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油盐酱醋茶”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调味食品,餐桌上下必不可少。而食用油,则被排在味觉食品的第一位,说明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熟悉的家乡正定一带,人们吃的植物油类,过去生产队时期大多是将轧棉花后分离的棉籽,在脱脂、消毒、压榨、过滤、净化后,再经过碱炼成为卫生油,又称棉清油,用于家庭烹饪煎炸,也是至今厂家生产色拉油、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的理想原料。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目前农民们吃的主要为花生油、菜籽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也有的家庭用橄榄油炒菜,经过娴熟的烹饪手艺,不仅增加了菜饭香味,同时也为人体脂肪摄入了必要能量。可以说,没有植物油,几乎不可能烹饪出美味佳肴。
我的老家正定县吴兴村,位于太行山麓东侧华北平原,地处老滋河故道冲积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地区,日照充沛,四季分明,距离县城正北8公里。滋河沿岸广袤的灰黄色沙性土地,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时节,开始大面积种植花生、大豆、棉花、油葵、芝麻等油料作物,加之辛勤的农民不断向沙荒要良田,在大田和边角沟壑沙薄土地上大量种植花生、棉花、豆类等油料作物,果实收获后源源不断送到吴兴集镇上交易或直接拉往油坊,为家乡的几座大小榨油作坊提供了充足原料。
旧社会的吴兴村,社会动荡,战争频仍,长期饥荒,糊口农作物“种一葫芦打一瓢”。特别是日本鬼子来后,利用铁路之便祸害沿线百姓,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乡亲们为了求生存,在跟随共产党打鬼子的同时,心灵的父辈们寻思着做豆腐、养小克朗猪(小架子猪),用父亲的话说,当时挑着豆腐进石门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为的是“做豆腐赚渣子养活一大家子”。手巧的大爷大伯们,尝试着开办油坊、木工坊、铁匠铺。北头的王大堂、王申两位大伯正值壮年,在王大堂家的宽敞大院内简陋搭建房屋开办油坊,制备了搓子(花生脱皮器械)、立碾(压面用,牲口拉),炒锅、钢圈、油锤等设备,工序一切用人力操作,即买原料打油也卖油,也给农户们打油加工。这在解放前后的当地农村,开辟了靠牲畜和体力开办油坊、带动生产的先河。
常言道,十年难发庄稼汉,一年能富生意人。1952年互助组成立后,邻居大伯赵五妮也在王大堂家院内开了间油坊,借助人家的招牌,借船出海,赢取聚集效应,别说还真的有生意可做了。秋天到过年间,一波波男女老少,头天扛着几袋子花生、棉籽或芝麻来,隔天拎着黄澄澄的果子油往家走,王家大院熙熙攘攘、形同赶集、好不热闹。用老人们的话说,吴兴的油坊买卖,那几年给做大了。
1954年,吴兴村在南头路西(原村委会院内)建起了公私合营的油坊,到高级社成立后,又在原址新盖起了集体新油坊,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受限,依然是原有设备和清一色马拉人垛,靠人力炒面、熏蒸、挤压程序出油。不过油坊也孕育了赵禾子、王申、朱留印、韩赃人等一批“油把式”骨干,并不断改革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直至上世纪末方偃旗息鼓。比如,1961年后,将碾压花生、棉籽等榨油原料的立碾,由畜力改电机为动力;1965年后,大队副业负责人直接领导油坊工作,技术人员除原有人员外,还以校队挂钩形式,培养出于连柱等几名“准工匠”青年学生;1978年油压机代替了人工大锤;1985年,村办集体企业实施承包经营,赵禾子、韩赃人承包油坊,同年村民王申、朱焕朝、于连柱、于顺平、于文计、唐小芝等人先后开设了个体油坊,吴兴村由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榨油专业村。虽然旧大队内的村办工副业摊点几乎全部转制经营,那座老油坊也没有逃过被拆迁的命运,但是吴兴油坊群体始终“拧成一股绳”,团结互助、诚信经营,美名流传。
这两年间,我随着退休时光临近,闲暇时会刻意到村集体“老油坊”驻足,让记忆的影子一遍遍再现。我清楚记着,村集体的那座油坊坐西面东,共有三大间房子,近100平方米。掀开蒸笼式的房间加厚门帘,见南面的一个大间内,有一个很大的灶台和一口大锅,大锅直径1.2米,是用来烘烤和蒸制花生用的。中间一间内,有一个很大的石碾和榨油床,是用来碾压花生和榨油用的,硕大碌碡在碾盘上缓缓转动起来,总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北面一大间是库房,是用来盛放花生的。榨油以花生为原料,采用一条龙的生产作业方式,除了脱壳和碾压是机械作业之外,其他全部靠手工完成。
榨油一般要经过脱壳、炒烤、碾压、蒸制、包饼、踩饼、榨油、沉淀等基本工序,因为事关出油率,每一道工序都十分严谨。脱壳,就是将花生果倒入院子中的脱壳机内,电动机带动脱壳机,花生米就从花生果中脱离出来。炒烤,就是将脱离出来的花生米过筛筛净,倒入大锅内炒烤10分钟左右出锅。碾压,就是待出锅后的花生米凉了之后,放在中间大屋正中的石碾上,上面的大碾磙碾盘中心为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在大碾盘上绕圈转动,将花生米碾压成糁粒和粉末。蒸制和包饼,就是把碾压好的粉料放在沸腾的大锅上蒸5分钟左右,然后迅速将蒸制好的粉料装入垫着稻草或塑料编织布的铁环中,用脚踩成圆饼。
榨油是个耐高温卖力气的苦累活,经历着火烤、烟熏、振动、猫腰子不间断劳作等复杂环境与过程,一般人承受不住,室内也谢绝参观。在30度以上的高温作业空间里,榨油师傅们往往光着膀子,只穿裤衩,不拘小节,手脚麻利地不停忙乎。当步入榨油环节时,师傅们要把圆饼横向一层层放在榨油架上,在两端垫上木块,最后在木块之间插入木楔,抡起20多斤的大油锤有节奏地夯击木楔,随着高声有节奏的“嘿”调,油锤落下,声响地颤。油饼经过木楔的强力挤压,油落在下面的油槽内,流入一端埋在地下的油缸内。刚开榨的头几锤,落在下面油槽内的油如新泉奔涌,随着楔子的不断加多,油饼一层层变薄,锤声增大频率放缓,楔子渐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滴入油槽的油愈来愈少,直至榨干为止。榨出的油经过两天的沉淀,清清凉凉,微红微黄澄色,就可以出售或交付成品了。
油坊不仅是榨油的地方,也是儿时欢乐和青春激荡的缩影。社会在进步,工匠精神要传承。虽然如今村里的老油坊的影子早已不在,油坊群里的油作坊保留着少数。我还知道的正定一带,也新出现了多家油坊,他们的产品制作和销售流程更适合相关行业和现代家庭需求,均以数字化的榨油方式,密接着供应链的上下游,走在油脂销售市场的前沿行列。县内外印象最深并值得学习推广的,远有山东的鲁花,它凭借花生油一个单品,创造了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神话”,独创的5S压榨花生油让“鲁花”名扬天下。近有家乡的朱福记,其压榨出的花生油,传承着老油坊的技艺,老味道古法造,烹饪出的菜肴晶亮剔透、四溢飘香,让百姓有一种幸福感、安全感和回归感。朱福记牌花生油被评为正定县首届老字号产品,深受家乡人的青睐。
对老油坊的心中留恋,还不仅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