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母亲的小院

母亲的小院

2025-05-14 11:23:24
浏览量:

中秋将至,家家户户忙着团聚,外出打工的,求学的,平时不常回家的都匆匆忙忙赶在路上,为的就是一家人吃顿团圆饭,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嘀…嘀…嘀…”刚挂了和母亲的电话,心里既是埋怨又是惆怅。记不清这是最近打的第几个电话催她动身了,每次的回答都是再等等,快了,天气不好,家里离不了人……我只能作罢。

母亲在老家,老家是一个至今火车都没通的小县城,我们没有私家车,每次出行都是乘客运大巴,一坐就是4、5个小时,累人不说,对晕车的人简直是噩梦。母亲就晕车晕得极厉害,为此她是最不愿出远门的。奈何我和姐姐都定居在外地,为了照顾我们,她又不得不三头跑。

“今年雨水多,院子里草长得疯,锄都锄不过来”“院子里出水不好,昨天倒灌进你张姨家菜窖里,真是愁死人”“我在院子里种了两畦秋豆角,就要结了,得摘呀”……每次拒绝的理由都不一样,每次都离不了她的小院。

小院其实不算小,老家那一带平房多,我家那片还算平坦开阔,小道整整齐齐,房子都排列有序,附近小卖店、大药房、吃的、喝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满足,住的人不少。母亲勤快,家里一年三季都能吃上新鲜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春天最早自己就报到的韭菜,头茬的菠菜,水萝卜、紧接着西葫芦、青红辣椒,茄子……一到夏天,架上爬的丝瓜、豆角、黄瓜、西红柿,秋日里地里窝的苤蓝、茴子白、胡萝卜、南瓜……都是母亲的得意之作。“吃不完,哪能吃完呢,你先吃着,不够自己上家来摘”每到放学回家,都能赶上母亲正热情地给邻居亲友摘菜、送菜,大娘婶子说说笑笑,你推我让,欢乐声能飘到整条街外。

小院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棵葡萄架,记得小时候父亲刚把它们移植回来时,还只是几枝疏落的枝条,地上挖个坑,又用砖砌了一圈,葡萄枝干栽下去,我围着打量了一圈又一圈,怎么也不相信这光秃秃的枝条上能结出好吃的果实。父亲笑我是只馋猫,“这移栽的葡萄,两到三年才能结果呢”,我顿时失望了。北方寒冷,到了冬天,母亲把不用的旧棉被、破棉袄搭在枝干上,蒙上塑料布,再在上面覆上一层土,做好保暖就不再管它了。等到来年开春暖和了,再扒开浇浇水,由它生长。一年一年,我都把它遗忘了。

一年夏天,好像它突然就结出了果实,先是细长的芽,一枝上有若干,母亲说那叫旁头,必须掐了,只剩一枝才能长得好。之后的每天一起床,我都边刷牙边蹲在葡萄架下瞪着眼仔细观察,看着小小的葡萄从米粒大,到珍珠大,到我指头大……“快看,这儿有串红了的。”某个清晨蒙眬间听见母亲惊喜的声音,我眯眯瞪瞪翻身下床,跑到跟前一看,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颗颗圆润饱满,颜色瞧着还是碧绿碧绿的,翻过面再看,朝着日头的那边,有两颗浅紫色的害羞得红了脸,“馋猫,快尝尝看,用不了多久这一片就全红啦”我好像也被母亲语气里的快乐感染了,小心翼翼摘下一颗看了又看,轻轻剥开顶端的果皮用舌头舔了舔,舌尖一阵酸涩,但总是物以稀为贵,我搬个凳子坐在葡萄架下,极慢极慢地品尝起这份珍贵的美味,看母亲忙碌地穿梭在菜地里,极富耐心地侍弄她的杰作。

除了种点蔬菜,家里困难的时候,我和姐姐都馋肉吃,母亲走老远去鸡场抓了十几只小鸡仔,回来在院子西面圈了一块空地,搭了鸡窝,围了栅栏,从此玉米、米糠、剩饭、菜叶、地里抓的虫子都有了归宿,母亲的任务也从侍弄她的菜地,又多了一项喂鸡,“咕咕……咕咕咕”,我看着这些毛茸茸、黄澄澄,眼睛像黑宝石的小东西,被母亲一把米一把糠精心喂养成昂首挺胸、油光滑亮的大将军,再到被卖掉或送给亲友、变成年夜饭里肉质香嫩,味道鲜美的大餐,眼含热泪却吃得极香。

就这样春天过了,夏天来了,秋天走了,数九寒冬,又盼春天,一年三季,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月里,小院承载了我们一家的一日三餐,饭后零嘴儿,甚至是柴米油盐。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就能看见屋顶飘着的袅袅炊烟,院里小小四方桌上,是全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昏暗的白炽灯下,是我奋笔疾书的瘦弱背影,母亲的唠唠叨叨、老电视机刺啦刺啦、隔壁小孩牙牙学语……晚归的燕子一趟一趟飞进飞出,几只小宝宝叽叽喳喳,在屋檐下嗷嗷待哺,小院是我的童年剪影,是全家的生活期盼,是充满爱的所在。

后来我和姐姐长大,外出求学、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越往后竟是几年都回不了一趟,每次回去,母亲的小院都渐渐有了变化。比如这回,她不肯来,我只好回去。一进门,就见种的菜明显少了许多,鸡窝早就拾掇干净,葡萄架、丝瓜藤通通不见,“我们吃不了那么多,邻居也都搬到楼上去住了”母亲的语气里充满了落寞,摘菜的身影也不那么利索,眼看到了晌午,闻不着阵阵烟火气,家家都是电磁灶、电饭煲,也没有端着碗串门的人了,小院里往日的热闹一去不返。

午饭后,我实在无事,翻看起以前的旧东西,书柜里的书、日记本、图画作业……一幅一家四口在院子里乘凉赏月的画面映入眼帘,儿时的回忆以及关于小院的一切在我的脑海里走马灯一样一幕幕闪过,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有了便利的楼房,母亲为什么依然喜欢待在她的小院。我们离不开的是那份宁静与纯真,这里到处充满童年的回忆和家人的温暖,也有我们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和避风的港湾。而母亲一直在这里为我们守护这一切,让我们无论走多久、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接下来在家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我过得无比充实,又该出发了,计划好了下次回家的时间,小院,下次见!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