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以其葱茏浓郁、四季常青而著称于世。
红松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小到制作家具,大到房屋建筑、修路架桥——随着社会的发展,红松已是五千年人类文明所赋予的一种精神象征。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墨客对其咏叹、吟诵和赞美;即便在普通人的眼里也不陌生。
红松,是小兴安岭脚下伊春林区的珍稀树种。
红松的故乡——伊春——因为有茂密的红松林而闻名遐迩。
诚然,树木皆生于森林,长在大山,而红松则容颜有别,材质迥异,更非其他树木可比;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寒冬腊月,红松依然焕发出盎然的勃勃生机,葳葳蕤蕤,郁郁葱葱。
红松的枝叶丰茂密集,一丛丛,一束束,盘曲环绕,向外延伸出去,就像好客的主人伸出长臂,迎接远来的宾朋。
红松那高大的树冠就像一把张开的巨伞,夏日为人们遮风避雨、散热消暑;冬天替山民挡风御雪、抵抗寒流。
红松像一支歌,像一首诗,像一张彩照,又像一道屏障,屹立在冬日那山峦起伏的皑皑雪原上,伟岸峥嵘……
每当春风扑面吹来,拂煦着小兴安岭脚下伊春红松林的时候,仿佛就像母亲用她那慈爱的双手在抚摸孩子的脸颊。
——汤旺河水为春天欢呼跳跃、奔腾不息;红松林的小鸟在为春天一展歌喉,纵情歌唱;达子香犹如小女子般从中摄取一分旖旎春光,为之梳妆打扮,为之尽情绽放。
光鲜艳丽的达子香面对着红松那旺盛的生命力、伟岸的身躯,为之羡慕、倾倒和自豪。达子香深知自身娇小玲珑,花期短暂;但只要能为人间留下倩影、笑靥和馥郁芬芳,就无怨无悔,不虚此生。
——伊春市委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富民强市、繁荣林区,以其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智,抓住这“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适时对外开放五营原始红松林等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省内外各地的观光客人的眼球。
——各地游客朋友风尘仆仆来到黑龙江、来到伊春、来到五营红松天然保护林景区观光、考察或寻梦……
络绎不绝的游客,在一望无垠的深邃蓝天、幽美背景衬托下,信步徜徉在原始红松林里那毡毯般柔软的草地上,投入到大自然那温馨的怀抱,置身在林间的达子香和阳光交相辉映的漫山遍野的芳菲中;和花草虫鸟融为一体;沐浴着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绚丽景色,感到心旷神怡。
川流不息的客人们走走看看,有的交谈议论、有的伫立观赏、也有的摄影录像,她们想搜寻、采撷和记录下这景点中最美的画面及最佳片段,以其作为祖国东北小兴安岭林都伊春的缩影,以示不虚此行。
游客漫步在广袤无边的原始红松林里,扑进眼帘的是密密麻麻、高大茁壮的红松森林。尤其是红松林那盘根错节的枝叶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常常遮住游人的视线;大家只顾往前看,一个不小心被树枝刮掉头上的帽子、被植物的藤蔓绊住脚,女士们被刮乱长发也时有发生。
在天然红松林里,人们想看到完整的天空也成为游客的奢望。他们只能从红松林那茂盛的枝叶的缝隙露出的或方或圆、或不规则的形状中才能看到部分天空的大意而已。
当耀眼的阳光一不小心漏进神秘的红松林那绿荫深处略显暗淡的空间时,如云似霞、如烟似雾、如梦似幻、光怪陆离,就像海市蜃楼般,令人陶醉。
当游客偶尔看见附近或身旁不远处出没的山鸡、野兔或松鼠,为觅食不时与游人不期而遇;这些小生灵就像朋友相见,也不惊诧慌张。有人急忙用相机拍下这喜人而罕见的一幕。若是冬天,游人走累了、渴了或饿了,便点起篝火,然后,大家围坐成一圈,就地取暖、野餐或小酌。
餐后人们站起身,排掉身上的草屑,继续到红松林去寻找各自的梦。突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前面的山坳里有一株红松树特别伟岸,甚是抢眼。
只见这株红松树,气宇轩昂、身躯高大、顶天立地;而且根深叶茂,树干挺秀,风姿嫣然,引人入胜。站在红松树下,想看一眼树冠,非仰视不可,足见其高;其腰围三个人伸臂才能勉强拉手合抱。一问而知,其树龄已非耄耋之龄,实际已超过期颐之年,令人叹为观止。
这株红松树不怕风吹雨打,百余年来曾饱经风霜,顶风雪,抗严寒,百折不挠。——就像抗联战士曾经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民族解放,在敌强我弱,饥寒交迫条件下,他(她)们毅然义无反顾、同仇敌忾,同手持先进武器的日寇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残酷斗争。一株株红松树宛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革命英烈。他们活动在密林深处,开展游击战,忍饥挨饿,甚至吃草根树皮却蔑视敌人的引诱,拒绝投降。他们顽强地坚持革命信念,直至负伤、流血甚至最后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献出宝贵的生命。
红松,就像森林警察,他们不分寒暑昼夜地站岗放哨,巡视着祖国的每一片绿水青山,严禁利欲熏心的坏人盗伐林木特别是盗伐红松;严禁盗猎野生动物,尤其盗猎东北虎……红松,就像以马永顺为代表的东北林业工人,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响应党的号召,马永顺曾经采伐过四亿立方米的红松优质木材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首都北京的十大建筑皆有林都伊春的红松身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以来,以马永顺为代表的伊春林业工人,身在林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了青山常在,永续作业,为了子孙后代,毅然停止采伐,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特别是植造红松林。
不仅如此,马永顺根据国家要求,带领全家老少三代参与植造红松林,为此,他栽种下红松据统计超过五万株。马永顺由过去的林业采伐英雄一跃而成为造林楷模。尤其值得我们后人思念、崇敬和学习。
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国家如此注重植树造林、栽种红松树苗,培育红树林呢?
马永顺做出有力回答。植树造林、栽种红松苗,不但是为了现在,而且是为了子孙后代;也是为了留住莽莽青山,留住绿荫,留住绿色屏障,留住水土,留住生态资源,留住东北虎……更是为了保护伊春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
——神秘的红松天然保护林经过春雨的洗礼,立马抖掉繁枝茂叶上的灰尘,更加蓬勃茁壮。每当艳阳高照,红松的高大树冠会呈现出青翠欲滴、晶亮闪光、如虹霓般的异彩。在那崭新的红松枝头间,一丛丛,一簇簇的针叶上放射出奇特的异彩,熠熠生辉、瑰丽璀璨,美不胜收。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的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