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老家的四合院

老家的四合院

2024-11-12 17:40:42
浏览量:

上世纪60年代,我扬中老家是生产队唯一的四合院,青砖黛瓦,坐西朝东,占地不足一亩,前院是五架梁的门屋,大门居中,穿过中门,直达“口”字形天井;后院是七架梁正屋,中间大堂敞开;南北各有两间厢房。四合院精致紧凑,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的特色,院前和院后各有一条长河,河外是大片的农田。那里有我的童年和难以忘怀的风景。

四合院最早是我父亲的曾祖父一家住,他有三个儿子,我家是长子老大一脉,住前院;老二、老三住后院及厢房。

我出生时,自己的曾祖父母和祖父都已去世,我曾祖父辈的,只有“老三”一人活着,我称三太太,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住后院。三个叔祖父结婚后,四合院开始显得局促,我记事时起,南侧加盖了两间厢房,三太太独自住在大堂所隔的房间。

四合院位于生产队中心位置,大堂有八仙桌、古木椅和长条凳,记得生产队常常在此读报纸、学文件、开大会。这里不仅是住家,也是生产队公共活动的场所。

四合院四代同堂,三太太辈分最高,威望也最高。他读过书,当过会计,从溧阳退休,喜欢穿长衫大褂,不抽烟不喝酒,是四合院的大家长。他几乎每天到街上的邮局看报纸,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还帮别人写毛笔字。他处事公平,四个家庭发生纠纷,总是公正协调,并特别关心有困难的家庭。他培养儿子和侄子学会瓦匠手艺,至今技艺远近有名。支持我父亲年轻时外出学纺织技术。他说,多学一门手艺,就多掌握一项生存本领。我很小,他就教导我,长大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不要跟别人比吃、比穿、比赌,要做一个阳光实在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话,至今我言犹在耳。

我的三家祖父母尊老爱小、善良本分。四合院人数最多时,大人连小孩有20余人,小孩中,我有一妹一弟。但四户人家团结和谐,亲如一家。

其中我家得到的关照最多。有几年,我母亲带我弟弟跟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和妹妹留守在家,他们教我们做饭、喂猪,带我们生病时去医院。有时看到我们连续吃少米的“粯子粥”“酱油汤”,会送新鲜的饭菜给我们。农忙时节,生产队晚上分粮分草,他们不辞辛苦帮我们一起挑回家。我们到了上学年纪,三太太陪我们去报到,帮我们交学费。

四合院的大人个个勤劳。夏日的清晨,红红的太阳在小鸟清脆的鸣叫声中缓缓升起,广播刚刚响起“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他们就在队长的口哨声中,早早地下地劳动,露水湿透衣衫。中午,烈日当空,在一片波涛起伏、长满庄稼的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时摘下草帽扇风、擦汗,又继续埋头前行。太阳慢慢靠近西侧长江边的圌山,才陆续扛起钉耙锄头,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家。不久,家家升起缕缕炊烟,炊烟袅袅,越过林梢,飘散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

秋收秋种,他们脱粒晒粮、清沟理墒、施肥覆膜,几乎每天“开夜工”。

我有时被他们带到田边看管,从小就学会了割草、插秧,还学到不少农村谚语,每当看到“水缸出汗蛤蟆叫,蚂蚁搬家山戴帽”,就知道“必是大雨要来到”。

四合院的孩子相处融洽。我们大一点的经常在一起游泳、放风筝,到稻田抓黄鳝、捉螃蟹,爬树摘果、掏鸟窝。有时看到一群群的燕子在水田上空盘旋,就知道我们的“邻居”又在衔新泥,到四合院的屋梁筑新巢,它们叽叽喳喳,送来春天的气息。

四合院的夏夜令人难忘。当晚霞的光彩渐渐暗淡,树上的知了欢快地鸣叫,天空闪烁一颗颗明星,大家开始聚在一起,边吃饭边乘凉,邻居常常过来串门,谈东论西。孩子们有的坐在桌上,有的爬在椅子上,听大人讲故事,有时捉迷藏、抓萤火虫。我玩累了就躺在竹床上,仰望星空,看满天的繁星和高高的月亮,闻丝丝凉风送来农田的稻香,听远处阵阵蛙声虫鸣。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飞雪来临,广袤的田野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四合院的屋檐时常挂满一串串的冰凌,宛如错落的水晶帘。我们在天井堆雪人、打雪仗、敲冰凌。有一次,我手捧晶莹的冰凌,忍不住舔了一口,寒气瞬间袭击全身。有时我们捉麻雀,在后院大堂的筛子下面撒一把米,用一根筷子撑起一侧,我们躲在旁边的小屋,手握扎在筷子上的细绳,静等麻雀来吃,不一会,果然飞入几只饥饿的麻雀,我们拉倒筷子,筛子乘势罩住麻雀。

四合院过节比较热闹。尽管当时生活清贫,但端午节,家家在天井包粽子,小孩一齐戴香囊、扎五彩线,幼儿还围红肚兜、穿虎头鞋。中秋节,家家做馅饼,整个大院洋溢着面饼的芬芳。三太太有时拿出两块月饼,切成小片,分给各家孩子吃,至今想起仿佛还闻到月饼的馨香。春节,孩子们到各家拜年,比谁要的花生、瓜子和糖果多,外出追看舞龙灯、唱凤凰。

我奶奶常年生活在二墩港,有时给各家送来江边新鲜的粽叶。她做的南瓜饼、包子和馒头,别具风味,各家都爱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扬中乡镇工业兴起,四合院几个长辈被招工进厂,我父母也从外地回家乡工作,负责一家镇办厂,村里许多人既忙农业生产,又在企业上班。

我放学了,除了拾粪、割草积肥,喜欢把四合院的方桌拼起来打乒乓球,偶尔学吹口琴、笛子。晚上热衷听《岳飞传》《杨家将》评书,刘兰芳说书绘声绘色,让我从此爱好历史、崇拜英雄、喜看小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进了四合院,大人们更加忙碌。但百年沧桑的四合院难以满足生存需要,终于在1980年被拆,我们几家先后搬进了全县率先新建的“将军楼”。不久,我考取大学,三太太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离开扬中后,深切感受到家乡变化,我们村已经是一派“满眼风光”的居民小洋楼,所在的新坝镇一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镇。据记载,当时扬中四合院散布全境,少数已被保护。岁月不居,花开有声。扬中民居从草棚,到瓦房和四合院,再到别墅楼的变迁,记录了扬中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当我回家,走在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上,就常常想起昔日四合院的生活。四合院消失了,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老一辈正直善良、勤劳吃苦、和睦相处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奋进。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