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古尔图的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以新疆塔城巴哈台地区为叙事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西北边疆的动荡与时代变迁,以及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对和平、自由、进步的深切渴望。古尔图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巴克图的兴衰荣辱,见证孔、牛、吴三家两代人三十余年间在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边疆大地上所发生的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再现了20世纪初发生在新疆西北部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白俄白军入侵、苏俄红军追剿、中亚难民涌入塔城、贸易圈的一次次改变、旱灾以及军阀混战等等。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将历史事件同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再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诚如小说中在提及新疆省府督军杨增新时,不仅详细地讲述了他被刺杀的经过,还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出对这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从而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还以历史人物塔城汉商八大家之一——津商杨柳青人孔自成为原型,塑造出孔云清这一叱咤商场、胆识过人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更使历史变得生动且鲜活。不单如此,作者还着意于塑造具有复杂特征、多面性和变化发展的“圆形人物”,其对两代人的着力塑造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年老一代中,裕生堂东家吴鸣璋识文断字、通晓术数,其具有中医医师和私塾老师双重身份,既希望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他人,又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渴望通过教书育人改变社会。与此同时,他又具有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当他首次听到“觉悟的青年女子的婚姻观念”时,认为这是“奇谈怪论”。故而在他身上,我们可以观照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与现代,尤其对现代“新”思想以及青年成长过程中新的价值观彰显的交融与互动。年轻一代中,有着“明理济世,分辨善恶”理想的吴怀智,从私塾学生变成孔云清手下的学徒,从跟着师父行商到自己独立行商,一路波折却无怨无悔,不仅承担起家庭责任,还为民修路承担社会责任。而牛家女儿牛玉芹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则展现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女性受到新思想冲击下的矛盾或纠结心理,还呈现出并未完全觉醒的女性在时代动荡下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描写年轻一代在风云变幻中的成长变化和命运抉择,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历史的庞杂与多样。
从巴克图的商道、额敏河畔的卡伦,到汉城中的洋楼、草原上的毡房,小说《巴克图往事》展现了新疆西北部边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巴克图商道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通道,不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战争与冲突的大舞台,还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沙漠上的风暴给商道上的行商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与斗志。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奔腾的牛羊马是这片大地上的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资。标志性建筑——毡房、洋楼,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展现出各自特定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比如汉族孔云清的勤劳、精明,哈萨克族努尔别克的豪爽、热情等等。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各族群众早已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孔云清曾受过哈萨克族的恩惠,在天灾人祸面前,他继承哈萨克族传统,多次慷慨救济他人。努尔别克曾在吴家私塾接受教育,回到草原后也开起了自己的“学校”。如上所述,可见小说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赋予其更深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空间。
不得不说,在瞬息万变、风雨飘摇的特定时代下,古尔图笔下所塑造的各类人物都在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求和平,他们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以及温暖的人道主义光辉。小说以牛道全这一边防兵的后代为切入点,展现了边防军人对国家领土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热爱。牛道全在卡伦时期受尽屈辱,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巴克图的大户,但他仍时刻警惕着边境的动向,积极参与民团建设,保卫家园。身在新疆塔城地区的各族儿女在家国大义面前,能够团结一致。面对白俄败兵入境,牧民们加入民团,英勇作战。面对外来入侵,当地各族人民共同捐款抗敌,接纳和照顾来自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人道主义光辉更是闪耀在塔城地区各族人民的心中。吴鸣璋作为一名中医,以仁心仁术救治患者,在战乱中积极参与救护工作,诚如其所言及的“裕生堂是药铺,救死扶伤是本分”,体现了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旱灾面前,孔云清从天津回到塔城,没采购任何商品,只采购了粮食,开始搭棚施粥、救济灾民,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慈善活动,真正赢得了民心。显而易见的是,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所传达出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人道主义光辉,让读者看到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依然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不懈地保家卫国、建设家乡。
整体而言,小说《巴克图往事》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长篇力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塔城地区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以及人性的复杂与伟大。“理想是和平安宁的,历史是残暴不堪的”,而小说中的各族人民却在残暴不堪的历史中努力书写自己的故事,奋斗出真正的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