铁路修到这里后,才有了柳园这个地名。这个地名是由相距这里10公里的红柳园而来。柳园无柳又无园,正因为如此,柳园人硬是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上,劈山炸石,建成了瀚海公园。柳园工务段原工会主席韩正明,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位养路工去世了,挖墓坑时,由于土质太硬,他们挑灯夜战,用炸药、用钢钎……整整挖了两天一夜。多少年来,柳园的土早已被安西风库的12级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为了建造这座公园,柳园人号召凡是外出的人都要带土回来。植树的日子,柳园的老人用脸盆,孩子用罐头瓶子从家中端水,来浇灌这片生命的绿荫。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百里风区站区,形成这样一种不成文规定,凡休班职工,回来都要带一包土,就是为了种树、种草、种花。在一个周日,我来到红台养路工区,看到工长王玉田在种花,顺便给他交谈起来,我问:“王工长,这花在风区能活吗?”他回答说:“大部分都被刮死了。”“那你为啥还种啊?”他脱口而出:“总有活着的呀……”这极其平凡的对话,一下子给我带来了感悟,是啊,总有活着的……这些花草树木,就像铁路职工,在沿线坚守。于是我写出了小说《黑油油的沃土》,后来改编成话剧小品《特殊的旅途》。写一位工长乘火车返回工区,由于背土同乘警发生争执的故事。其中工长从麻袋里抓起一把土,有这样一段深情地道白:“……工区姑娘们走了,小伙子心里难受啊!他们说,工长,这里连人都留不住,还能种出花吗?我说,能,能……这土啊,是万物之灵,它能在天山上养育万年松柏,它就能在我们百里风区种出草,养出花,扎下根……”工长是用土来栽种信念。后来,这个剧本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获一等奖,并在济南参加第六届全国铁路小品(曲艺)决赛中胜出。
在三十里风口红山渠车站,我采访全国劳模、风区女站长王建贞期间,又一次近距离走近红柳。当时电视采访的背景就是车站附近的红柳。我仔细观察这些风沙中的精灵,它迎风而立,树枝像一位女中豪杰的长发,在飘拂中“定格”。迎风面的树身上,树皮被狂风残酷地撕裂,露出白花花的树干,像是人的骨骼。据说,树身脱皮后就活不成了,而红柳却顽强地生存着,更让我肃然起敬。王建贞在风区小站一干就是16年,她就是红柳的化身。后来我写出了通讯《戈壁小站写春秋》在《工人日报》头版发表并获原铁道部新闻奖。同时,根据王建贞事迹,我编导了电视片《风中的守望》,在第四届全国劳模电视片展播中获奖。大漠小站上的铁路人,有着红柳一般的顽强品格。是他们,立足戈壁,笑傲风沙,确保着西部钢铁大动脉的畅通,这正是我创作的动力。
随着铁路沿线生活线、文化线、卫生线建设,让艰苦地区铁路职工不再艰苦,成为铁路“三线”建设巨大的推动力。如今,铁路沿线、特别是风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建绿色的环境,推广滴灌技术,栽种树木,与大自然抗衡。同时,沿线站区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建造室内蔬菜大棚等,在丰富铁路职工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他们绿茵茵的精神家园。
2024年春季伊始,我电话采访了乌鲁木齐车务段工会主席刘伟,他刚从百里风区十三间房等沿线小站一路考察回来,谈起铁路沿线站区的绿色种植,他说,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沿线站区人员的减少,参与绿化的人相对减少,但是他们对绿色的渴望始终没有改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千里铁道线上,新疆铁路“绿色长廊建设”加快推进。采用无灌溉管件技术,在风沙区段种植的防护林,迎风而立。千里铁道线上,绿色的防护林带,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铁路职工,守望着西部钢铁大动脉。
拥抱绿色,因为它和人类是惜惜相依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