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为爱白云深

为爱白云深

2024-11-12 14:25:58
浏览量:

之前到过武夷山几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游和九曲,一山一水,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未曾想,这次又被武夷山另一种风景所深深吸引。

山中一片浓绿。被雨浸润过树木、花草,如出水芙蓉般全身散发出磅礴的青春气息。高大的红豆树上,一只黄鹂悦耳的叫声,如悠扬的竹笛穿越眼前的山水。低头看路,小径上的条石着色深褐,身形厚重,想必是千百年来承载着人来人往和过眼云烟。小径旁的坡面,是披着绿衣的石壁,壁上附着一层暗绿的青苔,亿万年来传递着朝代更替和生生不息的密码;抬眼望山,山林层层叠翠,暗香潮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果香和野草香。山上白云浮动,变幻莫测,视线内充斥着悬崖峭壁、沟壑林立和云水交融。

山上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如果将武夷山形容成一本诗集,那么这么摩崖石刻便是一句句精美绝伦的诗句;如果将武夷山形容成一本画册,这些摩崖石刻便是一幅幅精致独到的图画。

据说武夷山有历代摩崖石刻四百五十多方,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谈到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得不提起与武夷山结缘深厚的一个人——陈省。陈省是福建长乐人,幼时聪颖,勤奋攻读,三十岁中进士。陈省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嘉靖年间,明世宗计划南巡,将耗资亿万,陈省得知后上疏劝说,终于使世宗改变南巡之意。隆庆年间。陈省上书弹劾尚书霍冀等人为迎合先帝,挥霍财力,明穆宗认同,处罚各人。又奏劾辽王宪及楚王世子常冷横行枉法,穆宗遂废辽王,将其同常冷一起禁闭。万历年间,陈省带兵平定少数民族首领叛乱,以功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十四岁的陈省因受张居正牵连被政敌所弹劾,遂被罢官。陈省回乡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恋武夷山水,便筑室隐居十三年,并将隐居的地方取名“云窝”。

云窝位于接笋峰西壁岩下,北倚天游峰,南侍隐屏峰,周围环绕着仙迹岩、天柱峰、苍屏峰等。这里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风景区精华地带。

陈省喜爱武夷山的云。云窝有大小洞穴十余处,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风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下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随风飘逸的云,诡秘多变,让人捉摸不透,陈省常凝神久思,终于领悟出云的灵动之美,便虚拟情境,将云的主题,或镌在矗立云端的峰顶,或刻在幽深的涧壑,或琢于绝壁悬崖,巨岩峭壁。陈省把归隐的复杂心语,借助云的万般情态,以各种字体风格书写出来,写出了“云窠”“云路”“云桥”等二十多方云之系列石刻,用以抚慰自己高洁而又漂泊的心灵。历经岁月风雨,这些“云”再也飘移不去,永远定格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与历代摩崖石刻相映生辉,共同营造人文风景。

古代有些文人墨客对行云流水的归隐生活情有独钟。谢灵运喜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曾经写下“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游南亭》)“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在谢灵运的诗中,千变万化,色彩斑斓。

王维寄情山水,有一次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索性坐下,山间流水、蓝天白云,无不引发诗人无尽的兴致,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终南别业》,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成了禅意充盈、人们深爱的名句。

陆游也曾经到武夷山游玩,也写下了与“云”有关的诗句:“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游武夷山》)“我老正须闲处著,白云一半肯分无?”(《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山如嵩少三十六》)

我想喜欢著书立说的陈省也应该很喜欢以上几位著名诗人的诗,也一样喜欢坐看云起,于是写下了“为爱白云深,结庐在五曲”的诗句。

返程时,我时常回首抬眼望一望云雾缭绕的山峰,那虚无缥缈的云雾,在我眼中,已经化作高洁、灵动的诗句,在林壑山涧中久久回响,不愿离去。

我已经发自内心深深喜欢上陈省和武夷山的云了。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