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傍桑阴学种瓜

2024-08-20 16:02:46
浏览量:

又到春耕时节,人们摔掉了衣服,扑向田野;寂寞了一冬的山野田地渐渐热闹起来。干瘪一冬的树枝吐出点点新绿,大地变得青色可染,水库里的水波在春风的吹拂下荡起朵朵涟漪,整个大地都在蠕动着接受人们的按摩。正是这样的季节我追逐着人流奔向山川奔向河流奔向田野,去寻觅那烙在儿时无法磨灭的记忆,找寻那一幅幅牧童赤脚忙碌的耕织图。

这幅场景很快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星期六,在九仙山一隅,我看到几对从城里赶来的时尚夫妇正和几个顽童在一老农的指点下,在一爿山地里兴奋地吆喝着正对那头不太听话拉犁的耕牛嘻笑着驱赶着在地里弯弯曲曲画着不规则的图形,明眼一看个个都是假把式;那老农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年纪正在地里牵牛扶犁地在地里来回奔跑忙地不亦乐乎!那夫妇的几个孩子更是紧跟在老农的屁股后面新鲜地摸着那耕牛的尾巴,有个大胆的顽童还骑在犁地的牛背上。清脆的童声不由地令行人驻足也想下地一显身手。我情不自禁地和老农攀谈起来,老农说:“现在农田基本实现了机器耕作,可像俺们这些山地还得用老办法,因为农用机械在山地里无法发挥效能,地块的零落狭小不规则还得用耕牛犁地翻田才行。这几年政府帮助我们山区搞旅游开发,一到这个季节城里人就朝我们山区蜂拥而至,不但呼吸我们这儿的新鲜空气,还在我们这里吃住游览,不但让城里人工作闲暇之余有个好去处,也给我们山里人带来了收入,也让那些住惯城里的孩子们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不到我这儿大显身手学作耕地的不是真正让孩子们参加原始的劳动,而是让孩子们打小就知道土地怎样耕作,种子如何下种,让现在的孩子们不要忘记他们的爷爷奶奶当年也曾这样在农地里辛勤劳作洒下汗水。要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道理。”这时我脑子里又突然跳出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里的其中一首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啊!多少年来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就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看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们仍然对土地有种深深的眷恋,对土地有种深深的挚爱,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好的诠释。

这让我联想起我上学的那个时代。

那个年代是集体劳动的年代,是劳动光荣的年代;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可我仍很怀念那个时代。早晨上学天不亮就得起床,因为粪筐里有老师规定的拾粪任务,学校后面每个班都有粪池,晨读前你必须得完成十几斤的粪肥任务,哪个班级粪池里的肥料多哪个班级就会受到表扬。我们使用的课桌是自制的课桌,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和泥垒坯抬沙,把多余的作业本收集粉碎用纸桨当桌面,每个教室都是自制的课桌,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学生使用的课桌,现在想来无不感到自豪;我们的学费也是自己动手收获所得,记得我们班有块很大的试验田,那试验田也是当年同学们把学校后面的大片坟地平整后,费了好大劲才改造成的,望着绿油油长势喜人的劳动成果,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因为劳动所得可以弥补我们学费的不足,尽管那时学费不高,也就几元钱,可我和我的同学们总觉得我们创造了价值。虽然现在和过去早已今非昔比,高兴的是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城市之外还有曾经熟悉的场景,尽管这场景变得有些陌生,尽管这场景离我们渐行渐远,可只要泥土发出春天的气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拥抱它,去亲吻它,我想正是脚下的泥土承载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希冀,正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才让我们每个人变得如此和土地这样亲近,和土地这样近距离交融,我想脚下的土地一定会给人类以馈赠,给人类以无穷的力量和宝藏。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