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偌大的中国版图上究竟有多少座天台山?
四川邛崃有,浙江台州也有,陕西宝鸡还有……那些天台山或大或小,或为佛教、道教发祥地,各具自然和人文风韵。可是,它们有贵州平坝天台山那样独兀峻拔吗?它们有伍龙寺那样精巧隽美吗?
我说的天台山位于贵州平坝县城12公里,东距贵阳市60公里,西临安顺市28公里,恰处于贵州省的中心位置。它并无高耸入云的伟岸身姿(垂直高度仅70米),也无阔大深幽的万千气象。之所以能够跻身名山之列,缘于在那山巅之上就势而建的伍龙寺!
沿着青石古道上山,先来到一处平台,一棵枝叶茂密,树干苍劲的古银杏树默然伫立在平台中央相迎,据说已有五百多岁。从那儿仰视天台山,见山崖陡立,刀削斧砍一般,崖顶树隙间露出白色的寺宇飞檐;陡峭的崖壁上,一块块石板层层垒叠,由半山腰直至山顶。同往的县文管所梅所长介绍说:“那是为了使山顶的伍龙寺形成一个完整的围院,用这个办法抬升出一块面积,扩大建筑空间。那些层叠相扣、厚重齐整的石板是用‘干打垒’的方式夹固在山崖峭壁上的。”
我就想,那时没有黏合的水泥,没有升降的机械,天台山的匠人们是怎样把那些沉重的石板抬升上去,又安顿得如此严丝合缝,稳稳托举了伍龙寺几百年呢?真是奇绝。
继续沿古山道盘旋而上,来到一处石头铺墁的平台,约有百余平方米,山崖边竖立着石板护栏,靠山一侧矗立着一座石头山门,两侧刻有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哦,这就是“中月台”!
放眼望去,苍翠的丘陵山峦在脚下伏卧,山岚轻弥,暖阳漫洒,悠然似在天堂宫阙。忽然遐想:倘若是在夏夜,有一轮朗月挂在宝蓝色天宇上,临飒飒清风,沐蒙蒙银晖,把酒邀月,烹茶抚琴,该会频生万般惬意和幽思吧!
踏进“中月台”的门槛,才真正领略到“山地石头建筑之绝唱”。伍龙寺的外围墙体均采用石块砌筑,除了玉皇阁屋顶用青瓦铺盖外,所有建筑都以薄石板做顶,从外面看去,寺庙与粗粝的山体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就像从山崖之巅自然长出了一群石头古堡!
伍龙寺内多以木质材料建筑,从门窗廊檐到石墩殿柱的雕刻造型,都透露着江淮风格,细腻工整,协调端庄。我猜想,那些筑寺工匠大概来自苏皖赣,因为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曾从那一带调集军队来这里屯兵驻守,自然不乏屯建所需的能工巧匠。山下南侧至今依稀可见一条古驿道蜿蜒远去,那是入滇必经之路。几公里外就是颇具江南水乡风貌的名镇“天龙屯堡”,那里的居民就是六百年前从应天府来的屯守军旅的后裔。
伍龙寺并非像一些山地古堡那样,削山为台,平地而建。而是巧借山势,依势筑屋,又充分利用山体走向设置房屋格局,最大程度拓展出空间,使弹丸之地的山顶变得开阔许多。
伍龙寺是个四面合围的四合院式寺宇,主殿建在南面山体上,阶梯依山而建,进门的人自然会抬头仰看,压在雕刻精美石兽身上的殿柱虽不十分粗大,却衬托出主殿的轩昂气宇,顿显威仪肃穆;两侧配殿较主殿矮一些,但大小高矮、门窗檐角,毫无二致,协调对称,惟妙惟肖。可是我发现只有东配殿开着门售些供香佛书之类,而西配殿却门窗紧闭,悄无人迹;我走近前查看,见门上有锁,就去推那窗子,窗子吱呀开启,我惊讶了——窗子里面并无宽敞的屋室,而是矗立着一堵石墙,伸手可及!原来这不是一间完整的配殿,而是一面假壁!与主殿相对的屋宇也是在悬崖上向外探出许多建成一间完整的房子。
梅所长笑道:“这就是刚才在山下看到的那些石板叠砌起来的作用。西面如不建一间配殿,寺院就不完整,也不成体统,修得与东殿一样大又没有足够的地盘,于是就从下面山体抬升起来一块面积建成这样。”
啊——天台山的匠人们呀,早已深谙“删繁就简”“和谐对称”这些美学原理,在这仄窄山巅造就了伍龙寺山石建筑的独特和绝妙!
我以为,这山巅之上的石头建筑到此就“叹为观止”了。主人却又带我迂回到主殿东侧一道小门进去,原来那里还有一爿天地呢!
进门后主人叫我回头往上看,在门廊上方有一条石道水槽,原来是用来汇集引导屋宇上的雨水流到院子西面一个放生池里,这既方便寺内人等进出活动,又可贮水防火用。上几层石级就是僧侣念经的经堂,平展宽敞,能着数十人一同诵经。还有观音殿、地戏陈列室,在这狭窄的山顶上居然为佛、道都铺展安顿下各自的空间,使它们共居一山。用心之细,技艺之巧,令人叹服!
我见东南方向有一处小院,遂转身步入其中,原是一间“方丈室”,当年的住持就住在这里。地面铺着木板,下面就是贮存粮食的仓库,门前台阶下铺设了外圆内方形似古铜钱的下水道,把院子里的雨水引到别处去。忽然又发现在东墙茅草摇曳处隐现一扇半人高的小门,已用石板封闭。主人告曰:门外就是陡峭的山崖,设置这个小门是为了防备敌人袭击寺庙时脱身逃生之用。现在为了游人安全已封住了。我不由地叹服再三:“想得周到,想得周到!”
设想几百年前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蛮人兵匪袭扰,在这弹丸之地的山巅上是毫无回旋余地的,岂不绝路一条?有了这条幽僻险峻之道,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再度拾级而上,有藏经楼,小阁楼凌空架设在楼内顶棚上,既通风干燥,又避免虫蛀。从阁楼出来就抵达了伍龙寺最高点的观景台,约有二三十平方米的样子。站在这里向环视四方,就有了“头接天宇,脚踏浮云”之感。
可这毕竟仍在人间,人在这山顶上要生活,要吃喝拉撒,该怎么办呢?我疑问道。主人用力跺了跺脚说:“喏,下面就是蓄水池。”我也用力跺了跺脚,嗡嗡的声响回荡起来——啊,脚下竟有一池碧水!那储量足够上百人受用了。数百年前山上还有汩汩山泉,一同滋润着伍龙寺里的人们。
下了平台来到西侧下山的台阶前,主人让我回身去看——在北侧殿墙与石板护栏间显现一条廊台,廊台尽头护栏内竟有一处石头茅坑,护栏外是深幽的峡谷。主人说,这叫“飞厕”。哦?还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称。在这里如厕,观赏着白云,俯瞰着远山,还无异味的袭扰,好不自在,好不逍遥!构建五龙寺的匠人们想得真是周到,还起了这样一个潇洒别致的名称。
从后山下来,见一不大的院落,高大坚固的垣墙阻隔了外面的山道,墙头上有垛口,可瞭望守护,阻击敌人,显然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天台山虽小,却各项功能应有尽有。
天台山伍龙寺在这狭仄的山崖绝壁上,依山随势,以人为本,巧构妙筑,竟拓展布置下大大小小四十余间建筑,将儒、释、道三教合筑共居,不仅构建了精美绝伦的山门殿堂楼阁院落,还巧妙辟出碾坊粮仓牛栏马厩茅房;既规划设置了通畅实用的排水蓄水防火系统,也居安思危巧设逃生机关;既满足了精神层面的宗教需求,又完备了进退有余的军事功能。真是构思精妙,独具匠心!
贵州平坝天台山伍龙寺自1590年始建,至1936年,经数代工匠不断巧思妙构,才成就了这座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石头城堡”。数百年来该有多少或美好或凄婉的故事啊!
下山的路上我问:“那些匠人来自哪里?都有谁啊?”无人答出。
我想,伍龙寺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建筑都会有灵性、有记忆,它们永远记得天台山沧桑的历史和那些意气风发的匠人们!
天台山的匠人们啊,我深深地向你们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