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分配到新疆的大学生,在塔里木沙漠北部边缘的一座小县城工作和生活六十年,亲身见证了小县城人民生活用水的沧桑变迁。
小城中间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她是由天山雪水融化汇成的河。夏季滔滔多洪水,冬春涓涓细流结成冰。它养育着小城数万名居民。
我家一年四季饮用着这河水。夏季洪水浑浊多泥沙,挑回家必须沉淀澄清才能食用和洗涤。冬天河水结成厚厚的冰,要用钢钎凿冰,再把冰挑回家,加热化水才能用。这样的生活用水延续了十多年。
八十年代,小城中心打了一口自喷井。井深百余米,水量碗口大,喷射四五米高,用水近万户。水质酣甜滋润。洗衣洗被时,在家用肥皂水揉搓好,再拿到水井旁透洗干净。冬天寒风凛冽,但井水冒热气,还不感觉刺骨疼。食用水每天挑一担水,来回走路一里多。
九十年代,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厨房,卫生间,洗衣机水龙头一拧,水全来了,太方便了。可是小县城用水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因为季节性缺水,常有自来水断水或高层楼房无水的问题。随着供水设施的完善和水源的增量,这些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特别是国家花巨资在山中修建了一座能容纳数亿方的五一水库,把汛期洪水蓄积起来,调节了季节平衡用水,改变了春旱、夏洪、秋缺水的状况,滋润了30万亩农田禾苗,又新开垦了数万亩耕地,给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也改变了轮台县十多万人民祖祖辈辈饮用河坝水、涝坝水、盐碱水、缺碘水的生存条件,用上了方便、稳定、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摘掉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灾区”的帽子,人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她以自己的雨露甘甜哺育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源泉,终结了轮台县亘古不变的干旱缺水历史,为这块土地的经济发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
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掘井人。应该感党恩,听党的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跟着共产党,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