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散曲的文学性略谈

散曲的文学性略谈

2024-11-12 14:22:29
浏览量:

目前,诗词界散曲创作热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一时之间倾向于热衷关注此项艺术,并纷纷由诗词创作转向散曲创作,这自然是个社会现象,会为散曲繁荣起到一定推进作用。然而,实事求是地审视一下当今的散曲创作,可说数量不在少数,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提高了散曲存在的艺术作用。但雷同性、重复性作品现居多,真正具有阅读推广价值的尚少,真正堪称突出文学价值的寥寥。其主要原因,是作品的颠覆性质量变革动作缓缓,文学性的不足,导致缺少欣赏价值,无法达到一个具有艺术含量拔高而无愧的境地。所以,眼下这种状态,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一、缺失文学性,则无阅读意义

古往今来,散曲在发展过程中,曾走过了不被主流文化接纳的阴影,现正重新走向复兴。历史长河中,文学是人类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至尊的美,而散曲作品与诗词同样,无论其品位高低,只有存在值得阅读的艺术含量,才能够有吟诵和鉴赏,乃至产生进一步精辟的理论述评。假如,一首作品里通篇口号术语声声,艺术成分贫乏,或复制他人,或无灵无味,那只有视之疲劳,读而弃之了。


二、缺失文学性,会影响传统艺术作品的当代声誉

散曲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体,具有幽默文学的特征,但绝不应是不伦不类的过度庸俗化。散曲界至今尚存“越白、越俏,越是上品”的偏见,然而,“俗而不俗”才是周德清在“作词十法”中对散曲创作提出的正确要求。众所周知,散曲的雅与俗,历来存有争议。但无论是雅是俗,不管是地域口语或是公共书面语,都是创作不可剥离的重要因素,如今,散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已脱离音乐,历史地走向了另一种案头化文学体裁字声韵格式,而案头文学是包括着雅和美的天性与特质的。

古人有修辞和练字的习惯:“僧敲月下门”,“敲”字就是炼字的经典。“鸦背驮着夕阳”,这一“驮”字就是很好的修炼。“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出墙春意闹”,“弄”与“闹”字都是作品中的亮点,是文学语言的巧妙运用。子曰:“辞过而已矣”,是说以精准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

相反,一旦散曲只是单单地为追求口语入曲而轻视了文字修炼,甚至坠落在歌谣体、打诨、骂俏等街头技艺层面不能自拔,那么,其自身暗淡的艺术前路便可想而知了。例:现今散曲作品里,如写贺孟晚舟回家:“真叫牛,侠女斥方遒。”写孟晚舟回国感怀:“丢人现眼四洋羞,拍马溜须跟屁虫。”写斥某某:“歹客胡言屎一坨”……写者一时津津乐道,实而庸俗到极点,哪里能找得到一丝灵动成分和半点文学性的影子?这般语言文字,非但不能弘扬艺术美,反而是在践踏艺术,降低传统艺术的当代声誉。


三、缺失文学性,会使艺术渐行渐远

正视散曲的文学性,是散曲走向繁荣的不容回避的选择。任凭低俗语言泛滥现象如不加控制,将百害而无一利,会有滞于散曲艺术的发展。常识告诉人们,写诗就是要写自己的心灵感受,亦就是写您心目中的灵光一现。散曲创作也要依循特定的艺术规律。比如,清·朱彝尊《桂殿秋》句:“小簟轻衾各自寒”,能够写出生活的现实图样,既雅亦能引他人共鸣。白朴的《〔南吕宫·采茶歌〕墙头马上(第二折)》一曲也是受了元杂剧影响,应舞台效应的风格需要;在曲的前三句加了衬字,即:“(把)粉墙(儿)挨,角门(儿)开,(等)夫人烧罢夜香来。”该处衬字加的合理、适度、巧妙、自然,增加了情趣。与当今个别散曲乱加衬字、生硬而叫人生厌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散曲作品,也有创作发展主流,如本地作品《〔双调·沉醉东风〕家住长城村》,作者就以渡口、谯楼,老泉、浊酒等语言的巧妙搭配,刻画出了长城村落的风貌,并抒发了思友之情。所以讲,散曲写作也要在深化自身艺术根底基础上,从语言修炼上狠下一番功夫。剔除语言组合上的扭曲性、任意性,使作品语言风貌清新,让人读后神观飞越,能够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样,才能让散曲增强文学的精神元素,避免其艺术道路偏行。

综上所述,散曲是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现今,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增添了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传播它,是每位诗者的责任义务,亦是中国气质屹立于世的强悍根基和动力。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