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岭南水乡——鹤山市古劳水乡侧畔的沙坪坡山村石螺岗,有一座东坡亭。据说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7年)四月,年近六旬的苏东坡再遭贬谪为琼州别驾,遣往海南儋县(今儋州,那是宋代最偏远的大臣贬谪地),他在24岁三儿子苏过陪同下,痛苦地诀别家人,从惠州乘船溯西江至肇庆、梧州,转雷州再渡海,途经西江下游南岸的石螺岗,见此风光秀丽,便泊舟登岸休息数日。后人于此筑东坡亭以表敬仰之情,所在村名也更名为坡山村。
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有10年时间是在贬谪流放中,在偏远蛮荒艰苦之地度过的。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47岁的苏东坡因诗文“讽喻新法”而被当权派“罗织论罪”,经历了“乌台诗案”牢狱之灾,获释后被贬历史文化名城湖北黄州,“不得签书公事”。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苏东坡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提升了一大层次,可谓“诗人不幸文学幸”。在那里他创作了赤壁二赋、书法名帖《黄州寒食诗帖》,写下了《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不朽词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苏东坡。不久,苏东坡又被贬广东惠州,在惠州三年,他留下了557首诗词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名篇佳作;之后,苏东坡又一次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的儋州,在这3年,他给后人留下了170首诗词和160多篇文章。在遇赦北归途中(1101年),他经过真州作过《自题金山画像》六言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回望一生轨迹,细数功绩事业,一时间感慨万千。这里,“功业”是反说,这三地其实都是他坎坷人生的节点、低谷,是他政治上受打击、仕途上受排挤、报国无门受贬谪的流放之地。人在不得意的时候,需要找一个出口排遣心结、寄托情思。在这三个地方,他失意苦闷,却活得轻松潇洒;他经济拮据,却过得有滋有味。他成就了文学的巅峰,塑造了伟大的人格,达到了超然的人生境界。这里还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把生命中的苦难当成一个笑料,十分符合苏东坡“乐天派”形象。尽管苏东坡三次被打击遭贬谪,但他总是那么旷达超脱,亲山近水,崇尚自然,诗文画中散发着一种正能量,表现一种文人的自省和坚强。
西江静如练,绕过新建的滨江大道,只见古朴斑驳的东坡亭隐在闹市一角,枕在西江之畔。东坡亭六角六柱,六根石柱风格各异,一对为八角形,无任何文字;一对竹节形,上刻对联“涛声四面作风雨,笠影半肩挑夕阳”;一对圆形,刻有一副名联:“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据《对联》杂志介绍,史上曾有一例著名的词评:“学士(即苏东坡)词需关西大汉,执铜琵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副对联将该词评演绎成联语,上联赞扬苏东坡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和他作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下联书写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及他的受人崇敬,表达了对一代文豪的缅怀,又切合鹤山东坡亭的此境此景,堪称上乘佳作。亭侧有石碑,刻有清代易福成所撰的《重修坡亭记》:“坡亭,邑之名胜也,长江缭绕,林木清幽,岩石盘踞,沙渚萦回,水色山光,辉映上下,高瞻远瞩,至足乐也。……”从东坡亭右下行江畔,一丛礁石深入西江,就是石螺岗,其中有几块大石刻有“坡公泊舟处”5个大字。据文史专家徐晓星先生考证,当年苏东坡就是从这里由苏过搀扶上岸的。旁边建有一亭名朝云亭,是纪念苏东坡爱妾王朝云的。苏轼一生有三个妻妾,原配王弗、续弦王私和侍妾朝云。朝云12岁就跟随他,不论顺境逆境,一直陪在身边。当苏东坡被贬到惠州时,朝云毫不迟疑地追随他来到这瘴疠之地,直至不幸病故。后人也许是不忍见东坡亭的孤独而在此建造朝云亭。亭柱上刻有鹤山籍广东书法家吕志强书写的联句:“名士美人,故宅江山思北宋;罗巾翠袖,荒亭风雨傍东坡”。
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一贬再贬,很多困难和险阻都被他遇上了。但他始终关心群众疾苦,学农活、修水利、办教育、吃荔枝、赏美景、作诗词,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竹杖芒鞋,用心创作,以文化人。亭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由此而产生的亭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苏东坡与亭有着不解之缘,是亭文化典型代表。全中国与苏东坡有关联的亭子不下百余座,西江自古以来波涛拍岸,往来旅客如过江之鲫,唯独苏东坡当年偶然泊舟停驻,哪怕不曾留下半点翰墨文辞,鹤山人仍建坡亭怀古,并筑朝云亭相伴,何尝不包含后人对苏东坡浩然正气和绝世才华的景仰呢?
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苏东坡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万人追捧、掌声雷动时,要保持心如止水,不要摔跤;无人喝彩、荆棘满路时,仍要坚定执着,无畏前行。因为,熬过了冬天,便是春天。
晚上,我挥笔写了《七律·东坡亭怀古》:“铜琶铁板忆坡公,千古废兴夏复冬。宇宙云封双倒影,江山霞蔚一孤篷。常亲绿水怀忧乐,惯远红尘辨佞忠。前浪无端抛后浪,掉头奋唱大江东。”以此寄托对东坡居士的景仰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