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岛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岛,位于祖国的南海之滨。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使硇洲岛的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传奇色彩。
离岸咫尺的津前泓,形似锅底,深80多米。泓中的水是旋转的。若丢下鸡毛,这鸡毛立即被卷得无影无踪。泓水自上而下,分蔚蓝、黄褐、清澈三种色层;水温也有寒冷、温暖和烫热之别。随着潮涨潮落,泓中的水作顺、逆时针旋转。这锅底怎么也旋不深,怎么也填不平。
传说津前泓是真武大帝当年在硇洲岛仰卧时留下的脚跟印。
如果说硇洲岛西侧的津前泓神奇,那么岛东南侧的那晏海就更不可思议了!
那晏海东南方有一条约5公里长的水底石垅。潮水大落时,海面自南向北露出“波耗南”、“波耗仔”、“波耗东”、“独石”和“翻船石”5个石墩。海底石垅是鲍鱼、龙虾、海马、海参和多种鱼类的繁衍基地。珍贵的鲍鱼和龙虾,过去曾是朝廷的贡品。
那晏海的海产资源非常丰富。石垅是国家海产资源的重点保护基地。
那晏海的水底石垅更是硇洲岛安然无恙的屏障。夏秋季节,南海台风频频发生。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岸边扑来。石垅挡住凶猛的巨浪,并将其撕得粉碎。霎时恶浪威减怒息,硇洲岛避免了大灾难。
难怪北戴河外,乐亭县西南的碣石山在北魏时沉入海底。
说也奇怪,每当台风到来之前,那晏海东部海面就传来“哗——哗”的响声,即使熟睡的人也会被吵醒。岛民听到海哗声,就知道台风快到了,预先做好防范工作——果真其然。
这“哗”声发自海底。有传是南宋末期宋帝昺在硇洲登基,后遇难坠下大海的玉玺作响;又传是明朝运载银宝的官船在“翻船石”触礁沉没,留在海底的银宝随潮翻飞的响声。
真是无巧不成书。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下吴川期间作的《望海》诗,其中有“硇洲夜露金银气”的名句。虽是写景状物,但也和传说有吻合的字眼。
马鞍山东侧的长孔角,地势高耸而倾趋,是览石林、观日出和赏海听潮的好去处。
风平浪静的海面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种;狂风逐浪的情景更使人慨叹不已。看那巨浪猛撞石壁,溅起满海的浪花,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又似北国的“万里雪飘”。
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是梨花还是雪花,我也搞不清了。唯一想起的是苏东坡《赤壁怀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此时的海景充满诗情画意,诗景融为一体,且相互映衬,真乃千古绝唱!
钱塘江的潮,让世人叹为观止。硇洲岛的海使我情有独钟!
硇洲岛的海,“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