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秋,晨曦微露,我带队市摄影家协会与市老年大学摄影班一行20多人的摄影团,轻步踏入东江湖畔的清江镇。刹那间,一幅“橘”意盎然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宛如大自然精心筹备的金色盛宴。漫山遍野的橘树,身姿挺拔,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恰似繁星坠落凡间,被大自然的妙手点化成熠熠生辉的黄金,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每当踏上这片土地,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便涌上心头。参加工作后,我踏足过资兴的每一个乡镇,尤其是在市委小康办担任副主任的三年间,每年都奔波于联系的30个村庄。而作为乡镇干部,我唯一的一段经历便是在清江乡政府工作的两年多。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清江乡担任团委书记,期间两次作为优秀团干部赴北京领奖。1983年10月,荣获中央电视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青年智力竞赛一等奖”;1984年2月,清江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队”,我也被聘任为团中央特约研究员。
1984年6月离开清江之后,我就一直在市委机关工作了几十年,直至退休。即便相隔甚远,清江于我而言,始终是心中的一抹温暖。我从这山沟沟里出发,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在中南海受到胡锦涛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那时,我自豪地告诉前来采访的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说,我是资兴清江人。
清江镇,位于资兴市西南部的东江湖畔,东接白廊、滁口镇,南连宜章县瑶岗仙镇,西接苏仙区塘溪乡,北毗东江街道。全镇辖11个行政村,人口1.27万,国土面积154平方公里,东江湖水域面积2667公顷,耕地面积493公顷。在多次乡镇撤并中,清江镇始终保留着乡镇名称与完整的行政区划,实属难得。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湖光山色,风景如画。60余家集旅游、观光、漫步、采摘、品果、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休闲游场所,使其成为旅游观光与休闲避暑的绝佳胜地。
曾几何时,30多年前,资兴东江水电站大坝关闸蓄水,清江的移民群众举家搬迁,重建家园。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柑橘生长。移民们接过政府发放的柑橘种苗,挥耙开荒,辛勤耕耘,开启了清江移民的甜蜜事业。
2002年11月,我有幸以市委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再次踏入清江乡,进驻代头村。同行的还有市委党校的罗维学和市法院的唐廷刚两位同志。在代头村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队的重点任务便是帮助当地农民开荒建果园。2002年12月18日,五台挖掘机轰鸣着开进代头村沉睡千年的荒山,开垦出一道道土沟,播下希望的种子。工作队与村民们并肩奋战三个月,开发荒山1200亩,种上了清江蜜桔和脐橙,为代头村民迈向小康之路带来了曙光。
2003年7月,遭遇大干旱,工作队协调从市里调集两台消防车送水保苗,确保了当年果苗成活率达到100%。为了种出绿色有机果,还聘请专家指导村民,实行测土配方施有机肥,在果园配套喷灌设施,实现节水灌溉。
20多年过去了,清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将“清江蜜桔”打造成清江移民的甜蜜事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措施,大力推广先进、绿色、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一道道标准化、精细化的工序,铸就了“清江蜜桔”的高品质。其以“皮薄无核、汁胞细嫩、风味浓郁、甜酸适中、消融化渣”的特点,被誉为“桔中之王”。
清江蜜桔的高品质,离不开高水平种植的桔农。从过去单纯的产桔,到如今以桔为核心的农旅融合,产桔子、卖桔品、住桔屋、度桔假,资兴桔农成为了对蜜桔亲“蜜”有加、对游客亲“蜜”万分的亲“蜜”人家。
这些年,“清江蜜桔”不仅开启了移民的“致富密码”,还斩获了众多金字招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绿色环保产品……
又一次走进清江,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摄影爱好者们手持相机,目光中饱含深情,在这片被“橘”色晕染的清江之畔,捕捉着光影的每一次幻,定格每一个温馨动人的瞬间。每一声快门的轻响,都是对这份美好的深情颂歌,仿佛在向世界诉说:在这里,时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匆匆流逝,而是被精心雕琢,化为永恒。
橘树与清江,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移民收获与希望的乐章。而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宛如误入仙境的旅人,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让这份“点橘成金”的奇迹,跨越时空,传递给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心灵。
清江镇党委书记陈亚朝向我们介绍,近年来党委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打造,全力构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新时代新农村。我们到玭珠村所见,整齐划一的楼房错落有致地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清江镇不仅以柑橘生产闻名全国,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谓放眼皆是景,处处可入画。
“游山张家界,玩水东江湖,品橘清江镇!”如今,清江柑桔深受消费者青睐,一年四季水果飘香的清江镇,已然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们在种植柑桔的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开拓旅游项目,开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提到清江的自然风光,不得不说水帘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在那里喝美酒、赏美景的惬意生活,令无数人向往。而在资兴清江乡上堡村,也隐藏着一个“水帘洞”,它位于临近东江湖边的一座青山之中,洞内景色可与东江湖上的兜率岩溶洞相媲美,然而,许多土生土长的资兴人都对此一无所知。
清江上堡水帘洞,原名仙人洞。八十年代我在清江乡政府工作时,所驻的联系村便是上堡。当时水帘洞尚未开发,洞内漆黑一片,村干部打着火把带我进去,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探险,因为洞内处处险象环生,稍不留意就可能掉进阴河。此地长期受地下水溶蚀,逐渐被溶解分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其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峻秀丽的奇异景观。洞的周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烟稀少,宛如世外桃源。
前往水帘洞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水路,从东江大坝坐船抵达;另一条是自驾,沿着东江湖景区一路盘山而上。上堡水帘洞集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等喀斯特地貌于一体,溶洞全长2千米,已开放364米,游客可乘船穿梭其中,领略溶洞奇景。
从山脚到洞口,大约只需5分钟,略带湿凉的空气愈发沁人心脾。行至路的尽头,微微仰头,便能看见一条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人从水帘下的慢行绿道穿过,颇有“孙悟空穿水帘洞”的感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随后,“水帘洞”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再往左边看,一个山洞便出现在眼前。水帘洞主要由石头构成,怪石嶙峋,洞内有一条暗河,无法步行游览。与资兴的兜率岩洞不同,水帘洞里的暗河深达6米,要想进去观赏,必须乘船。
登上小船,船公轻摇船桨,缓缓向洞深处划去,几亿年自然凝结的五彩斑斓的钟乳石映入眼帘……洞内怪石嶙峋、巧夺天工、石罅飞瀑、仪态万方,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洞内空气清新,毫无闷闭之感。灯光打在钟乳石上,璀璨夺目,怪石姿态各异,有的像倒挂着的英姿飒爽的金鸡,有的像一群倒挂着的尖嘴鱼群,令人遐想联翩。
溶洞游船来回大约需要30-40分钟,出洞后,便能看到一条由洞内暗河流水和山顶瀑布汇成的人工漂流渠道,游客可乘坐皮艇来一次刺激的山间漂流。与水上漂流不同,高山流水滑道漂流渠道大约2000米长,依山而建,人坐在皮艇上顺水而下,仿佛穿行于山间,既刺激又有趣!
再说清江井头,还有一处不可不提的美景——玉泉映月,俗称“玉泉夜月”,是资兴古八景之一。它面积方广十余亩,深约五尺许,泉水碧绿如玉,故而得名。传说这里原为一座寺庙,门左右有竹笋,乃是龙角化身,可供食用,且采后即长。一位僧人贪得无厌,触怒了龙,龙将寺庙陷入地下,形成深潭。又传李广与毛从诗大战后,曾在此洗浴。当地人用石栏环绕,潭水静谧,每当明月高悬,水月交辉,尽显“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美妙意境。
昔时,知县罗绅曾赞美“玉泉夜月”,赋诗道:“古寺何年化井头?跃鳞归去似云浮。蟾光滴露深宜夜,桂影沉波满汛秋。皎洁有情牵玉绠,高寒无语对琼楼。他时饮马投钱去,一勺清风为我留。”每逢月圆之日,村民们纷纷结伴而来,既能仰望夜空中的皓月,又能观赏水中的倒影。偶有清风拂过,水波粼粼,颇有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悠然之感。只是如今,玉泉映月已沉入东江湖湖底。秦时明月依旧在,然而,即便月出东山,也再难重现当时的美景,只能留存于老一辈人的模糊回忆之中。
值得一去的还有加田村古民居群。随着东江湖旅游以及清江柑桔的日益火爆,何氏古民居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资兴又一个热门景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据族谱记载,加田始建于1502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于湘粤古道资兴市与宜章县交界地段,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何姓村民的聚居地,从古至今人才辈出。
清江乡加田古民居是资兴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湘南古代民居群之一,古村落主要由民居、祠堂、学堂、古寺、古衙门、碉堡等建筑构成。村落由老屋、新屋、射前岭三个群落组成,共有82栋古民居。村落整体呈品字形,占地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除何氏大宅与祠堂、宗祠外,每处都有大大小小10多栋古民居。古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房屋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马头墙高耸,构筑精巧,古风古韵十足。精湛的手工艺石雕、木刻和彩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各条巷道均由青石或麻石铺就,流水通过巷道暗沟排出,干净整洁。整个村落充分体现了湘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卓越才能与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清江,黄氏宗祠也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笔。1983年6月,我有幸在青草江(原积坪大队)目睹了它的真容,并拍下照片,可惜如今一时难以找到。它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是黄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我依稀记得,宗祠大门上方悬挂着古朴的牌匾,上面用魏体书写着“黄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劲辉煌。走进大堂,正堂上方魏体书写的“宗功福远”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两侧对联为“香烟篆就平安宇,烛影开成富贵花;神赐恩波流第宅,人逢瑞气发祥光”。两侧立柱上贴满了红纸手书对联,彰显着黄氏的精神文化传承,其中有“读书明理知天下,通史求真鉴古今;处世尤记宗祖德,贻谋惟望子孙贤”。
查阅史书,翻开光绪《兴宁县志》中的《选举志》,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唐朝到明朝,兴宁(今资兴)历史上共考中了55位进士,其中黄姓进士就有32人,占总数的58%!从这个数据来看,资兴的黄氏家族着实不简单。在实施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考中进士犹如鲤鱼跳龙门,实属凤毛麟角。
近年发现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清江黄氏族谱》中,其《家庆录》记载,清江黄氏共出了40位进士、45位举人、138位贡士,其中进士唐末五代3人,宋朝21人,元朝10人,明朝4人,清朝2人,“知刚祖延祐戊午登第榜眼”,而且还出现了父子五进士、兄弟五进士的奇迹。至于其他的保荐、诰封、增生、国学、副生、冠带等人则更多。
清江黄氏之所以人才辈出,有人认为清江是一块风水宝地,民间有“九曲皇法水,鲤鱼跳龙门”的说法。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家族从一开基就起点颇高(开基祖黄玉公本人即为进士),重视读书、为人、明理等教育,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祖以忠厚立家业,以诗书启后人,世泽流芳,人而弥盛,后先相望,代有闻人。”
沧海桑田,如今,尽管清江黄氏先人们营造的家园、祠堂等一切建筑都随着青草村沉入了东江湖底,但那些先辈们的才华与美德,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光,穿透黑暗,不时照亮后人的心灵!
甜蜜的滋味,是人世间不可或缺的,它让人陶醉,令人回味。品尝清江蜜桔后,那种特别的爽口甜蜜,让人感叹农村的变化,乡村振兴让农民走上富裕富足之路;探访加田古民居群后,那种特别的欣喜甜蜜,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当您走进清江,是否也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幸福蜜甜呢?
我常常思索,清江究竟有多少值得欣赏的美景,它的美究竟体现在何处?我难以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它或许并不那么声名远扬,但其景色却极具吸引力。倘若您亲眼目睹过,便会觉得此生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