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离岗之后

离岗之后

2024-11-05 13:55:37
浏览量:

妻子工作到60岁退休,而我,53岁,提前离岗了。

真的,此事发生在2000年底。

“每个人都一样,参加工作几十年,或早或晚,总有退休离岗的那一天。”许多人是这样说的。

话虽这样说,可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

别扭在哪?

53岁,正是成熟、能出力干点儿事的时候啊!

有点儿“心有余,力正足,硬着陆”的感觉。

可是,这是大势所趋。想不通,也得通!不能忧郁,不能纠结,更不能怨天尤人。想想战争年代死去、失踪的有名无名者;比比上世纪60年代离职回乡务农者,看看“文革”受羁绊冲击者,等等,自己这一批提前离岗,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在一个单位里,还有刚40多岁,就赶上同样的情况呢!

人与人不可比。

人与人不能比。

只想自己。

只想自己的“一二”,不想“八九”。

知足常乐!

使人安慰的是,新组建的省建材工业办主要领导与我谈话:希望我继续在留在这里,到协会工作......

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原单位主要领导就曾找自己谈话:建议我提前调往所属中专学校,既可不受即将到来的省政府机构改革影响,又可在即将到来的该校升格时顺理成章地得到晋升。但,为家庭求稳定,我婉言谢绝了。

如今,时隔两年,又一个十字路口摆在面前,待我抉择。

好心人劝说我抓住机会,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对此,我泰然处之。

我在对所面临的境况,所走过的路程,所处的位置等等,反复地考虑、考虑......我想起父辈的教育:世界上有的地方,有的事儿,看起来,有名可得,有利可图,但,就是不能去!不能干!

因为,那明白着的或许是名是利,不是给你的!

我明白了:我的身上集聚着家族中谨小慎微的遗传因子。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自己工作30多年间所见所闻的人与人的故事......

我知道了: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父母亲循规蹈矩的血液。

是啊,在认识世界,读人做人方面,我仍然是个小学生。

我心里的一个逐步强大起来的定力形成:与其忧虑,不如心安;离岗了,就该痛痛快快地走下来,走出曾经的单位大门。

最终,我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们的美意。

结果,我应邀到省建设主管部门一个协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六年。

从此,我便开始有计划、寻时机地完成了,与前辈相传,与家庭相牵,与后代相关的平凡而有意义的三桩要事儿。


为父母亲立碑

为去世的父母立碑,是我离岗后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儿。

对父母,生前孝顺照顾,天经地义;离世后立碑纪念,自古有之,理所应当;可我,却晚了许多年。

辛巳年下半年,在两个姐姐的督促和帮助下,我开始了具体操作。

万事开头难。

对立碑,一无所知,不知从何下手。

我去请教同族中的资深兄长。

他很严肃地说:“作为儿子,你一定要亲自去选料;还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碑文的起草。”他说,“你们姊妹的意见要一致,最后我可以给你们把把关。”

大姐夫对我说:“(外甥)占平给你一块做碑的石料。”

“谢谢!还是我自己去选好。”我谢绝了。

听说省城郊区有加工点,我便立即赶去了解情况;好心人又把我带到灵寿城去实地查看。结果,我们姊妹几个一致的意见:选料定在家乡所在镇北面的大理石场......

查找了有关资料;征求了多人意见;考察了实际情况;姊妹几个确定了如下原则:

1、父母一生朴素节俭,碑的整体造型舍繁就简;

2、便于后辈纪念,生卒年月日既有公历,也有农历;

3、碑的正面,书父亲参加革命工作后一直沿用的字而不用其名;

4、背面碑记,载入父亲的主要生平;

5、考虑到大侄儿早年改姓其外祖父的事实,故除我这一辈署全姓名外,以下辈分一律只写名字;

6、碑体总高1905厘米,象征父母亲同生于1905年;

据此,请二姐夫设计了底座和碑体的三视图。

............

那些天,我不定期地往返于市---县---镇---村等地。每次办的事儿,无论是主动的、被动的,还是着急的、暂缓的,都力求想得周到一点,做得精细一些......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操作,精心筹划并组织实施的,在自己心中占有神圣地位的为父母亲立碑工程,终于在壬午年清明节前如期完成。

那一刻,潜存在我内心且时时不能安宁的,对父母亲的一个亏欠,终于开始自我修复了。

从那天起,妻子经常说得一句话是:“多少年了,是父母的在天之灵,时刻保佑着我们......”

妻子的话,是有依据的。


主动化解矛盾

我这一生,对哲学,对唯物辩证法,情有独钟。

而使我感到最得意的是,学习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矛盾论》和《实践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处理了几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这其中,我主动去化解长期存在的与叔叔家为房基地而引发的纠纷矛盾,便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例。

我们家与叔叔家,因为约3平米的房基地,闹了30年的意见,曾一度还惊动了法院。

由于辈分高,年龄大,家族里的许多人不敢劝,不能劝,没法劝。

就这样,纠纷矛盾一直拖了下来。

父亲、叔叔在世时,没有解决。

哥哥嫂嫂在世时,没有解决。

时间到了壬午年3月下旬,在为父母亲立碑做准备的一次返回途中,听说了年逾耄耋的婶婶得了重病。

我当即产生了抓紧时间去看望婶子的想法。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会,是两家解决纠纷、转化矛盾的关键点。

回到家中,我不由自主地重温了毛主席有关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有关论述。

晚上,我想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我把我的整个想法一股脑地告诉了妻子。

妻子同意我对此事的分析和对机会的把握。但同时,也对有的亲友可能表现出的不理解表示了极大的担心。

我与妻子去看望二姐,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二姐在支持我主动的同时,也提出了与妻子相同的忧虑和担心。

我知道,二姐和妻子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时机当前,稍纵即逝,不可犹豫和徘徊,更不能因决策不当而错失良机继续搁浅了。

因为做这样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亦非莽撞从事。我有三点基本认识:

第一,父亲、叔叔,哥哥、嫂嫂都已过世,而婶婶病重;

第二,我们与堂兄堂弟堂姐等,对有争议的地块,都没有上述亲属看得那么重要;

第三,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认识沉淀,加上受现代教育,双方后辈的内心都有了团结合好的愿望,都存在着逐步上升的热度,单等那燃点或熔点的到来。

结论:主动是应该的,可行的,因为合好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后来的实事证明,我当时对情况的分析认识是比较科学正确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我相约本家兄长同去看望婶婶前两天的一个夜里,接到其一个电话:“咱婶儿于昨夜去世,连夜埋葬,没有通知......”

我当即表态:“原定不变,照常前往。”

壬午年3月29日是值得记住的一天。

这一天,风和日丽,空气清新。

上午10点许,本家润喜哥哥带领二姐和我们夫妻俩来到叔叔家,见到了堂兄堂姐堂弟等亲戚。

尽管事先有诸多的疑虑和担心,尽管事先设想了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而一旦你朝着既定的阳光目标迈出坚定步伐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是那么简单而明快了。你看,在祖父祖母曾经生活过的历经百年风雨的土坯房里,一缕阳光从那诉说着沧桑的木窗格子里投射进来,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轻松的脸上,使每个人都觉得大家交谈的气氛是如此的亲切和谐,简直有点儿恍若梦境,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未曾出现过瞬间即消散在窗外阳光下的那曾经的缕缕烟云……

接下来,一切顺理成章。

两天后,堂兄堂嫂堂弟堂姐等参加了给我父母亲的立碑仪式。

过了些天,我与两个侄子等参加了婶子的一七、二七、五七、七七的祭奠活动;二侄子及时专程将突患重病的堂姐夫送到省城医大二院。

过了几个月,我与侄子们完成了多年前和哥哥商定的父母遗产分割文书手续。翌日,经商定,我以两间房院相换,接受了堂兄赠予我的部分宅基地。

此后几年来,住在老家的小侄子、侄媳经常与堂兄堂嫂来往,并且在堂兄堂嫂离家时,用心关照其有关事宜。

由此,两家的边界,直接,简洁,明了了。

自此,相互来往走动多了,关系日益紧密融洽了。

跨越几十年的纠纷矛盾,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家族中,村庄里,对我们的行动,始而惊讶,继而赞成;也有年龄相仿者,当着我的面儿,说点儿风凉话:“叔,你只管动动脑子,就占光了!”

我呢,不亢不卑,微笑不语。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件做成功的事儿,看似简单,其实是必须具备内外要素,且须抓住时机促其转化的;惟亲历者冷暖自知。

学哲学,有心,有用;适时践行,也会有效的。


自建住房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的人生二十四件快事,其中一项便是:“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告老还乡,故园建房,努力成为一个有房屋,有绮树,可见天、能望月院子里的人,放飞余生的向往,畅享生活的闲情,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记得孩提时,由东南门入户,经为家畜之用的隔廊屋,进入内院;南正房小而拥挤;西隔房用于灶火房及杂物......

南屋窗外的梨树每年中秋节前都挂满了诱人的果实;大门东侧那棵高大核桃树旁的秫秸垛麦场,是我童年的乐园......

那一年,在妥善解决了遗留的矛盾后,我盖房的梦想,迎来了实现的转机。

或许有人会问:“你七八岁就到城市了,对老家有多少感情?”

我用老舍先生的话回答:“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

或许有人会说:“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你还不如拿钱去住宾馆呢!”

对此,我也不以为然。因为融化在我血液里的观念是:人生原本一圆圈,始点同为止瞬间。落叶归根自然事,返回鸟倦宿家园。

是的,一个人在退休以后,会越发深切地明白“故乡”的含义;年纪越大,就更能感到“老家”的重量。是的,回归故里,与发小忆旧发癫;和妻子听虫鸣雀叫;仰蓝天看云卷云舒;凝西山赏一抹红霞......不似神仙胜似神仙,“阆苑优游更羡谁?”

回家,如一剂药,一剂灵丹妙药,医治我残存在心底,时常出来欲偷偷作祟的浮躁之心。

回家,似一个方,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慢慢抚平我喜怒哀乐情绪的沟壑,淡化以至融合于天然的时空。

回家,是一种悠闲,一种清空、平和的悠闲,能够寻回儿时而使你返璞归真......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我们不但应当明白自己从那里来?而且应当知道自己该往那里去。”

诚然,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里永远抹不去的情怀。纵使行逾千里,纵使高官厚禄,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的地,故土的田。因为,这里既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所;因为这里有我们的祖先,有自己的童年,有天下朴实感情的味道,有人间血脉传承的神灵......

诚然,故乡,既是我们青春行程中最坚强的肩膀,也是我们余晖年老时最温暖的栖息地。故乡难舍,故乡难离。故乡在那里,家就在那里,我们的灵魂就在那里。

忙忙碌碌了一辈子,我们老了,就应当回归故里,回到自己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归能使心灵获得自然宁静之处,就像我们的先祖先辈那样。

............

平面设计图送来了;施工队说定了;砖瓦灰沙石钢材等备好了……

等不及施工图出来,2008年5月12日上午8点,随着一阵鞭炮齐鸣,正式挖基开凿……

主体当年完成。

内外装修3年后竣工入住。

坡顶瓦房,独门庭院;南北28.5米,东西14米余。

套内三室两厅两卫;院外车库、厕所兼有。

入户门匾:厚德载福

影壁正反面,刻有本人拙文一篇《故园房记》、七律一首《回家》;

大厅正面,横幅书法家亚光先生书写的我的习作词《风入松.生日抒怀》;

对面沙发上挂,深秋落叶的装饰画《黄金满地》;

室内装修理念:做人方方正正,走路坑坑洼洼,家庭和和睦睦,生活简简单单。

室外庭院,房门两侧为冬青;甬路东西为菜地;东有自来水,西是葡萄架;正南墙前栽种球形冬青;另有玉兰、海棠等树木自然分布......

饮水思源。凭心而论,没有堂兄的宅基地关照,没有建书给予行路方便,没有小侄儿正元翠翠夫妇提供食宿等方面条件,没有海平、江平等那么多亲友的大力帮助,没有建军带领的队伍一砖一瓦地修建......建房就是一句梦话、空话。

我们全家永远地感谢他们。

如今,春天细雨,夏日星光,秋收金黄......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我的习惯,进出家门,总喜欢看看大理石影壁正面刻有的魏碑体小文《故园房记》:

少小离家,花甲还乡;祖居宅基,故园建房。

戊子开工,庚寅修装;优游桑梓,百感遐想。

今夕所愿,天年颐养;家庭和睦,耄耋安康。

此地所思,受恩莫忘;感恩父母,感恩上苍。

吾身所悟,知足乐常;少私寡欲,福多友广。

而立得子,卅载官场;总体平稳,亦曾荣光。

是非由之,得失何妨;恩怨无愧,自知弱强。

在位劳勤,爱及四方;离岗闲怡,心系家堂。

回眸历程,今生匪枉;修辞归结,挈领提纲。

人生如圆,止始迭上;落叶归根,来还故乡。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