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一段最美中国乡邮史上的传奇,沉痛哀悼深切缅怀大山里的希望信使。
——题记
惊闻,马代表已于5个月前走了,这次他走的很远,最终的眷恋却留在了大山深处。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身影,却始终走不出我的视野,他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激励着我永往直前。
30多年他扎根山区初心不改,30多年他帮助百姓解决难事无数,崎岖山路踏出他坚实的足迹,密林深处留下他艰辛的身影,一件件事迹抒写他传奇的故事,一项项殊荣见证他光荣的使命,他用满腔热情投身邮政事业,他用绵薄之力温暖百姓疾苦,他用无私奉献默默走完了他艰难与光荣的83岁的一生邮路。他就是原甘肃省天水县邮电局利桥回族乡邮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邮电特等劳模、甘肃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六届人大代表马俊德同志。
说起马俊德代表,上了年纪同行业的同事都很熟悉他。但我和他的相识缘自于1986年5月,我当时在利桥百花维护点驻段。在我长达13年的林区通信线路维护中,我和马代表的相约,每隔两天就见一次面,他忘我的工作精神,为人处世的方式,活泼开朗的性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他履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职责期间,他从北京开完会回来,特意给我赠送了几小包印有“人民大会堂国宴茶”字样的茶叶让我品尝。还高兴的给我说:代表们开完会,在全体代表合影留念时,他带着大沿帽,穿着邮电标志服照相所站的位置中间,前面一排坐着的就是敬爱的邓小平、胡耀帮、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还说早晨照完像后,下午他就拿到了大幅合影照片,像片照得又大又清晰。当时他说的很兴奋,我听的也很认真。况且,作为新闻与文学爱好者的我,除了所订阅的报刊、汇票外,我的来往信件比较多,与他见面的机会就更多。再说他从使的是邮政乡邮,我从使的是电信维护,邮电不分家,邮电一家亲,在情感上也格外的亲热。时间一长,彼此间亲如兄弟。他也时常叮嘱并鼓励我:“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公事上,要能守得住,把线路维护好。”后来,他退休了,我也于1998年1月岗位撤离离开了百花,可我一旦有机会就去利桥看他,相互见面后显得格外的亲切,这种幸福快乐的场景,至今想起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回族乡邮员马俊德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18岁那年,当他接过邮包时,便意味着他的“乡邮人生”由此开启。大山深处的利桥邮路,山峦重叠,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熊蛇出没。狂风、雷电、暴雨、洪水这是他邮路上变幻无常的天气;山峦、森林、河流、积雪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路线图”。况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信件、汇票最多的时期,山区邮路弯弯,沉淀了所有山里人对信件的企盼与追寻尤为强烈。作为大山的儿子,马俊德深深体会过山里人对信息的那份渴望和等待的心情。他也知道,这条邮路山大沟深,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一个村庄离一个村庄距离都很远,所居住的位置要么在大山上,要么在河谷边,行走起来,跋山涉水,十分艰难。但他暗下决心:“我干上了这一行,就要把这副担子挑稳、挑好,不然对不起这口饭吃。”就这样,马俊德在乡邮路上负重前行,不顾雨雪风霜,不计炎炎烈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天背着鼓鼓囊囊的邮包,爬山越岭,翻梁过沟,骑着自行车或步行,走村串户,投递报刊,把信件、报纸、刊物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参加投递工作30多年来,行程40多万公里,投递报刊、邮件近80万件,从未发生过任何差错和事故,多次被评为县、地、省、部邮电系统的先进个人和质量标兵。
可不是吗,马代表所选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路,是一条极为艰辛的邮路。在他工作期间,他每天天一亮,就准时到邮电所,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将信件、报刊和包裹捆紧系牢装入邮包,并在高高兴兴的欢笑声中,匆匆上路。在送信的邮路途中,他时常会遇到恶劣天气: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山洪暴发。遇到猛烈的暴雨,他不顾个人被雨水淋湿,而是将随身携带的雨衣严严实实地包裹着邮包,生怕邮件被雨水淋湿。我也几次在巡线的路上看到,他冒雨背着邮包缓缓前行在路上,任凭风吹雨打。在雨幕中,只见他将邮件完好无损地送到林场和群众手里,收件人看到浑身湿透的他,感动的都惊呆了。目睹人们惊喜而又惊奇的眼神时,他淡淡一笑地忙说:“邮件没湿着,送来的晚了,快接着。”尤其每当漫长而又严寒的冬季到来时,厚厚的积雪与林区满目的银装素裹,便是他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生命不息、邮路不止”工作环境的主色调,这也正是他30多年周而复始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就这样,他把看似普通的工作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而这份工作确实配得上他这种有牺牲精神的人,为此甘愿平凡,这样的人是难能可贵的人,也是我最可爱的人。
是的,由于大山深处的利桥邮路,远离市区,在那个年代,交通十分的不便。当地群众为了寄信、汇款,取包裹或购买一些日用品,常常要翻山过梁,往返几十里山路,耽误一天的农活。对于老年人来说,出门办事,就更是犯愁作难。自马俊德担任乡邮员以来,他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揽了这些琐碎杂务。数十年来,他为群众做的好事不知其数。坚持做到了三代(代邮、代汇、代取)、二送(送包、送汇),一揽收(揽收各种邮件)。这期间,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天寒地冻;无论披星戴月,还是跋山涉水;无论是遭遇山洪暴发,还是雪天路滑;无论攀岩附壁,还是被野物虫蛇惊扰,他从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把所投的包裹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山区群众手中。这其中,有谁知道他磨破了多少双鞋袜?挥汗了多少汗珠?又有谁知道这里包含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暑往寒来,数十个春秋过去了,为了能让群众及时看到报刊,收到信件、汇票,马俊德几乎没请过假。尽管一家七口人,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种责任田。但他宁愿一年花几百元工钱请人帮忙,也不愿误一个邮班。他出满勤,超出勤,以所为家,无论是赤日炎炎的“三伏”天,还是滴水成冰的“三九”天,他风雨无阻,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寒酷暑,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风风雨雨刻画了他动人的形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他以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用户热情服务的行动,践行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诠释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马俊德同志的事迹是感人的,他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然而,也有少数人却在背后甚至在他面前,说三道四。说他傻,傻到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在他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面对组织对他和家庭的照顾,他婉言谢绝本该合理的要求,他和家里的困难自己忍受着硬扛着,时时处处为组织着想,从来不给单位添负添睹。他常给我说的一句话是:“单位对我好的很,我啥也不图,只求对得起我的这身绿衣裳就行了。”他的工作看起来很平凡,很不起眼,但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迎霜冒雪,饮露餐风的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可歌可颂。可以这样说,他似春蚕,用吐出的银丝编织出人间幸福的锦缎;他似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周围一片;更像一只凌空飞翔的鸿雁,飞向群众的身边,将幸福和欢乐送给人间。
现如今,他走了,而且走的悄无声息。寂静的山林,有着他繁华的天堂。他离我们远去的背影和无畏的精神,不朽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铭记他每一个感动的故事,记录他获得的每一项荣誉,一起重温他不寻常的邮路历程,追忆他在密林深处上走出的不平凡人生。现虽然他走了,远离了我们,但他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熟悉而又艰辛的身影,仍然鼓鼓囊囊,走村串户,穿梭于山间田野,在山道边,田埂上,在林场、工区和农户家不断出现,将远方牵挂送抵群众手里,脚印蜿蜒定格于大山密林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