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在一次去广州出差的路上,小车里响起了一首邓丽君悠扬的歌曲《又见炊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唱这首歌,歌词非常美,词作者通过很简练的语言,将一幅农村写实的水墨画轻松地勾勒了出来,尽情倾泻乡村生活满满的浓情蜜意,曲调也很委婉动人,有小时候过年的感觉,甜蜜悠闲而浪漫。听完这首歌,我请求司机再放一遍。因为伴随着歌曲,我的脑海中徐徐铺开小时家乡的画面,冬日的暖阳、乡间的小路、放学回家雀跃的孩童、袅袅的炊烟、田间劳作的父亲、围着灶台炒菜的母亲……回到家之后,我专门买来唱片,把这首歌听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感觉之中。每一次这些画面在脑海中徐徐地展开,仿佛心弦在轻轻地撩拨,一股暖流散遍全身,温馨中带点酸涩。“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在这思绪当中,最难忘的是每天放学回家看到自家厨房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炊烟,是农家的厨房大灶烧鲁草从烟囱飘出来的轻烟,不同的季节炊烟各具形态。春天万物复苏,大地换了新装。在绵绵细雨中,炊烟总是浓而短促,烟囱里飘出来的炊烟遇到微微冷风,急促飘忽而散乱在烟囱的周围;夏日的风送来清凉,树木苍翠,蝉声蛙鸣,有淡淡的花香。在炎炎烈日下,炊烟总是淡而飘逸,“日照香炉生紫烟”,烟囱里飘出来的炊烟经太阳照晒呈淡紫色,袅袅而上;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片洁白如雪的白云,犹如一条美丽的纱巾。秋风吹过,层林尽染,一片金黄。走进田间地头,一片金澄澄的稻谷随风翻起金波。在爽爽秋风里,炊烟总是浓淡相宜、袅袅娜娜,清风徐来,仿如曼妙少女飘逸的舞姿;冬日的太阳是暖和的,大地在寒冬里孕育着生机。在冷冷的清风中,炊烟送来的是阵阵温暖,仿佛冒着饭菜的热气。每每放学回家,远远望到自家厨房烟囱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就知道父母在家,正在烧火煮饭,回到家就会有热乎乎的菜饭吃。回到家果然看到母亲系着围裙弯着腰在大灶前炒菜的身影,心中总有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最具人间烟火情,那时的饭菜都是香气浓浓的,甚至可以闻到那种柴火味道,吃出那股炊烟味。一年四季的炊烟各不相同,也各有不同感觉,这种感觉藏在心中,深入骨髓里,温暖而实在。
袅袅的炊烟在小山村低矮的房屋上空随微风飘荡,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村落,让人感觉安宁而悠然。每每中午或傍晚,就可以看到村落的上空飘满了炊烟。小山村有一条溪,溪里常常有三两只鸭子在游水,路边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咯找吃的。那时农村家家都养鸡、养猪,清风徐来满是泥土的芳香,放学回家偶尔经过那一家人的猪圈,其中还夹杂着猪粪的味道。那种炊烟袅袅的淡然意境下,不知烦恼的少年惬意地生活着。那时候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整天乐呵呵地满山跑,间或回家晚了,传来母亲在家门口大声喊自己回来吃饭的声音。有时回家的路上没有看到自家烟囱的炊烟,心情就会很低落,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就寻到爸爸妈妈劳动的田间地头,陪伴爸爸妈妈一直到天黑。回到家中,我常坐在灶台下,不停地添柴火,将灶火烧得通红,姐妹围着母亲兴高采烈地交谈着,母亲将自己家采摘的各种蔬菜烹煮晚餐,草木的清香变成了食物的香气,大锅炒菜烟雾散开令人垂涎,那些平凡简单的日子,幸福动人。
今天再一次听邓丽君的《又见炊烟》,才知道袅袅的炊烟是一缕淡淡的乡愁。
袅袅的炊烟背后是一个个农村的小社会,每一个烟囱下面就是一个家,并且还是一个大家,兄弟姐妹都很多,笑声也很多。一个小山村里什么人都有,建房作灶的泥水匠、织箩织筐的藤匠、做桌做凳做床油漆雕花的师傅,甚至从事喜事白事的一套人马。农村人不懂做其他的,便种些菜养些鸡鸭或存些蛋到圩上交换些家中必备品也是常事。今天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村里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农村到城里生活,一个个家空了、房子倒了,长草了。消失的村庄,留不住的乡愁。不少农村已成了回不去、寄托不了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