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内蒙古作家协会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的赵海忠的长篇小说《匠者》以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为背景,写北方农村几十年的兴衰际变。小说塑造150多个人物形象,体现普通百姓苦难中追求美好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品格和乐观积极向上、幽默风趣的生活情怀,以及岁月不居、时光流逝的社会变化,风格惆怅感怀又释然通达。《匠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在作品内容方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兴安认为,作者虚构了一个村落——杏村,就如福克纳小说中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里面生存着一群让历史忽略的特殊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有各自的专长和手艺,过去叫“匠人”。他们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职业,其实是最底层的实用艺术家。正因为有了他们,乡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和丰富性。他们个性鲜明,富有乐观精神,他们命运各异,充满生命的韧劲。“一群走南闯北的手艺人,如风吹来的种子,在内蒙古高原的杏村扎根、发芽、伸展枝叶、繁衍生息。他们勤劳质朴、坚强睿智,他们心地清明、与人为善。他们抵挡了时代的风雨,让村子壮大;他们熬过了岁月的考验,让手艺流传。一时杏林蓊蓊郁郁。作者关注手艺人群体的挣扎、互助与奋斗,思考历史和现实,揭示了历史演进与匠者命运的关联。”作家出版社编辑朱莲莲说。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姜泽阳表示,小说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调。杏村的人们勤奋地、努力地、顽强地、坚韧地、习惯地生活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抱怨,没有哀伤,能吃到一把炒莜麦便满足,便快乐。但是,透过这乐观的氛围,似乎依稀感触到一丝淡淡的忧伤。生活本来如此,五味杂陈。小说《匠者》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自己曾经的回望,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读《匠者》如同看一场又一场的乡村大戏,乡村生活扑面而来,生动有趣。作品描写的内容接近乡村生活的本真,植入了乡村司空见惯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小说看似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一个个手艺人的挨个出场,在他们的劳作中引发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和矛盾冲突。”内蒙古大学教授王芳如是说。作家、评论家黑梅认为,现代化和城市化大潮中,笔直的泛着漆光的柏油马路,让村庄四通八达,同时也加速了一些手艺的消失。谁来记录或传承那些正在衰落的村庄文化,成了时代的焦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智广俊说:“书中农民的生活再苦再累,大家都在辛勤劳作,千方百计地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顽强地挑战困难,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执着地追求快乐幸福。尤其是匠人们不断创新,制作出新的物件,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喜悦和满足。匠人们苦乐交织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勾起了我在农村生活劳动多年的记忆。”巴彦淖尔市新文艺群体协会副主席漠耕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化悄然消弭了许许多多乡村原有的精绝的技艺,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作品正是在强化乡村文明不可断,乡村文化不可丢,乡村技艺术不可弃。
聚焦作品的人物塑造,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袁向东认为,《匠者》写北疆边地杏村里匠人的故事,乡村匠人,虽大体上也可属农民群体,但他们精于技艺的缜密心思几近哲人,游走乡里的生活状态近于侠客或游牧,售技惠民的目标追求又和商人有几分近似。他们走街过巷,见识既多,心思便较一般农民复杂。这群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正在消失的乡村匠者,为这部小说丰富的文学性和浓郁的人性、鲜明的人民性,提供了生活支撑。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刘金梅看来,该作品以塑造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对乌兰察布一个虚拟的村庄杏村手艺人饮食日常的精雕细刻,描绘出塞北农村耍手艺人的众生相,着力点落在匠人们的勤勉又善良、聪明也机巧、多才多艺又极具求生欲望的性格特质上。
老牛大爷憨厚待人,勤奋种地,身怀炒莜麦技术,终身未娶。杏叶,是村里的一个年轻姑娘,与老牛差了辈分。老牛一直偏爱她。当他得知八木匠给紫丹做了一个如稀世珍宝一般的梳妆匣,就想给杏叶做一个,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死后,还会有个人怀念自己。当他把精美的梳妆匣交给杏叶,宛如完成了一桩大事,安然、安详、踏实。书中类似这样的情节背后传递的情感力量,让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动容。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高兰英、在读研究生李欣泽认为,《匠者》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背景,描写了杏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数十位个性鲜明的工匠人物为这座北疆村落增添了蓬勃生机,也展现了匠人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
着眼于创作特色,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郭剑敏认为,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北部乡村社会生活史的典范之作。作品围绕着乡村里五行八作的匠人而展开叙述,写得妙趣横生、色彩斑斓,以一种奔放而热烈的笔触生动地呈现中国北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史。在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宋生贵看来,作品以匠人作为主要角色构成,在匠人通常是乡村中比较有个性的人、匠人与各色人等联系广泛、匠人见识较多常常可以成为场面上的人物等方面颇具趣味。内蒙古大学教授高明霞认为,赵海忠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来自他的家乡,得之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对农村匠人的熟知和深刻理解。他效法匠者手法,精描细刻,灵巧地编织故事,精心地刻画人物,通过丰富细腻的生活细节闪现社会嬗变留给杏村的时代印记,用大量细致有趣的细节构建了小说的肌理,因此,细微之美,是《匠者》突出的艺术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陶长坤表示,《匠者》的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结构上;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时空安排上。《匠者》总体上是纵向直线型的顺时空,但内部多有变化,或时空倒置,或时空交错,前行后退,逆折回旋,纵横捭阖。乌拉特前旗一中教师王美珍从《匠者》精雕细刻描写匠人们的劳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美感。“写巧灵剪纸,描写精细到角度、手法,甚至掉落的纸屑粘在猫狗身上的细节,都跃然纸上。劳动中的美感、和谐、轻巧与巧灵的形象水乳交融。”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王素敏透露自己是提前看的《匠者》电子版,“在序言及每一章的结尾处(第十六章除外),均设有‘微信群对话’,将微信群里的人都设置成与书中故事有密切关联的人物,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也让微信群中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有所补充,同时,将微信群人物作为‘读者’写进小说,他们既是当事者,也是阅读者,能对小说进行纠正、干预和补充。”
“《匠者》语言雅俗兼容,有浓浓的文人气和乡土气。作者很熟悉地方方言,同时又有专业的语言把控能力。书中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对事件的叙述,遣词用字十分讲究,表达严谨而不失幽默,句式工整而富有韵律;大量使用乌兰察布地方方言,精选方言词语,巧用俗语民谚,‘土得掉渣’,让人倍感亲切。”天津市政府退休干部高宪哲说。上海梅山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范俊来表示自己读作品时被熟悉的场景,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所吸住,尤其是那些带着乡音的文字,激活了游子共鸣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