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上海的另一面

上海的另一面

2023-02-06 17:09:28
浏览量:

在上海,城市与乡村已很难区分。身居乡村,你家屋后可能正有一列地铁驶过,而眼角的余光映照出的也许是飞机降落时划出的优美弧线。城市化的进程消减了城乡间外表上的差异。就连居于上海东北部的崇明,你看到的可能也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乡村,大路两旁围上的是清一色的栅栏,栅栏中的花花草草都长成一个模样,似怕破坏了这一份整齐划一,路边悬挂的标语广告也与城市如出一辙。回到浦东,看到的是整修一新的河道和河道边供人休息的仿古亭子,面对的是原本产粮的良田上建起的座座厂房。这不禁让我感叹,记忆中的乡村再难找寻了。

松江之行,原是赴一场约会,四个二十多年未见的大学好友离校后的首次碰面,却让我不经意间与我心中的、梦中的乡村拥抱了。

老同学戏称带我们去一个免费采摘蔬果的地方,我们三个就糊里糊涂地跟着去了她的舅舅家,交通工具自然少不了现代化的汽车。因田地分块的不同,路因地而随形,所以乡间的路大多不是笔直的。汽车在蜿蜒的乡路上缓缓而行,一畦一畦的稻子井然有序,阵阵微风扬起的是一幅满绿的油画,一如我儿时记忆中的模样。路边不时冒出一两支不知名的小花,狗尾巴草略显凌乱地在风中招摇,农民搭起的简易棚架上挂着稀稀落落的、成熟度不一的扁豆,空中时而出现鸟的身影,这该是农村的模样,随意、自然,让人莫名心安。

即使是透过车窗看到新浜镇的这座碉堡和瞭望塔时,我的内心也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澜,也许是宁静与和谐的环境所致。历史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恰如活的历史教科书一般静静矗立在这一片田野中,被满眼绿意所萦绕,又自觉隔离于人们的生活之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历史,满足于现在已有的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的这样真实,又那么踏实。

听闻外甥来,舅舅舅妈早已迎出门外,包括我们几个蹭来的。门前场地上大长凳随意排开,甜芦粟已准备停当,坐下随手拿起一根这就吃了起来,不时聊上几句闲话,一如回到自家般的随意。舅舅舅妈把捆绑好的甜芦粟、大大小小的南瓜不停地往车子后备厢中塞。最有趣的要数一只大白鹅,舅舅说是为我老同学留了很长时间了,这次一定让她带走。为了防止它跑动,他们把鹅装在马夹袋中,外面再套上一个略大的纸箱,随后裹上层层封箱带,所以你如果看到被层层包裹的纸箱上面冒出的一个大大的鹅头,而鹅头时不时冒出来啄你一下,高亢的叫两声,这个时候,你也不要诧异呦。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感染着我们,即使素昧平生也让人感到温暖,这就是我心中、梦中的乡村啊!

是我遗忘了什么吗?为何我如此固执地认为我的家乡变了呢?细细思量,那回乡时的一声声呼唤,拉着你手絮絮叨叨的叮咛,临别时让你带走他们开垦犄角旮旯种出的青菜萝卜,亲朋好友有事时的不请自来,又何曾因故乡面貌的改变而改变?

乡村的外表可能变了,一如我的故乡;也可能没变,如松江新浜一般原生态,但其内核始终没有变过,村民内心的纯朴、善意一如那递来的南瓜、青菜般真实,让人觉得就连空气也是甜的。

临别时,老同学执意要把满含泥土气息的东西分给我们,我婉拒了,其实她不知道,我早已收到了更加珍贵的礼物。

突然想起不久前接到的老父亲的电话。“青青,什么时候回来?给孩子准备的六条棉被你什么时候来拿?”此时,他的外孙,我的儿子还在努力求学,离老父所说的结婚时所需要的铺床被何止隔了三年五年。彼时还需不需要这样的棉被也说不准。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以这样独特而又执拗的方式表达着对下一辈的关心,尽管他不太善于用语言表达。从育苗、栽种、施肥、捉虫、采摘、晾晒、去籽,到我眼前的平展展的六条棉被。三个外孙,十八条被子,一百八十斤去籽晒干的棉花,你能想象这背后的辛苦与努力吗?细细想来,这样的温暖又何曾远离过我呢?

崇明的同事捎来他们家乡的橘子,橘瓣放入嘴巴的一刹那,品到的仍是那恒久不变的情谊。

上海,令人神往的所在。虽被种种先进、发达包裹,上海的另一面,还是我最熟悉的、最本真的一面,让身处其中的我感到温暖。珍惜当下,并且衷心希望它能留存更长的时间!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