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与“不”的父亲》
作者:郑亚水 缩改:邹老师
我儿时印象里,父亲说话大都是和颜悦色的“好”,极少有“不”的口气,他说“好”与“不”情景,不少都令我记忆犹新。
1某年春天,梅雨频繁,赤脚上学的我脚丫被泥中土气呛得痒痒地痛。我吵着要一双许多同学都炫耀的雨鞋,父亲先犹豫了一下,最后说“好”。
2几天后的一个半夜,鸡还没叫,母亲推醒我:“你不是要雨鞋吗?”父亲摸摸我的头说:“现在跟我去卖萝卜,然后给你买鞋。”我一听,眼睛就不迷糊了。
3弯弯山路,父亲在前面驮拉着菜车,我在后头抓住车扛推,其实一路上我都是被父亲间接拉着走的。小板车在四大架菜重压下“吱吱”响了一路。
4集市上,鬼精的菜贩子不时溜达过来,不看又白又大的萝卜,偏抽出几支又小又有斑点的小萝卜砍价,每百斤从3块半砍到2块。眼看太阳就要出来,还得上工的父亲不再说“不”,过秤后收到难得的8块7毛钱,又马上带我去买鞋。这雨鞋拿走了父亲6块钱。
5不懂事的我回来坐在父亲推的板车上,不停喊“驾驾”,母亲责怪我不该还这么累父亲。我问:“爸,你累不累?”他回头挤出笑意:“不累,不累!”
6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亲,还有母亲把我和弟弟送进了中学,又送到了中专大学,让我俩从此跳出农门,来到城镇。
7一天,邻居突然打电话说我父亲病了。我匆匆赶回家。原来,几天前父亲上山拓荒,被地上的旧刺头刺穿了右脚盘,血流了一大堆。怕影响我上班,他不让母亲给我打电话,要她找一种叫“紫花地丁”的草,捣烂后敷上了事。我问他痛不痛,他故作镇静:“不痛、不痛,草药敷上,过几天就好了。”又不让我住家过夜,催我尽快返城上班。这“不痛”,明摆着不肯让我费心花钱送他上医院。
8他一辈子未住过院,有时感冒、拉肚子,总用土法弄些草药“吃了就好”,甚至极少向赤脚医生问诊讨药。72岁那年冬天,他不幸突染“肺积水”,昏迷中被堂兄强行送进医院。我赶到时,屁股还未坐热,醒来的父亲就再三对住院说“不”。他还是怕我花钱。
如今,我也有了儿子。人到中年,总有忙不完的事和面对不完的烦恼。当小儿过来“纠缠”,有时爱心和耐性装不出来时,“不”字刚想说出嘴,我抬头仰望挂在墙上相框中微笑的父亲,马上变成“好”——父亲教给我为人与克己,不仅要对儿子说“好”,还要当好一个有时对自己说“不”的好父亲!
类文教读本文:
这是写人的文章,阅读逻辑链是:
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描写,找或“翻译”出人物的品质特点,再理解出作者的情感。
本文核心科技:
1.人物的品质特点分析:
为人(1.2.3.4.5.6段)
克己(3.5.7.8段)
2.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对父亲的敬佩、赞美、感激、怀念之情。
对本文的写作分析:
1.题目不能只是原文的“好”,我改成了“好”与“不”,二字才能收得住全文两层意思。
2.开头段,短平快,引出父亲常说“好”与“不”。
结尾段点明父亲常说“好”与“不”的本质:“为人”与“克己”,使文章立意有深刻度,可以加分。
结尾段还涉及“我”也做了父亲,从正文的“我”受惠于父亲,迁延到写“我”要学习父亲—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这能实现立意的升华。可以加分。
3.正文所用结构:对比横
一半材料写父亲的“为人”
一半材料写父亲的“克己”
4.用“点面结合”手法表现人物品质特点:
第1,2,3,4,5段是“点”上写父亲,写得详细、具体。
第6段是“面”上写父亲,写得概括、笼统。
两者结合,能增强表现力。
5.文章主体八个段中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的运用,能使材料表现具体、生动。
——以上为梧闽荣获全国特等奖作品《说“好”的父亲》,成为《中学生写作课》教材
中山七年级期末考这几道题不错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3分)
说“好”的父亲
郑亚水/文
①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说起话,大都是和颜悦色的“好、好、好……”对于我而言,父亲口中极少有“不”的口气,以致那极少的说过“不”的情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②有一年春天,梅雨下得特别繁,赤脚上学的我,脚丫便被泥土中的“土气”呛得痒痒地痛。我吵着父亲要一双许多同学炫耀的雨鞋。记得当时父亲先是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说了声“好”。几天后的一个半夜,公鸡还没有啼叫,母亲推醒我说:“你不是要雨鞋吗?”我以为在做梦,旁边的父亲摸了摸我的头说:“现在跟我去卖自留地的萝卜头,明早带你去对鞋号。”我一听,眼睛就不再迷糊了。③沿着弯弯的山路,父亲在前面驮拉着菜车,我在后头抓住车扛推。其实,一路上我自己好像是被父亲间接拉着,伴随着四大架菜重压下“吱、吱、吱”发响的小板车声,我们来到了集市。“鬼精”一般的菜贩子,不时溜达过来,不看架上又白又大的萝卜,偏偏从菜架中抽出几支又小又有斑点的小萝卜向我父亲砍价,每百斤从3块半砍到2块,眼看太阳就出来了,还得上工的父亲就不再说“不”了,杠抬过大秤后收到难得的8块7角,父亲便带我来到供销社柜台前买鞋。一双 29号的雨鞋又拿走了父亲怀里的6块钱……回到村口,遇到恰好出来洗衣服的母亲,看到高兴自得的我还稳坐在小板车上不停地喊“驾、驾、驾!”母亲责怪了:“看你这小毛头,你父亲浇了二个月菜,又累了一天一夜,你还这么逍遥……”我求证似地问:“爸,你累不累?”父亲回头挤出笑意:“不累,不累!”我一听,斜了母亲一眼:“爸不累呢……” ④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亲,还有母亲总算把我和弟弟俩送进了中学,又送到了中专大学,让我俩从此跳出了农门,来到了城镇。有一天,一位邻居突然打来电话,说是我父亲病了,已经有好几天不见他上山了。我急匆匆赶回家一看,原来,几天前,父亲上山拓荒种麻竹时,不小心被留在地上的旧刺头刺穿了右脚盘,血流了一大堆。是他自己砍了一根龙眼树丫拄着回家的。后来再也爬不起来了,他怕影响我上班工作,预先就不让我母亲打电话,还随便吩咐母亲到田头埭尾抓了一种叫“紫花地丁”的青草,捣烂后敷上了事。我问父亲:“痛不痛?”父亲故作镇静:“不痛、不痛,这种草药敷上,再过几天就好了……”接着,不让我住家过夜就开始催促我尽快返城上班了。父亲的“不痛”,明摆着是不肯让我费心花钱送他去医院治疗。⑤父亲一辈子从未住过院,有时感冒、拉肚子,总是自己“土法上马”,弄些草药“吃了就好”。甚至极少向本村的赤脚医生问诊讨药。直到他七十二岁那年冬天,不幸突染了“肺积水”疾病。昏迷中的父亲被堂兄强行送进附近的医院就诊挂瓶。当我赶到医院时,屁股还未坐热,醒来的父亲就吵着要出院了,还甩了一句狠话:“天没留百岁人,你不同意,我自己也要跑回去!”再三对住院说“不”,终究还是因倔犟的父亲说“不”,而让我背上了另外的一个“不”,这就是“不孝”的骂名!⑥到如今,我也有了儿子,已为人父了。人到中年,外面似乎还有许多忙不完的事,更有许多必须直接面对的烦恼。回家了,亦有不少繁杂的琐事,刚要端起饭碗,儿子纠缠来了,有时自个儿的爱心和耐性装扮不出来时,“不”字刚想说出嘴,抬头仰望挂在墙上相框中微笑的父亲,马上变成了“好,好,好!”,是父亲给了我 和 ,不仅要对儿子说“好”,而且要当好一个有时对自己说“不”的好父亲!(选自《巫溪报》,2022年8月,有删改)题:请以“父亲”为主语,简要概括第③④⑤段的内容。(3分)答:第③段:父亲半夜带“我”赶路卖萝卜,为“我”买下心心念念的雨鞋。第④段:父亲上山拓荒受伤,送至医院后赶“我”返程上班;第⑤段:父亲七十二岁突生疾病住院,却执意要出院。
题: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它指的是小说中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你认为《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和《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不是“圆形人物”?请结合名著内容陈述你的观点。答:是。①虎妞大胆泼辣,敢于追求爱情,主动对祥子表达爱意;同时又好吃懒做,最终导致难产而亡;她亦爱管控别人的命运。②尼摩船长善良无畏,乐于对他人施以援手,当采珠人遇险时,他出手相救;但他同时又较为残暴,为报仇而滥杀无辜。
作文:
郑亚水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经常说“好”“不”。你的印象中,父母经常说什么话? 请以“说‘ ’的父亲”或“说‘ ’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要求补写的是父母经常说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句子。要求:(1)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成分;(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我觉得这个题目有个小漏洞:既然要求补写的是父母经常说的话,题目又只是“说‘ ’的父亲”或“说‘ ’的母亲”,那学生在作文里到底要不要写父亲或母亲多次说到这个话?如果是,题目应该是“常说‘ ’的父亲”或“常说‘ ’的母亲”才不会有漏洞。
此前,梧闽的作品《一字圣手 江山常在掌中看》,二年前列入《高中语文·高中》微刊之'必备必读古文教材',这反映了'文化龙海'建设在全国的影响力!
其文如下:
一字圣手 江山常在掌中看
郑亚水/文
唐朝诗圣杜甫有一首名诗,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其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当年,'9·13'事变发生了,一位功勋元帅,写入《党章》的接班人,竟然'叛党叛国',天下震惊…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毛主席仅仅改了'明妃'两字,删掉后面'四句',杜甫的'七律'成这样毛主席的'七绝'名诗…毛主席当时听闻林彪坠亡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明明只改动了两个字,却非常精准的描述了他的复杂凄凉心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近年来,有一个名联,也就朱熹莅任漳州'知州事',于白云岩创办紫阳书院时,题下的名联,这个'名联'已经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和温家宝的讲话用典,认真追根究底,其文化渊源,早在唐诗中,而且因为一个皇帝,也是去过朱熹首仕爬过的闽南名山一一角美云圃山,话则从头讲起···《中华邹氏族谱》还收录了一篇唐代特授江西都察院张尚仁撰写的《清隐居士传》载:公讳垣,号南库,又号卫州,配贤德夫,人张氏妙贞,隐居乐道,不求闻达。一日居家无事,适野闲游,与大唐宣宗相遇于道左。公见宣宗状貌非常,因厚待之,留住于家,经旬乃去,至百丈寺题诗日:“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然无豕之物,难以安宅。复至公家,公益有加礼焉。进珍馐以享帝,创花亭以娱帝,相与讲道论德,莫逆于心,如子陵之与与光武焉。居岁余,帝乃去。朱熹仅仅改了名诗原著的一个字,'河'改成了'江',并且前置'地位清高'与'门庭开豁',圣手改诗,一个《七律》名诗,成了白云岩的传世名联…其实,这个修改过程,前后酝酿了近半个世纪,也是朱文公在闽南的幡然醒悟…张德群先生还是比较完整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会上的应用朱熹白云岩名联的讲话披露出来···其实,朱熹刚中进士时,仅仅只有19岁,去同安县当了主簿时带了一群粉丝莅临唐中宗李忱还在当太子就来过,并且在此岩山涧洗过澡,山涧洄故而得名'龙池'的龙池岩…李忱的诗也写的很好,其中有这首名诗选在《全唐诗》中…喜欢读书的朱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在61岁的老年,当了漳州的'知州事'(知府),爬上白云岩,创办紫阳书院,顺着九龙江东逝之水向东眺望…今角美的文圃山映入眼帘…文圃山麓的龙池岩,也就在九龙江东边近海那一头,那儿有他40年前创办的'华圃书院',白云岩就在九龙江西边靠城这一头···四十年过去了,朱熹走遍大江南北,曾入朝当了皇帝老师十一天,到7个地方履新州官县吏··现在又回到闽南,于是他仍然不忘初心,不忘儒家宗旨,力倡儒学…来白云岩创办书院,取其自号的'紫阳夫子'为名,联想了自己虽然身经几十年来的官宦生涯,心里仍然向往江湖山水…于是回想到年轻时去过的龙池岩,以及'池中圣人'太子李忱…名联已经有了'原创',他仅仅改'河山'为江山,并标明了横批'与造物游',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神来笔触···有意思的是龙池岩的四大特产'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飞毛鼠'…也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在白云岩,这是因为闽南人崇拜朱熹为'朱文公'的文化渊故,还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自然遗产···也许只有天知道吧!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