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师胡适和他的《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银霞的一首《兰花草》,很少人知道词其实是胡适写的,这首诗原名叫做《希望》。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度假,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胡适高兴地带回了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胡适就写了这首小诗。
从这首小诗,我们可窥胡适的心境,那株兰花草在他心中显然也是有寓意的。1921年,胡适学成归来没几年,便在国内大放异彩。他倡导白话文,用白话文写诗,领导新文化运动,成为多少青年人的偶像。
但胡适也是孤独的,因为他深感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虽然当时觉醒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但太多的主义之争削弱了力量,就在一年前,他和许多人意见不合而离开了《新青年》,那块曾经和志士们摇旗呐喊的阵地。
那一株“兰花草”象征着:自由、民主、科学,他曾漂洋过海到异邦求学,又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兰花草”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
“一日望三回,看得花时过。”胡适对它怀有殷切希望,小心地呵护,殷切期待它能早日开出花来。
现实是残酷的,“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胡适的苦闷可想而知。但胡适对中国的前途并未丧失信心,“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又打起精神,投入到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思考之中。胡适是民国大师,中国近代风云人物,但他真正让人熟知的作品不多,《希望》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虽然是通过一首现代歌曲的改编。这首质朴、自然、朗朗上口的小诗不止是他提倡的白话文身体力行的明证,也是留给我们思想的希望之光。是的,有希望总会发芽。
1963年,朱德委员长到九湖公社长福大队视察,不禁被这儿楼亭台榭、繁花似锦的所吸引所吸所吸引,走着走着欣然脱口:'真是百花村呀!'迩后,'百花村'逐渐取代长福村,闻名遐迩到如今……那年,在百花村中,朱德委员长的眼光,逗留在兰花圃的时间最长,神思也最专注……不知就里的陪同人想上去介绍,被警卫拦住了……其他人不知道,朱德委员长一见兰花……就有一种凝重的气息,所有嘻嘻哈哈都不合时宜。因为,朱德委员长一生特别喜欢兰花,他来百花村视察的前一年,重访井岗山时,特地掘了几株井岗兰和一撮泥带回中南海……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有关,这就是朱德委员长的革命伴侣'伍若兰'烈士!
1928年春天,42岁的朱德在耒阳城迎娶了脸上有点麻子的25岁湖南妹子伍若兰,部队的宣传员编了一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个总指挥。'……1929年,蒋介石召集湘赣两省重兵,会剿井岗山。2月,3000多名红四军将士在江西寻乌县圳下村宿营……天刚蒙蒙亮,整个村子被一万多敌军包围。此刻,双枪女将伍若兰,为掩护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军部首长,带领警卫排从侧翼突围,以吸引敌军主力……后来,伍若兰因弹尽负伤被俘,被柙往赣州,宁死不屈,被敌人残酷地斩首示众,牺牲时年仅26岁,而且还怀有4个月身孕!听到噩耗,朱德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毛泽东面前痛哭流泪……久久无法抑制悲痛……为此,他含泪写下了《悼若兰》的诗:'幽兰叶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当年,在百花村百花园右侧那一片龙眼树下,一排排素心兰正在盛开,芬芳馥郁,看着风冲遥曳的青色兰花叶片,斑驳的几点褐黄……朱德委员长久久望着,若有所思不想离去……回京后,朱德委员长特地寄给百花村一套三册的《兰花谱》和人民币三千元,百花村村民为了纪念朱德委员长的视察,也为了怀念'伍若兰烈士',嗣后在百花园兰花圃边建造一座纪念亭,取名'兰亭'……东晋的时候,浙江会稽山有一座兰亭,王義之写了《兰亭集序》绝品;如今,九龙江西溪南畔百花村也有一座兰亭……同样诉说着'而生死之事大矣',这是红色的记忆,不能忘呀!
粽子哥说:'养兰 ,不需要太勤劳浇水 只需要用心去陪伴…',梅兰菊竹是花中四君子,而我对兰花也独有所钟,予取予求的清雅、清爽、清悠、清香、清辉、清楚、清洁、清理等人生渚河路的况味,无不出自于'兰'之所赐!
一鹏粽店的主业是粽子,这儿有卖红豆粽、黑米粽、素粽、大树碱粽、烧肉粽,肚子饿的时候,粽粽可口入胃,可以解决温饱需求。尤其是烧肉粽掺点洋葱,食后消化到大小肠,可以有节奏从肛門口,放出浓香型的臭屁…总之,粽子有各种口味,而后才产生出各种屁味…浊者也浊吧。近一點先闻其粽味分销后才有分散的屁味,久坐粽店的粽子哥,应該说是只闻香,而不知其臭,同样一粒粽子,未经消化与消化后人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和夫妻或朋友关係一样,闽南俗话说:'未吃憨憨对,吃饱嫌坏货!',幸好,粽子哥有觉悟,在浊香的自己店裡,旱旱摆着清香的兰花。无论人来人往,是清是浊,只有香如故!
中国文化之'花卉文化'中的兰花文化,己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和生命,在闽南古镇后街旮旯前'一鹏粽子'老字号,让我品到了素心兰的清芬与素雅,有'兰'(与闽南话'人'偕音),就有远方和诗吧!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