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米糊糊”的甘甜

“米糊糊”的甘甜

2024-11-12 13:44:04
浏览量:

我是一个赣西北农村的孩子。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在农村长大、上学、参军、当老师,后来任基层干部。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最让我入脑入心的,是小时候妈妈给我吃的“米糊糊”的甘甜。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帝国主义重重封锁,自然灾害且接踵而至,农业科技还未发达,粮食问题是那时期,我们家家户户难念的“一本经”。我记得清清楚楚,人们每当遇见邻居或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没有?”,在那样的条件下,要是到了年关,一家人还能在生产队里分得两三担谷子回家,那真是满满的高兴和庆幸。我依稀地知道,在我一两岁的时候,我的一日三餐的营养,全是靠妈妈把家里那极有限的一点点米,用家中石磨一餐餐、一次次、一点一点地磨成粉末。然后,再一次次用柴火蒸成粉糊糊给我吃,这是家中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作为爹妈“掌上明珠”的我,能享受的最好的待遇。后来,我还从母亲及伯母那里得知,由于条件所困,大人们做母亲的,大多数没有奶水供小孩吃,像我这样的细伢崽,完全靠这点“米糊糊”来充饥度日。我记得我一天吃上三餐,半夜里还要吃一餐,一天一夜要吃上四餐“米糊糊”。这样,我才会安神度日、不哭不闹,或少哭少闹。我回想起那时候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这就是每到进餐前,我就急切地盼着妈妈,能尽早地把“米糊糊”煮熟端来,哪怕是早一下子来也好,我眼睛似望穿啊,口里总是嗷嗷地叫着“妈妈”“妈妈”。当妈妈把“米糊糊”弄来后,她一勺一勺地喂给我吃的时候,真是狼吞虎咽地吃着,也顾不上什么是温、是凉,什么是热、是烫。一小碗“米糊糊”,就是一阵子功夫,就把它吃到肚子底下了。

每每吃过妈妈做的“米糊糊”,心中是多么的带劲哦!多么的悠然和舒畅!我铭心刻骨地记得,妈妈给我做的“米糊糊”,是天下最甜、最香、最好的东西。它不是蜂蜜,却比蜂蜜还要甘甜:它不是香花,却比香花还要喷香:不是美酒佳肴,可再好的美酒佳肴,怎么也抵不上“米糊糊”在我心坎间的无上分量。

我就是这样,从小吃着妈妈以母爱凝结的“米糊糊”,学玩耍,学长大,学说话,学叫爸爸、妈妈,学识字,学知天、地、日、月,学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诗句。到了两三岁后,我又学着大人,吃那半米半薯丝饭,享受着“一碗饭”长大的快乐、天真和幸福。

当我成人了,且生了自己的孩子们以后,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在其妈妈、祖母、外祖母一勺勺、一餐餐、一月月的“米糊糊”的哺养下长大的。尽管生活是比较简朴、清淡,但依然是那样充满着希望和快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我想着自己少年时对“米糊糊”的那般渴望和依恋,想着我及子女们,在“米糊糊”中长大的岁月,时时地望着妈妈在“米湖糊”中为我们操劳变老的情景,我的眼泪总是夺眶而出泼泼地直流!三春晖,我何时才报答得了啊!

纳兰性德有一首《长相思》说得好,“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和我的子女们,曾在“米糊糊”的甘甜中陶醉,在“米糊糊”的梦幻里成长,岁月刻上永远难忘的印迹,光阴也让我在“米糊糊”的感受和认知中,学习和领悟了许多的人生教益。

“米糊糊”是人间最金贵的珍宝。常言说过,到过沙漠的人更懂得水的珍贵无比。我深知,吃“米糊糊”长大的我和我们一辈辈人的成长,一辈辈人的健康和兴旺发达,是地地道道地得益于“米糊糊”的功劳。从“米糊糊”和那“一碗饭”,真是“受命于穆清,泽德罔极”,试想想,如果在我们那少年的时候,没有妈妈的“米糊糊”的抚育,没有那昔日的半米半薯丝的 “一碗饭”,就没有我们的身肉之躯,没有我们的灵魄成长,没有我们的少年的梦幻,没有我及我的家人的健康、进步和发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宿列张”。稻谷米,是我自己,我的子女,我的一切家人的“空气”一样的无价之宝。“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常记住昔日的艰难和这“诲尔谆谆”的教导,方知晓这其中的寓意是多么的真切,多么的深刻无比。稻谷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宝贵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米糊糊”的甘甜,让我更懂得爱惜粮食的重要无比。爱惜粮食务须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自觉操守。我想到,如今,尽管我和我的子女们都长大成人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环境与我们的少年时期大大改观,在党的惠农政策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稻谷等粮食大幅度提高,中国人民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但是,“米糊糊”的少年记忆,或许不只是我本人,本家发生的事,在我们那一辈人,在农村,在赣西北等地方或许有不少的人曾发生过。不忘“米糊糊”的甘甜,使我们常记得粮食的艰辛不易,常记得自己是从何处来,对待粮食,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一粒粮食一滴汗”。我们一日三餐须臾不能离开的每一粒粮食, 每一碗饭,都是来自我们的祖祖辈辈和广大劳动人民“一锄向天,一锄向地”的辛勤劳作。我们务必常常自律、自警,真正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无比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伟业,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常常自责的那样;“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厉行节约,自觉为国家、为社会的粮食安全,粮食大计身体力行,做出最大的努力。

常记“米糊糊”和“一碗饭”的甘甜,还有助于我常常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正如晁错《论贵粟疏》文中所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让我们常常警醒自己,切切做到,盛年之时,不忘灾荒之患,丰收之岁,不忘饥馑歉收之危。

“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

“米糊糊”的甘甜让我永远难忘。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