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吴伟平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吴伟平 作品年刊】

2025-01-08 17:04:50
浏览量:


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吴伟平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吴伟平,浙江义乌籍,研究生学历。曾在部队服役,退役后从事法律工作。业余文学爱好者,中国散文网会员、高级作家,创作以散文为主,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网、国际诗歌网等平台及纸刊等,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中《柴屋、火种、茉莉花》、《感受黄洋界》、《父亲的名字》、《水乡乌镇》等作品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年度最美散文奖等。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感受黄洋界


  黄洋界这个地名是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学到的,当时只知道黄洋界是井冈山上的一个哨口,地势险要,红军曾在这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第二次反会剿的胜利。这次党组织开展红色之旅,我才有机会去亲身感受黄洋界。

  进入井冈山境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一片的红土地。导游说,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在近代中国的革命战争史上牺牲的烈士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是江西籍的。

  汽车行使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越往高处,山越险峻,林木也逾加茂密,林木中最多的当数井冈翠竹和松柏。一路上视野里满是绿色,清心的空气从车窗飘进来,使整个车厢都弥漫着山野的清香。再往高处,便云雾弥漫,透过车窗向外看,车轮下就是一片云海,此时坐在车上的我已是云里雾里,不知是在山上还是在天上。耳朵里充满了隆隆声,分不清这是汽车马达声还是黄洋界的炮声。

  黄洋界哨口阵地,大约三十平方米的面积,红土堆积的战壕,久经风吹雨淋,已被冲刷掩埋,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轮廓,要不是边上的那块纪念碑,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经历过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黄洋界哨口阵地。这里的土壤原先并不红色,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在这片红土地下,流淌过多少当年红军战士的鲜血和汗水,谁也无法计量。如今,只有这些松柏和翠竹能见证,因为它们是当年红军战士的鲜血和汗水孕育长成的。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艰辛,谁也无法描述,只有残留在这些松柏和翠竹上的弹痕和刀疤是最真实的写照。

  站在黄洋界哨口向下眺望,群峰叠嶂,云雾弥漫。一阵风吹过,松涛轰鸣,此起彼伏,仿佛当年的炮声,犹如当年两军对阵的厮杀声,随着风去的方向渐渐消失。透过望远镜,当年敌军的指挥所依稀可见,陈列在哨口阵地的迫击炮的瞄准线仍准确无误地对着敌军的指挥所,当年红军战士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这门迫击炮创下了一发炮弹(三发炮弹二发是哑弹)摧毁敌军指挥所的奇迹。哨口下,羊肠小道崎岖险峻,从密林深处的山涧蛇行而上,直抵哨口。哨口阵地横卡其中,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毛主席的诗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深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恰当地描写了黄洋界哨口的地势。

  今天,我站在哨口,留下红军照,不仅仅是为了留影,更是为了永久留下对黄洋界的感受。


水 乡 乌 镇


  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因其地理风貌、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底蕴等与威尼斯类似,被誉为“中国的威尼斯”。

  乌镇的知名度,最早应该是缘于茅盾先生吧,我是通过茅盾和他的文学作品认识乌镇的。今年“五一”期间,我举家在乌镇的“乌村”落住几日,沉浸于乌镇的市井街巷,近距离感受乌镇的景色、历史和文化韵味。

  史料记载:乌镇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乡市境内,紧挨着京杭大运河,分布在大大小小12座小岛之上,其间由72座纵横交错的石拱桥相连接。乌镇原名乌墩,具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建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上曾是吴疆越界的地方。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西为乌镇,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为乌镇。有一说乌镇之名出自一个典故,据传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举兵叛乱,朝廷命乌政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英勇奋战死于沙场。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姓氏为名,把乌墩改名为乌镇。乌镇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和北栅。

  乌镇的东栅还居住着许多原住民,较好地保留着原生态市井气息,你静静的漫步于街市,可以隔三差两看到居民家中摆放着自制的特色糕点,或印花布制品、旗袍、童鞋及工艺品之类的本土商品任你选购。东栅的茅盾故居、木星故居纪念馆、江南百床馆、民俗馆、宏源泰染坊、江南木雕馆等历史景点,沉淀着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栅则以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各种美食、特色小吃和找到理想栖息之所。当然,只要时间许可,乌镇更多的古迹景点等着你去畅游。

  石板路,是乌镇特色之一。走进乌镇,你的每一步都是踩在石板之上,光滑透亮的石板,是无数前人留下的时间记忆,屋檐下石板上水滴砸出的孔洞,记载着古镇沧桑的岁月痕迹,今天你所踩踏的每一步也是留给后人的历史印记。石板路穿梭于市井街巷,河道环绕着古建筑群,石拱桥连接着石板路,把河道、石板路、石拱桥交织在一起,你置身其中,丝毫感觉不到你是处于水网交织的某一小岛之上。

  乌镇的石拱桥是一大景观,游走期间,你数不清到底走过了几座桥,立足环顾,可能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大小各异的一座石拱桥,历经沧桑,这些桥依然坚挺如初,默默承载着乌镇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西栅景区的“桥里桥”——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相邻互成直角,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的影子,望着水中倒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叹为奇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逛累了,你可以在就近的咖啡店、茶坐喝上一杯,或点一份特色糕点之类的小吃,在河边找一处石凳歇息品尝,不经意间你或许会看到谁家的狗狗正懒洋洋地躺在屋檐下,眯着眼睛打盹的情景,你会顿觉时间放慢了脚步,自然也放松了心情。乌蓬船是水乡乌镇的象征,夜晚,你也可以乘坐乌篷船在河里晃上一圈,欣赏一下水乡的夜景,感受灯光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品味那时远时近的声声评弹乐曲。

  乌镇的建筑以明清时期风格的砖木结构为主,融合了南方水乡和北方园林的特点,华美、雅致、细腻。青瓦屋顶,墙体为木材和白色砖墙,门窗上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青瓦屋顶上厚厚的青苔,街市两旁门面房木板上久经风雨裸露的年轮纹路,白色墙面脱落的斑驳疮孔,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乌镇历经的沧桑和古老。

  沿河的民居建筑有部分延伸于河面上,石柱吊脚支撑着延伸的建筑,类似于苗寨的吊脚楼,当地称之为水阁,曲曲折折错落有致。你可以挑一家喜欢的餐厅,倚坐在水阁窗旁,边品尝美食,边细细的欣赏美景。石拱桥、街市、古建筑与河岸的绿树倩影浑然一体,倒映在水中,当乌篷船缓缓驶过,荡起层层涟漪,把扭动的倒影一波一波的推向岸边,带你进入朦胧缥缈的意境,让你感受到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建筑的完美融合。

  在参差错落的建筑群之间,穿插着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小巷,近距离观察,你会发现每条小巷各有不同的风貌和历史韵味,茅盾笔下《林家铺子》、《当铺前》、《春蚕》、《子夜》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许就深藏在众多小巷的某个角落里。若在细雨朦胧中,恍惚间,你仿佛看到一位身姿妙曼的旗袍女子撑着油纸伞缓缓的从小巷深处走来,在她身后的小巷更深处似乎隐约传来《卖豆腐的哨子》声。

  乌镇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处转角、每一条河道,每一座石桥,不论从哪个视角度去观赏,那都是一副美艳绝顶的江南水墨画,仿佛在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期待你去探访。

  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是茅盾文学奖的(自第5届开始)永久颁奖地,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乌镇的河道、乌篷船、石板路、石拱桥、古建筑群、市井街巷,永远续写着乌镇的历史,传承着乌镇的文化。


父亲的名字


  父亲有两个名字,在工作单位叫吴广裕,在家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吴樟良。说起父亲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父亲出生在乡下,父亲的父亲生了两个儿子,父亲是第二个儿子。父亲的父辈们不识字,算命先生给父亲取的名字叫吴樟良。

  父亲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实干的农民,靠租田耕种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父亲的母亲是一个生活极其节俭的农家妇女,不甘穷苦的她克勤克俭地操持家务,父亲七岁那年,家里有了一些积累,买了一头黄牛,父亲的父亲在农忙时为乡里乡亲耕田劳作赚一些外块以补贴家用。当时父亲的年龄还干不了重的农活,这放牛的活计就自然落在了父亲头上。

  村里有一座私塾,父亲放牛经常从它的门前路过。父亲很羡慕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们,但迫于家境的无奈,父亲只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看那私塾黑漆漆的大门,听那从黑漆漆大门里头传出的朗朗书声,忍不住时,父亲便栓了牛跑到私塾的窗外去听先生讲课,看那些孩子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一段时间下来竟然也能背出一些四书五经的段落。久而久之难免发生牛跑到别人家的庄稼地里或者傍晚回家时牛肚子瘪着的情况。

  这一秘密很快便被父亲的母亲发现了,父亲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农家妇女,父亲自然也就少不了挨“家法”。当然挨“家法”的原因绝不是父亲去看孩子们读书,而是父亲擅离职守所造成的后果,因为这一后果在乡里看来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严。父亲的母亲又是一个开明的农家妇女,她深知读书的好处,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而出人头地啊,现在孩子执着求学的欲望使她看到了希望,虽家境不富裕,还是让孩子圆了读书梦,那年父亲12岁。

  在当时,上学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份儿,像父亲这样穷人家的孩子进学堂的确是一个例外。进私塾读书得自带桌椅,父亲没有,于是他在学堂里是没有位子的,只得靠边坐在一个石墩上。所以,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就看不起父亲,直到后来,由于父亲的学习成绩异常优秀,渐渐地父亲得到了先生和同学们的尊重。那时的私塾相当于初小,父亲在私塾读了三年,接下去再到高一级的小学里读两年就可以小学毕业了。父亲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只读了一年半,由于家庭财力的不支,父亲就辍学了。

  次年,父亲17岁,一年一度的县中学招生又开始了,求学心切的父亲想去报考,报考县中学要有小学毕业文凭,可父亲没有,这小学毕业文凭上哪去弄呢?

  同村有一个与父亲年龄相当的读书人叫吴广裕,他有小学毕业文凭,他得知父亲的情况后,被父亲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便拿出自己的小学毕业文凭借给父亲去报考。考试结果张榜公布之日,到县中学看榜的人是络绎不绝,多天的等待使父亲有些心焦,他希望榜上有自己的名字,但是父亲又不敢到名单的前半部分去看,因为自己毕竟小学还没有毕业,不能和人家比,于是就在名单的后面找,结果没有吴广裕这个名字,父亲心想落榜了,读书梦破灭了,心灰意冷的他准备回家了,同去的人鼓励他再找找,于是同去的几个人一起帮父亲找,原来吴广裕三个字在最显目的傍首,父亲考了第一名-----这是父亲没有想到的。从此父亲的名字就由原来的吴樟良改成了吴广裕。

  当时的教育制度,对于家境清贫而成绩优异者,给予公费授读的优惠,父亲得到了这项优惠。以后报考高中和大学,父亲同样因成绩优异得到了这项优惠,大学期间并获得享受奖学金的待遇。当时乡里有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是我的父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