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是父母的节日,其实不是因为清明儿才想起,而是因为清明更深地思念你们。别人写妈妈的文章是文学作品,可儿写过“姥姥家的山路”“追忆母亲的岁月人生”觉得不是,写的是亲情、是心灵的独白,是你们过往的真实,也是儿无尽的思念。
母亲生在解放前,基本属于文盲,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在那战火弥漫的年代,别说母亲读书,就连吃饱饭也是困难。当时,农村少有的私塾也随战火硝烟荡然无存,只求生存,何以谈读书,母亲的少年就无书可读,无学可上。
母亲行事干练,说话有理有据,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求人不如求己”等,从这些日常用语,就可看出母亲的为人以及是怎么教育子女的,而她的这些话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只可惜母亲没上过学,否则凭她的聪明一定会学有所成,并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1972年12月,大哥应征参军入伍,到了新疆边防九团(中苏边境昭苏),那时和家人的往来是书信,刚到部队,远离故土家人,思念父母,不间断写信汇报在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以免母亲惦念呐!
儿行千里母担忧,特殊的年代,母亲思念不已,收到大哥信后,只好找本家的全文兄代读代写,生产队时期不能缺勤,帮忙写信只能靠晚上,母亲说一句写一句,写完后再从头到尾念一遍让母亲听,年复又一年,一写一读就是15年。
母亲邮走信后,扳着指头数日子,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儿子的收复信,盼着邮递员来村投递,不失时机站在大门口远远遥望,看到范世明邮递员从石坡道走上来,快速走去询问,你来啦,有没有我儿子的信,有的话很自豪扬长而去,没有的话自然感觉茫然空荡。可以说,邮递员是母亲最受欢迎的人。不过,在那年代只有邮递员,能给母亲带来讯息,一封一封从边疆哨所跨越天山的来信,成为母亲时时刻刻牵挂的欣喜,范邮递员以自己的真诚服务和奉献赢得了母亲的爱戴和尊敬,山村的小王庄石坡道,续写了军民的故事与传奇。
儿子当兵,母亲会牵肠挂肚,记得大哥有一段时间未给家写信,家人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当时,中苏两国关系恶化,新疆边防的重点由南疆转移到北疆、苏联对中国新疆的 安全威胁更为直接,挑起边境冲突,制造昭苏边境流血事件,中苏关系推向战争。为此,毛泽东向全军提出“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大哥所在边防九团担负着边境的防卫作战任务。
回想我读高中周六回家时,母亲因想念大哥,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偷偷抹泪,曾经和大哥当兵的战友回乡探亲,一并来家看望父母,母亲见到这位穿军装的,竟抱着放声大哭,边招待边说,我想念的我的儿子啊,此间,老乡战友只好转换话题,看着挂在墙上的军照说,阿姨,你儿子兴荣很优秀,刚刚成为预备党员,已任代理排长,然后,母亲指向墙上的中国地图说,孩子,你们部队到底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老乡战友详细指点告诉,后母亲才安心落意,临别时,母亲送到看不见才默默暗下目光……
过了一段,大哥回了信,亲爱的母亲,您和父亲不用对儿太牵挂,军人执行命令是天职,当兵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全。
1980年12月,我也如愿地参军到新疆部队,回首写第一封信的内容是,亲爱的父母,离开家乡当兵,是儿唯一的出路,也是我读高中时的追求,更是我对解放军的崇敬和信仰,既然选择了,就要鼓起勇气,扬帆起航,我会自强不息,向阳生长,请父母期待儿新的一番模样。
家人收到信后,母亲还是依旧找全文兄代写,母亲在回信中说,儿子你离开家快两个月了,你是12月2日离开的,你走时,父母亲没有送你到“公社”,也未参加“公社”欢送的新兵座谈会,母亲心里也有惭愧,主要是不想耽误集体劳作,望儿理解。不过,你走后,爸和妈时常也想念,现在好了,武装部干部来家说我是“双军属”母亲了,一时总有说不完的激动和高兴。
在家时,你懂事听话,从不让妈操心,你寄回的照片我们收到了,全家人都看了,看你站在雪地中穿着军装大衣那英姿飒爽的样子,都说你变得更成熟了,儿子啊:万事开头难,说心里话,很感谢部队给你这样一个机会,加油吧,为你鼓掌。
世间的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思想信念总是受到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部队这所大熔炉,给了我兄弟俩展示军采的机会,我虽没大哥军龄长,但我们都有个共同的成长点,就是思想上积极上进,作风上不怕吃苦受累,无论连队大小工作抢着做,勤奋学习等。大哥先后入党提干,我进修学转业技术,这些进步出于自身的努力外,归根部队的培养,母亲的教育,每当取得一次一次荣誉时,我们兄弟俩即刻给家里写信告诉母亲。
我母亲确实伟大,一生省吃俭用,不乱花钱,家养鸡下蛋后自己舍不得吃,积攒够一斤就卖,卖了的钱为儿子买信纸,邮票和信封,剩余用于购盐油酱醋。家里有啥困难,绝对不能让服役的儿子们清楚,她曾因患结核病住院,但每次的信中,老是说家里一切很好,不要惦记,再三叮嘱好好干,要给家争光。
母亲一封又一封的口信,十几年如一日,字里行间,传递着是母爱,虽看不见妈妈表情,但她炽热的爱,都跳动着儿子新的希望。
我是1984年光荣退伍,刚返家时我帮母亲整理旧物,发现小柜内存放多年的“宝贝”旧信件,轻轻翻着泛黄的旧信,读着大哥和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依然亲切,恍如隔世,我不禁怀念起写信,读信的岁月,瞬间,母亲珍藏了“古董”的旧信,忽然戳中了我心中的泪点……
母亲在世时告诉我,时代在变迁, 儿子你要把旧信整理归类,这些全是你们在部队的人生阅历,妈未给你们留下物质财富,这一大堆“宝贝”旧信,作为母亲的一笔精神财富留下来吧。
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祖国的新疆也早已进入网络时代,通信条件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可视电话、微信、微博也早已与内地同步,互联网把每个人的距离都拉得那么近,仿佛隔着屏幕就可以触摸到对方,电子媒介也让人们远离了那个书信传情的年代。
母亲的口信时代永远成为历史,但那段母亲口信的岁月,将永远留在我们兄弟心灵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