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喝撒汤还是在好多年前。那时我刚当记者不久,跟几个新闻单位记者一同去皖北采访。我们住在地区招待所,早起,新华社分社的老记者老刘对我说:“小王,第一次来皖北吧,走,不在招待所吃早饭,我们去外面暍撒汤。”说罢,招呼省电台老陈,省画报社小张,省电视台小郑几个直奔招待所大门外早点摊。
门外一溜排早点摊,目标是辆手推车,车上有冒着热气的大桶,旁边有简陋的条桌和几把椅子。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撒汤和几个油酥烧饼。这是我第一次喝撒汤。浓浓的撒汤不知是什么底料,香气扑鼻,喝上一口,味道很爽。能看见撒汤里黄色的鸡蛋花,黑色的海带丝和翠绿的香菜。细细品尝,汤里有麦仁粒还掺有一条条鸡肉丝。撒汤入腹,微辣暖胃,再配上香酥的烧饼,吃得那个酣爽淋漓。从未试过如此可口的早点,不由赞不绝口。老刘告诉我,撒汤是皖北安徽,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独有的民间小吃。传说清乾隆微服私访埇桥郡(今宿州市)乡下村庄。早膳时,农夫想不出让皇帝老儿吃什么,急智下,杀了老母鸡炖汤,汤里撒上麦仁,糯米,冲上蛋花,再买上炊饼贡上。不料正合乾隆味口,满意的问:“这是啥汤?”农夫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机灵的待卫随口回答:“是,就是撒汤”自此,撒汤渐渐流传为一道当地著名早食。
第一次来皖北便爱上了喝撒汤,以后几天,每天早上都要去喝上一碗。回到省城就见不到撒汤了。所以只有趁去阜阳,宿县,淮北等地采访时才能解馋。我全省跑遍了,早点吃过准南牛肉汤,吃过宣城老面小笼包,吃过黄山烧饼,马鞍山采石矶茶干,还有让人流口水的泾县咸豆腐脑,紫菜虾皮榨菜粒,那个香那个嘎嘣脆。可不知为什么,印象最深的还是皖北撒汤,在我的早点食谱撒汤始终排第一位。
不去皖北也能喝上撒汤还是在退休后。退休后住城北小区,小区门口有二十来家早点店和早点摊。一天,突然在一排早点摊里发现了卖撒汤的,是一辆三轮车,三轮车上是热气腾腾的大捅和调料碗。车轮上依靠一招牌:撒汤三元。大喜,忙要了两碗,让同行的老伴也尝尝。可惜只卖撒汤无配套烧饼,只好在另一家买了烧饼。品尝下,撒汤还是那个味,没变。不过当年是5毛一碗,现成了3元一碗。理解,物价早变了,这个价涨得不算离谱。
卖撒汤的是位姓赵的皖北大嫂,豪爽健谈。因老伴也喜欢上喝撒汤,我们常来,次数多了,与赵大嫂也渐渐熟悉。她知道我喜食香菜,每回都多放些。知道老伴不吃辣,给她的撒汤就不放黑胡椒。赵大嫂家在砀山乡下,随老公来省城打工,孩子也带来上中学。老公做装修,她卖撒汤,小日子过得不错。不久,附近又多了个卖撒汤的。我去试过,量没赵大嫂的足,汤里还少了鸡丝。尽管只卖2.5元,相比下,还是赵大嫂卖3元一碗的货真价实,味道也更好。所以,赵大嫂的生意还是红火些。
当然,早点也买其他的,小笼包,锅贴,稀饭,豆腐脑,准南牛肉汤,但吃得最多的还是撒汤。无非经常换下配食,如烧饼,油条,麻团等等。不过最近发现,卖2.5元一碗的撒汤摊不见了。问赵大嫂,她说那家同行干不下去了,回老家找别的营生。我问为什么干不下去,赵大嫂说,前二年生意萧条,最近一年没了管控核酸之类,但成本一直在涨。鸡蛋涨了,鸡肉涨了,调料涨了,连管理费都涨了。想涨价卖吧,四元还是五元?就怕涨价后没顾客了。赵大嫂有些犯愁,她说,老公的装修生意也不好,几个月了都没接到正经活,只好做些散工。更头痛的是孩子的上学费用越来越高,再这样下去,她也很难维持。
仔细想想,确实有些吃惊。不知不觉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都在涨。看上去,汽车在降价,彩电冰箱空调在降价。但这与普通民众干系不大呀,谁家三天两头换汽车彩电。每天买菜知道,米面涨价了,以前八九元的活鲫鱼现在十好几,鲜活大虾更贵。羊肉好点的要40多元一斤,小龙虾要卖30多元一斤。蔬菜也涨了,喜欢的香菜最高时能卖30元一斤。收入不涨,生活成本涨,老百姓的压力在加大。
过些日子,小区门口的早点摊不见了卖撒汤的赵大嫂身影。少了好几家早点小吃,门口显得有些稀落。又喝不上撒汤了,真让人沮丧。我只好要碗稀饭,一笼汤包,默默吃着早点。我怀念赵大嫂3元一碗的撒汤。不知何时再能恢复暄闹,再能闻到撒汤的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