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退休后十余年在浙江省红十字会从事志愿者工作,承担《浙江红十字报》编辑工作,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志愿工作者,他不收任何报酬。在当今社会中,多数退休人员会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爱好,如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摄影、唱歌、跳舞、乒乓球、茶文化,利用空余时间享受旅游、打牌、下棋、种花、烹饪等等有品质的生活,通过这些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张仁退休后却选择做一名志愿工作者,一项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他把继续工作当成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好多人敬佩和感动。
退休后的张仁已是满头银发,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平易近人,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他的外表很像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先生,对人谦和又十分友好。
张仁退休后的工作和我是同行,都是从事宣传工作。他退休前在浙江大学医院工作,担任学校医院院长,校红十字会秘书长。
早年我们经常有机会一起参加全国副省级城市地方报刊研讨会,在外地时我们又多次住一个房间,我与张仁聊天时知道他有好多感人的故事。
张仁是安徽医学院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解放初期的一名大学毕业生,是国家最需要的人才,他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大国企从事医院临床工作。早年有一次企业年庆大会上他与应邀参加会议的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还有一位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伍云甫等领导亲切交流。据张仁的回忆,伍云甫副会长对我说医务人员和红十字会员都是卫生战士,工作目标是战胜病魔,保护人类健康,宣传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首长的教导对我启发很大。张院长补充道:当时企业劳动条件差,又脏又乱,外伤和疾病发病率很高,红十字会组织在企业成立后,我们依靠广大会员,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搞好爱国卫生,宣传卫生知识、宣传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救护培训(止血、包扎、人工呼吸、骨折固定、重伤员搬运),在车间设立急救箱,方便工人治疗;狠抓季节病,慢性病等系统防治工作,很快提升了车间红十字会员的救护技能,扭转了卫生面貌,病伤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实践中初战告捷,我对红十字事业更加有了信心。
我问张院长“文革”十年中,您是怎么做红十字会工作的?他告诉我:196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我服从党组织分配,支援三线建设去了四川工作,当地虽无红十字会组织,“文革”中各项工作都被中断,但我还是自发地在工厂里先后培训了红十字卫生员四批,约200多位,并在各车间建立红十字卫生站,开展车间内的自救互救工作,每年带红十字卫生员上山采中药,并吸收他们到工厂卫生所实习针灸等技术。
有一次,一位工人师傅在四、五米高的架子上作业,不慎触电生命垂危,现场几位红十字卫生员立即投入抢救,他们切断电源,再爬上横梁,只身把伤员背下来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终于赢得了时间,把这位工人师傅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这件事对全厂震动很大,也证明了在僻远的山沟沟里,红十字人道事业更有广阔天地。
张仁后来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院工作。1979年浙江大学恢复红十字会工作,他担任医院副院长、院长和红十字会秘书长,在他满腔热情的工作中,浙大医院和红十字工作出现了生机勃勃气象,他谦虚地说:这主要靠上级领导的支持、重视,与广大会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个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张仁根据大学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先后编写了《红十字会员救护复训教材》《讲课提纲》等等材料约二十余万文字。他通过卫生知识讲座,在师生中开展公民无偿献血和国内外青年友好往来,以及组织大学生参加寒暑假红十字夏令营活动,走向社会开展“为您服务”和“卫生咨询”等活动,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和张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据我了解,张仁退休前先后荣获北京市红十字会、杭州市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优秀会员称号和奖章,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市红十字会、杭州市红十字会及浙江省红十字会理事;退休后,他为大力宣传红十字无私奉献精神,多次培训全省各市红十字通讯员上万名,出版近20年的《浙江红十字报》,编辑稿件上千万文字。
记得我在参加一次表彰大会上听到一位领导问接受表彰的张仁时说:您退休后有什么打算?张仁是这样说的:“各级红十字会给我好多崇高荣誉,我是受之有愧,今后我一定戒骄戒躁,愿以毕生余热,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奋斗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果然,张仁院长言行一致,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