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寻访历史深处的芷江:一场穿越时空的和平叩问

寻访历史深处的芷江:一场穿越时空的和平叩问

2025-08-21 09:14:14
浏览量:

芷江在哪儿?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湖南芷江并不是他们熟悉的城市,但80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让这座位于中国湖南的小城与中华民族的抗战荣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湘西的群山如黛,云雾缭绕间,我踏上了前往芷江的旅程。这座位于雪峰山腹地的小城,曾以“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姿静立千年,而今,它又以“国际和平城”的身份向世界诉说着过往。当车轮驶入芷江境内,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耳畔回荡——八十多年前,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受降仪式在此举行,将这座边陲小城永远镌刻在了中国抗战史的扉页上。

踏入芷江县城,古朴与现代的气息交织。龙津风雨桥横跨舞水,青石桥墩上斑驳的苔痕与飞檐翘角的侗族木构相映成趣,仿佛时光的褶皱在此舒展。然而,我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朝着七里桥村的方向奔去——那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的所在。

穿过蜿蜒的乡道,一座白色“血”字型牌坊豁然出现在眼前。三门四柱的“受降纪念坊”巍然矗立,坊上镌刻的题词与铭文如无声的呐喊,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这高11.52米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凯旋门”,而“血”字的造型,正是对千万英烈以血肉换和平的永恒铭记。我伸手轻抚冰凉的石面,指尖仿佛触碰到了历史滚烫的脉搏。

领额上“震古铄今”四个大字,如金石镌刻,诉说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十四年烽火岁月,3500万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终将侵略者的铁蹄碾碎于历史长河。这胜利的凯旋门虽“小”,却承载着山河之重,令大地亦为之震颤——那是民族脊梁的重量,是英魂不朽的见证。

绕过纪念坊,美式鱼鳞板房的老建筑静静伫立。1945年8月,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正是在此处签下投降备忘录,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浴血征程终迎曙光。墙外“和平永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而院中青松挺立,恰似当年不屈的军魂,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站在旧址前,我仿佛看见无数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有手持土枪的乡民,有浴血奋战的将士,有在防空洞中写下家书的青年……他们的呼吸与呐喊,在此刻凝成了无声的震撼。

离开受降旧址,我驱车约五公里,来到一片看似荒凉的空地。碎石裸露的地面与草丛中静卧的两个巨型石碾子,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便是抗战时期名震中外的芷江机场旧址。八十年前,这里曾是二战盟军第二大远东空军基地,美国空军陈纳德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在此并肩作战,将天空化作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2000多名中国和美国飞行员长眠在片土地上。如今,战机轰鸣已成记忆,但飞虎队纪念馆内,中美空军指挥塔、联队俱乐部的建筑仍保存完好。馆前,一架白蓝相间的鲨鱼战机昂首向天,陈纳德将军的雕像矗立一旁,目光如炬,望向远方。我缓步走过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着当年的硝烟与荣光。

1937年,陈纳德应宋美龄之邀来华,亲赴芷江考察后力陈其战略重要性,促成芷江机场扩建为中美空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两万民工肩扛锄头畚箕,从芷江及周边县乡汇聚于此,在简陋的工具与血肉之躯中,筑起了这座改变战局的航空堡垒。正是从这里,盟军战机如利剑出鞘,轰炸日军机场、桥梁与补给线,在湘西会战中以2500架次的出击,投弹百万磅,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陈纳德将军的卧室还原于指挥台二楼,一床一桌一椅一台电唱机,简朴得令人动容。遥想当年,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过,中美战机腾空迎战,警报声中,这位传奇将领在此运筹帷幄,以智勇与热血,书写了一段中美联合抗敌的壮丽诗篇。

暮色渐沉,我步入芷江受降纪念馆。玻璃柜中泛黄的作战地图、锈迹斑斑的军刀、斑驳的受降文书,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千钧重量。展厅墙壁上,一张张照片定格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长沙会战的硝烟、滇缅公路的运输队、重庆防空洞中的灯火……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展厅尽头的一面“万人墙”——密密麻麻的名字,是无数在战争中消逝的生命,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民族的脊梁。

离开纪念馆,我漫步于芷江的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的“和平鸽”雕塑在晚霞中熠熠生辉,孩子们在其间嬉戏奔跑。远处,侗族鼓楼传来悠扬的歌声,与现代都市的霓虹交织成一片祥和的画卷。此刻,我忽然读懂了这个城市的双重气质:她以历史为骨,铭记着苦难与抗争;又以和平为魂,向世界传递着对未来的期许。受降纪念坊与芷江机场,恰似芷江的两座丰碑——前者以“血”字铭刻胜利的代价,后者以钢铁之翼捍卫民族的尊严。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和平的曙光,从来诞生于不屈的抵抗与并肩的团结。

归途的车上,回望渐远的芷江城,心中感慨万千。屈原曾以“沅有芷兮澧有兰”赋予此地清雅之名,而历史却在此书写了壮烈的篇章。芷江,这座曾以烽火为烙印的小城,如今正以和平为旗帜,向世界证明:唯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方能珍视和平的珍贵。她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和平从来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无数英烈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更是人类跨越国界、并肩作战的永恒见证。

离开时,我默默在心底许下誓言:愿芷江的故事,永远如警钟长鸣,让后世铭记——和平之路,始于不屈的抗争,成于永恒的警醒,更因团结的伟力而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