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千年独有左文襄

千年独有左文襄

2025-05-16 10:42:26
浏览量:

初夏的阳光将金箔熔成碎影,轻漾在湘江支流的涟漪间。

2025年5月6日,我随湖大退休党员一行四十余人,自岳麓山脚乘校车出发,沿潇湘北路穿兴联路大桥,抵达湖南省康尔乐文旅智慧康养基地。在周璐主任等人的陪同下,我们上午赏花海、游渔窑镇,午后便直奔文星镇左宗棠纪念馆。

下车缓行,百米外,一座汉白玉塑像渐次清晰。梁启超笔下的“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左宗棠手持疆域图,衣袂翻卷如挟塞外风沙,目光灼灼望向西北。合影后,右侧大门上“千年独有左文襄”的金色题额赫然入目。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湘阴人。这位三试不第却通晓农事、兵法的举人,以“活诸葛”之名纵横晚清,终以收复新疆等功业获谥“文襄”——明清时仅赐予文武双全之重臣。纪念馆以四进院落对应其生平四阶段:

第一展室:耕读传家(1812-1851)。《癸巳燕台杂感》手稿墨迹犹新,青年时已思辨河工漕运;道光十八年《广舆田亩图》展露经世之才;“仁风义仓”模型见证他首创“以工代赈”,其防潮系统至今仍科学有效。

第二展室:幕府经纬(1852-1862)。长沙守城战沙盘上,动态投影演绎“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战略;《浙皖赣三省合防议》首倡长江联防;“楚军”建制图中,“火器营-工兵队”混编已具近代陆军雏形。

第三展室:洋务实践(1863-1873)。全息影像里,马尾船政局破浪而生。《船政章程》朱批“权自我操”四字如雷贯耳;船政学堂课程表中,西学占比68%,“中体西用”在此落地生根。

第四展室:西北经略(1874-1885)。西征沙盘上,LED光带蜿蜒,诠释“缓进急战”;《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保新疆即卫京师”的论断,至今犹在耳畔;“左公柳”年轮与历史照片叠映,印证其生态屏障之功。

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陈列,特别凸显了左宗棠“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为官之道。他虽位极人臣却家无余财,仅靠俸禄供养幕僚团队;在陕甘总督任上严惩贪腐,推行“捐廉助赈”;晚年更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廉政展区的数字屏显示:陕甘总督任内,他73%的养廉银用于兴学,仅同治十三年便建义学217所。而“抬棺出征”展区令人屏息——环幕再现阿古柏暴行,声场技术将驼铃、秦腔与黄沙震颤交织,镜面矩阵中的柏棺折射出无数左公身影,恰似民族精魂不朽。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左宗棠不仅是历史课本上的民族英雄,更是湖湘儿女的精神坐标。“千年独有”并非时间维度的孤例,而是精神光谱中永不褪色的赤诚。这份赤诚存在于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绝、纪念馆数字屏的流光,更在每位参观者的心间。

湘阴县修缮左宗棠文化园、打造研学路线,让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如同左宗棠手植的西北杨柳在新时代抽发新芽。漫步在复原的左公书房场景中,笔墨纸砚间仿佛仍能感受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左宗棠既是军事家,更是精通农学、水利的实干家,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思维对当代科技兴国仍有启示。纪念馆内展示的柳庄耕读文化、船政学堂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这让我们联想到湖南当前正大力推进的“红色+非遗+民宿”文旅融合模式,先贤的精神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正以沉浸式体验焕发新生。作为高校退休人员,我们应当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将左公重视实务教育的思想精髓融入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离馆时夕阳鎏金,校车上众人默然。左宗棠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将湖湘风骨铸入民族脊梁。归途得诗为证:

阳光是熔金碎在江湾,

而你眼中凝着玉门霜寒。

六分之一的国土,

在汉白玉里淬成未冷之剑。

他们说你是“今亮”,

你却把战马拴在稗草田——

连柏棺都长出年轮,

让春风,

在戈壁生根。

如今数字流光照见,

你衣袂补丁里的江山:

未干的墨渍、

船政局的铁屑、

还有谥号中,

最烫的那块金。

(注:末节"最烫的那块金"与开篇"熔金"呼应,既喻"文襄"谥号之珍贵,亦指其精神在当代的永恒淬炼。)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