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余忆年少时

余忆年少时

2024-10-19 16:35:24
浏览量:

有趣的活动

上小学的时候,年少的我,特别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

今天看来,学校组织活动之所以喜欢,主要是适合当时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诱人有趣有益。

记得我加入少先队不久的一天课间,一个姓梁的女生偷偷告诉我:“......你要当中队旗手了!”说完,她跑去做“找朋友”的游戏去了。我,却傻傻地定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

果然,几天后,辅导员老师为旗手的事儿找我谈话,并给我提出了几条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大胆”......紧接着,那个星期天,辅导员老师组织我们中队,到城西边进行了一次郊游活动。头一天老师做动员时,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先举手的几个是拿饭锅带水的,有要求拿鸡蛋的,有抢着要拿菠菜的,有不少人提出带来干粮的......

那天早晨8点左右,全班就集合完毕,辅导员点了名,说了声:“出发!”我们就出了校门,喊着口号,唱着歌儿,一路向西走去......

我,双手紧紧握住队旗,挺胸昂首,目视前方,心里由最初的胆怯,慢慢地变成了兴奋、激动、快乐......有点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如同用海水刚刚洗过;太阳无私地将眼前的一切镀上一层金黄色;微风吹拂着红星火炬的少先队队旗,吹拂着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吹拂着我们的一张张脸庞......

大约9点吧,我们到达目的地:西面坡岭上是横跨本市南北的铁路线,南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洁净的渠水,茂密的庄稼......一一展现在面前,令人精神抖擞,心旷神怡......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几个女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们的田野》,其她女生马上加入,很快形成了女生小合唱。奇巧的是,此时一列火车自南向北,吐着白烟奔驰而去。也许是触景生情,也许是要与女生比个高低,男生们立刻唱起《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

清脆的歌声,飞向高空,飞向远方,为蓝天白云伴舞,为绿水青山颂扬......

歌声中,按计划分工,拾柴的拾柴,按锅的按锅,切菜的切菜......

............

“开饭了!”

一声号令,同学们都排着整齐的队伍,互歉互让,盛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汤,坐在自己小组的规定地方,将自带的干粮合到一块,吃了起来。无人监督,一切都有秩序,所有人都讲文明、礼貌;你听,不断有人发自内心地说道:

“真香!”

“真香啊!”

............

饭后,大家争先恐后到水渠边洗刷干净;接着,围坐成一个圆圈,听老师讲故事;再后来,老师带领我们奔向一望无际的麦田,讲述麦苗与韭菜的区别;一些女生边走边不由自主地采一些花草,也有的男生用采集的绿草编个圈圈戴在头上......大家在明亮的阳光下,尽情地说呀,笑呀,闹呀,享受着惬意,追逐着快乐......

现如今,回想起来,那时,享受着惬意,追逐着快乐,有趣味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

六一儿童节,白天过队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晚上,营火晚会,全校师生围绕着高耸在操场上,象征火把的熊熊燃烧着的“人造树”,交错转着圆圈,尽情地唱歌、跳舞:

“六月的花儿香,六月的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的富强......”

听吧:“谁说我们年纪小?谁说的?年纪小我们本领高,本领高......”

听吧:“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哦!这此起彼伏的歌声,在火把映红的夜空久久回荡,回荡......

忘不了,那不要国家一分钱,全校师生齐动手,热火朝天修建操场的情景......忘不了,那时的课外活动,或唱歌,或跳舞,或美术,或参加扫除文盲,或到“三合理发店”学习理发,或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弹射飞机......一切自觉自愿,一律有组织有纪律;家长不接送,亲友不过问,自己没压力;有的是兴趣和快乐,是互教互养,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开心的事儿

真的,整个小学期间,令我最开心的事儿,莫过于平时看课外书,放了假看电影了。

那时候,课后作业不出学校就完成了;一回到家里,就拿出课外书看起来。记得刚开始,看的是《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杨永丽和江琳》和“星星火炬丛书”里不到两毛钱买一本的书;以后,大概在二级的时候吧,班内开始有人看小说,买不起,互相排着队借着看,边看边互相讲述书中的内容和情节。讲者断断续续,滔滔不绝;听者校内校外,津津有味;有时,还偷偷地模仿书中人物的言行;再后来,有同学竟然开始背诵书中的某个段落了......

我一看上《林海雪原》,立即被其中许多扣人心弦的场面情节所吸引;反复几遍看少剑波为姐姐的孩子其名的描写,不久,也学着为自己的大姐孩子取名......至今我还能背诵小说的开头:“晚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气扎骨,干冷干冷......”也记得其结尾:“少剑波飞快地掏出日记本,飞快地写道‘新的战斗开始了’......”

一本书,一旦看进去,往往就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生活,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愤怒着他们的愤怒......

看了《红旗谱》,对朱老巩挥着铡刀保护古钟的情节的印象,极为深刻;总想到运涛、江涛、大贵、二贵他们生活的运河边上的村庄去看看......

曾设想,有一天去《青春之歌》中所描写的定县去寻找林道静教书的学校......

在看《三家巷》的时候,曾闪过一个很狂妄的念头:将来自己要写一本书,名字就叫自己居住的《慕德里》......

看着看着《把一切献给党》,就被吴运铎苦难的家史,奋斗的历程深深打动,对这位对党赤胆忠心,中国的“保尔.克察金”的英勇事迹佩服不已......至于看了小说《高玉宝》,自然印象最深的当属“半夜鸡叫”那一章了......

此外,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原苏联出版的书籍当中受到了很多教育,很大影响。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记载脑袋瓜里,写到日记本上,指导自己的言行......

如果把看小说比作那时候吃到一根冰棍那样高兴的话,那么,看电影就好像吃了一根冰糕或一块糖一样的快乐和幸福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组织看电影《上甘岭》。看的时候,激动得不行,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整个电影院立刻安静了下来;随着荧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战斗画面,我的心是在不断地激动中度过的......出了电影院,就有王增力、孟惠明等同学开始讲刚才看到的志愿军战士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的情节;待到第二天,复述讲解电影里的打仗画面、取水镜头,成了班上的男生课间谈论的全部话题......接着,在那星期的音乐课上,郭世伟老师也高兴地教同学学唱《我的祖国》,我一边唱,一边不由地想起影片里那个长得很精神的志愿军女战士唱歌时的画面......就这样,由讲述电影内容,到学唱影片的插曲,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又一场电影《渡江侦察记》后,同学们又开始讲吴老贵牺牲,学小马游泳姿势......

如今,我还能记得的,由学校组织观看的电影有:《祖国的花朵》、《小梅的梦》、《鸡毛信》、《红孩子》、《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国庆十点钟》、《英雄虎胆》、《地下尖兵》、《羊城暗号》、《丘克和盖克》、《兰兰和东东》、《徐秋影案件》、《游击队员之子》、《古刹钟声》、《河上灯火》、《回民支队》等等,等等。

放了假,看电影有学生票,才5分钱一张!父母是容易同意的。

那时候,桥西的电影院都看遍了。中山路上的《人民影院》和民族街上的《新中国影院》一般没有学生场。我们大多去位于三民街上的《五一影院》和位于大桥街上的《解放影院》。例如:《五更寒》《刘三姐》《五朵金花》《狼牙山五壮士》《三毛流浪记》《黎明的河边》《战斗里成长》《51号兵站》《三进山城》《万水千山》《寂静的山林》、《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都是在这些影院重映重看的。

那时候,经常连场演同一部影片,我们就耍个滑头,跑到厕所里不出来,等到下一场,再走出来看一遍。得知有同学在那里帮助检票,早有约定,心照不宣,我们就故意等到刚刚开演,人少放松的时候,一下溜了进去,坐在一排前边被称为“特排”的座位,蹭票看一场......总而言之,为了看电影,不怕家长训,不怕等时长,吃了不少苦头,却能屡屡得逞,乐在其中......

从看《上甘岭》开始,自己对唱歌产生了兴趣,不仅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还被选入每周日在第二工人文化宫活动的少年合唱团。《红孩子》、《小梅的梦》、《河上灯火》等电影插曲至今也忘不了。有的电影插曲老师不教,而自己又特别喜欢,那就边看电影边在一闪一闪的昏暗光线下,断断续续地记录着其中的歌词......比如电影《刘三姐》,我就是在同学的帮助下,一连看了三遍才最好听的几段歌词记下来的......

1958年12月31日晚,我在位于石家庄市三民街中段路西的市“少年之家”参加了共青团市委举行的“迎新年晚会”,一位很干练的女领导讲:“在这1959年的前夕,我们在这里聚会,辞旧迎新......”当晚,大家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红孩子》。

走出“少年之家”大门,电影中的歌曲仍回响在耳畔:“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啊!将来......将来是什么样子?回到家里,那兴奋、激动的心绪仍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上了中学;后来,参加了工作;我慢慢地认识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而读书是人生的需要,不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修神养性,陶冶情操;而电影电视则是对人类活动,对书籍的生动、形象、浓缩的展现和表达......

如今,书籍多得很,小说多得很,打印的,铅印的,网络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国产的,外国的,合拍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政治的,经济的,生活的;过去的,现代的,将来的......简直弄得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但,需要分别,需要过滤;绝不能“一揽子”拿来,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被“彩色”迷了眼,洗了脑,玷污了初心;否则影响了现代,耽误了后代,也会迷失自我的......

我初中之后,小说不多看;工作之后,电影不多见;如今,生活好了,机会多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但,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基本断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年到头,电影院也去不了几趟......

啊!那开心的年少时代!那有趣有益的课外活动!那曾经令我快乐、幸福无比的读书和看电影的日子!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