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正月初八,应该是春节后各单位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所以窗外断断续续、噼里啪啦地又响起了燃放鞭炮的声音……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开启新的一年或讨个好彩头。
我虽然已退休十余年,但在这“开工”的第一天也应该做点儿什么吧?思来想去,我欣然拿起笔来开始写第一次步入大上海的往事。此时,外面正飘着雪花。除了道路,地面仍然覆盖着皑皑的白雪。春节前夕,我曾用隶书写了一副楹联:“蛇舞新春描锦绣,梅迎瑞雪兆丰年。”从而,我点点滴滴的思绪和回忆伴随着飘飞的瑞雪似描锦绣一样也连成了片。
1992年11月医院准备选送我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令人非常愉快、非常荣幸的一件事。待定下来以后,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人人皆知“上海”是我国第一大都市,也是国际大都市。它是中国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及航运等的中心。所以,它是我多年以来梦寐以求向往的地方。我虽然一直没有机会抵达,但曾多次读过小说《上海的早晨》,看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上海滩》。所以,上海——就像一位有缘的红颜知己,带着暖暖的、甜甜的笑容,在我心头远远地、友好地招手。我梦里梦外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11月3日8点30分,我乘坐的由大连港开往上海的“长河号客轮”伴随着一声长笛,徐徐地开动了……
记忆中,我买的是四等舱的船票,四十块钱,四个人一个房间。等安置妥当之后,便来到了甲板上。我穿着妻子刚刚给我赶织好的毛衣,外面罩着一件米黄色的风衣,仰望着蓝天白云和欢快地飞来飞去的海鸥,感受着海风轻轻拂面的惬意,虽然有些凉,但心里却暖呼呼的。巨大的船体轻盈地划过碧绿、波浪翻滚的海面,犁出一道宽宽的、长长的白浪,宛若一位艺术家手执画笔在海面上尽情地挥洒描摹。我油然升起一种远离家乡漂洋过海的感觉。
经过大约37个小时的航行,于4日晚上9点左右,客轮抵达上海公平路码头。下船后,我立马买了一张上海市地图,与船上同房间的、从牡丹江来的一位老先生一起到附近的一家旅店住下。次日早晨,我乘坐37路公交车至市一百下,换乘104路公交车,于11点左右较顺利地到达了上海肿瘤医院。医院的副院长,朱雄增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指派一位侯医生帮助我,将我安排到放射医学招待所住下。
第二天,朱教授就将我安排到医院的某一个科室学习。科室有两名女医生,年轻而漂亮,都是上海人。她们之间的对话,我连一句也听不懂,而且语速较快。当然她们跟我讲话时,说的是普通话,时而夹些上海话。语速也较快,但较轻柔,觉得很好听。一天后,我也能听懂一句半句的,如“阿拉”(我),“侬”(你)等。
第三天,朱教授又给我介绍一位郑医生,让他帮助我学习。
星期天,我迫不及待要去的地方,当然是南京路和外滩。南京路很繁华,人流如织。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和各式各样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外滩,对于我来说仿佛世外桃源——美极了。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往来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穿着各式各样奇装异服的,有操着不同地区口音的,还有一些不同肤色说着不同国度语言的外国人……总之非常热闹。较醒目的是一些造型各异,雄伟壮观的楼群,即“万国建筑群”。楼群东面就是美丽的黄浦江。它奔流不息,如同一条巨龙,卧在东方大地上。它承载着上海滩的繁荣与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黄昏时,外滩的景色更是无与伦比,使人拍案叫绝。华灯初上,江面波光粼粼,漂浮着或行驶着一艘艘华丽的轮船,时不时鸣着长笛,再映衬着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宛如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使人流连忘返难舍离去。每次去,我几乎都近午夜才返回住地。
在医院学习一周后,朱教授推荐我参加了一个由上海肿瘤医院和某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性的诊断肿瘤新技术的学习班。但学习班是收费的,我当时又没带足够的或预算外的资金。朱教授得知后,立刻慷慨解囊,借给我500元钱。我坚持给他写了欠条。当年,我的月工资好像是80元左右。当时,我非常感激他。等学习结束后,回到家里,我立刻寄还给朱教授500元钱并写了一封感谢信。
学习班的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生,大约三十多人。为了节省开支,我和几个医生搬到一个叫“小木桥”地方的旅店。我们选的是地下室,两个人一个房间。住一天,每个人6元钱。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和卫生间。要想看电视得到地下室的厅堂里去看。与我同房间的是一位来自大西北的、五十多岁的医生。他人很朴实,操着浓重的西北口音,学习认真用功,晚上很少看电视,总是在房间里整理笔记,阅读所发的学习资料,有不懂的地方就问。
每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先到院子里跑步和练单双杠。然后到街上买早餐。经常买的是一位大妈推着小车卖的包子。包子有肉馅的和素馅的两种。肉馅的两元钱一个;素馅的一元钱一个。大妈嗓门洪亮而热情,笑容可掬,仿佛春天里的阳光。我一去,她就微笑着问:
“侬买几扎(你买几个)?”
“阿拉买五扎(我买五个)。”(给室友带两个)我答。
朱教授曾多次给我们讲过课。他中上等的身材,五十岁左右,戴一副素雅的眼镜,腰板儿笔挺,气宇轩昂,学识渊博。他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86年,曾赴美国纽约某医院进修学习。他讲课时,条理分明、旁征博引、逻辑性强,颇受学员们的好评。
郑医生也给我们讲过课。他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治医师,科室的骨干,并兼医院的团委书记。他为人随和,热情而活跃,人脉广朋友多。几天后,我们相处得跟兄弟一样。每次医院举行舞会,他都邀请我参加并给我介绍了许多舞伴。我们曾一起去桂林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医学学术会议。在旅途中,会议期间,我们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三十余年过去了。每每翻开日记本,打开相册,我的思绪如潮涌,浮想联翩……窗外的雪已经停了,虽然天气还较寒冷,但夕阳的余晖却是暖色调的,透过枝条裸露还没有绿叶陪伴的杨柳,投下斑驳的光影,使人惬意又安详。大上海,一个去过之后就难以忘怀的地方,始终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