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 崔云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崔云 (真实姓名:崔云香):湖北钟祥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现居珠海。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社会工作师。广东省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有着近十年的文化从业经历及二十余年的社团工作经历,在珠海先后创办了两家社会组织,现任珠海市关爱协会会长。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载,先后在《长江文艺》《黄河文学》《旅游导报》《爱情婚姻家庭》《民风》《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深圳商报》等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数百篇,有多篇散文及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及被收藏。主编过多部报告文学集,出版有《亲亲宝贝》《云儿飘飘》《陌上花开》《云淡风清》《云水禅心》《重逢》《青灯集》等七部散文、随笔集。散文集《重逢》曾荣获珠海市第四届“苏曼殊文学奖”。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注重体察生活,倾听百姓心声,以平民化的视觉,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心人士的慈行善举和百态人生,深入剖析人心人性,大力讴歌真善美,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坚持以文学创作服务慈善事业,多次将个人图书义卖筹集的善款悉数捐出,全部用以扶贫助学及捐建“关爱图书室”,以满腔真情回馈社会。
把自己捂暖
我生性怕冷,在内地时,一到冬天,我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俨然“套中人”,朋友们笑我要温度不要风度。尽管如此,我的脸颊和手脚还是会年年被冻伤。春天来临时,冻疮又痒又痛的难受劲可谓刻骨铭心。冬天是对人的耐力、意志、免疫力等的综合考验。在我的老家江汉平原一带,抗不过天寒地冻的老人会被永久地留在冬天。那时候我真的很羡慕掠过头顶的候鸟,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南来北往,潇洒自由,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与困扰。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到南方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个秘密之前我从未向外人透露过。
转眼到珠海已二十三个年头了,我再没有了之前对冬天的畏惧,反倒时常埋怨夏天太漫长,湿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但广东2023年12月中旬断崖式降温入冬,让我陡然感到了不适。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落下的肩颈、腰腿痛等职业病,在寒冷天加剧,让我对南方的冬天也开始有了莫名的担忧。虽说珠海冬天的气温都在零度以上,但10度以下的天气总有那么一段时日,因此保暖工作便又开始显得十分重要了。人未老却多病身,这让我不禁有些怅然。年轻时的过度透支,到头来还是要自己还上,这是身体的自然平衡法则,我只有认的份。
最让人不爽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化系统忽然就不怎么听使唤了,没吃多少东西就觉得撑,大鱼大肉、高脂高油类的美食,即使看着眼馋,也不敢像年轻时那样放肆地大快朵颐了,否则胃会强烈抗议,因此只能望而兴叹,黯然神伤。粗茶淡饭渐渐成了日常标配,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越上年纪,我们对物质的需求反而变得越少,这是身体自动在做减法。这时才明白,我们能享用的和想要的其实都很有限,过极简生活反倒最自在舒畅。
少吃东西这方面倒是好控制,最让人痛苦的是深夜该休息时头脑却异常清醒,该记住的东西又总是转瞬即忘,情绪起伏不定总爱莫名感伤……我知道,这些都是走向衰老的信号。
这个冬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捂暖,不让四肢发麻僵冷,尽量让自己有一份好心情,夜晚能有个深度好睡眠。家中的发热贴、紫外线烤灯、艾灸等都派上了用场,这些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变得温暖。还可以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舒活筋骨,与寒冷对抗。当然,最自然的取暖方式是晒太阳,南方冬日的太阳虽柔和却自带几分威力,照在身上懒洋洋的很舒坦。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能与自己对话的人越来越少,知音更是寥寥无几,因而普遍会有孤独感和失落感,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排解,寻找新的认同感,重新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变得越来越喜欢独处,也越来越喜欢沉思:曾经走过的路,曾经爱过的人,曾经的欢乐和痛苦,曾经有过的辉煌与不堪……这些经历都深深扎根在记忆深处,如春草般在心头潜滋暗长,有时候也能用来取暖。
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容易陷入伤感。身边亲朋故交的骤然离世,让我们觉得生命随时可去,不可把握,更无法挽留。生命的火焰由盛到衰,由强到弱,最终完全熄灭,让人顿觉去日苦多,来日并不方长。人生真的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经历了一场场生离死别,在极度悲伤后我们逐渐开始变得冷静:既然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且随它去吧!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遗憾。明白了这些,我们反倒会活得更坦荡更通透。看到一朵小花绽放我们会无比欣喜,看到晚辈的成长我们会异常欣慰,甚至看到小猫小狗都会心生爱怜。虽然我们的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健壮,可是心却一天天变得更加柔软,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加温柔。
走起来,动起来,让身体暖起来。我们没办法像年轻人那样洒脱,开启说走就走的旅程,但我们可以走进最能疗愈人身心的大自然,看草长莺飞、花开花谢,看人来车往、世间百态,以慢行的方式抵达心灵的最深处。虽然我们不如年轻人那样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但我们的淡定从容却是久经风雨历练而成,反而多了一份沉着和韵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去城郊的集市逛逛,到乡下的田野转转,在慢节奏慢生活中,我们会一步步走向最真实的自我,一步步迈向幸福的明天……
人生自有真意。含饴弄孙、养花种草、煮酒烹茶、舞文弄墨、抚琴吟诗等,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高下好坏之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拥抱当下的生活,不惧风雨,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景,即使面对寒冬,我们也要以积极阳光的好心态坦然相迎,活出真趣。
与自己握手言和,用左手温暖右手,心暖了,身自然也暖了。
佛 缘
几年前,因为一堂佛学智慧讲座,我认识了悟和法师。作为主讲人,他端坐于讲台,侃侃而谈,为企业家讲述佛法要义,引导大家用佛学智慧开启美好人生。他生动的演讲和独到的见解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之后,我们便渐渐熟悉了起来。
2021年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去普陀寺拜望他。穿过寺院长长的甬道来到他的禅房,他正埋头默念经书,见有客人到来,立即躬身相迎,开始烧水沏茶,清秀的面庞上漾着笑意,显得年轻俊朗,气质超凡。
此次造访,我是带着几分好奇与不解来寻找答案的。听说悟和法师出家前已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事业一帆风顺。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打击或机缘让这个70后小伙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眼前的他落发为僧不过短短十个年头,在中国佛教界却颇有名望。作为普陀寺监院,他的科学管理和创新举措频频为人赞叹,比如源源不断地送普陀寺僧人去佛学院深造,为僧众推出数千款素食美点,策划上万人参加的世界佛教盛会弘扬佛法,每年组织僧人行脚数千公里普度众生,常常带领佛教徒深入社区为困难群众送去关爱……
不少活动都是他亲手策划,很多经费都是他亲自化缘而来。为了佛教事业,他真是呕心沥血,倾尽所能。身为佛弟子,他以无我利他之心广结善缘,广施仁爱,虔诚地修行。
接过他沏好的香茗,我迫不及待地问起他出家的原因,他略略沉思了一下,轻声低语:“一切随缘。”
他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他顿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助。不管贫穷富贵,众生在灾难面前都一样,死亡会带走一切;另一件触动他的事是他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因遭小人算计而锒铛入狱,让他感到了人心的险恶,于是决定远离红尘。也就在那时,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妙的变化,只能吃素,一沾荤腥就肠胃不适。他于是到离家不远的寺庙小住了一段时间,跟着僧人们一起吃斋打坐,感觉身心愉悦,从此他便对清静的寺庙心生向往。他相信这是冥冥之中佛祖在向他召唤。
他正式出家是在2011年,放下俗世的一切,他只身从广东潮汕前往山东某寺庙,剃度为僧。从此,俗世少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佛教界则多了一位法名叫悟和的僧人。身后,是亲人的万般不舍和朋友们诧异的眼神。
虽千万人不解,他却义无反顾地前往。
从此,他身披袈裟,在晨钟暮鼓和袅袅梵音中潜心修行,不为来世,只为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世界,永远割不断的是血脉亲情。年迈的母亲千里迢迢去探望他,望着清廋的儿子,看到他因寒冷和干燥而冻裂的双唇,老人家忍不住落泪了。她苦苦相劝,希望儿子离自己近一点,便于有生之年母子能多见几次面。这次,他含泪答应了老人的请求。
就这样,他辗转来到珠海的普陀寺,成了这里的监院。
青灯古佛,木鱼敲击,香雾缭绕,他时常在诵经声声的佛殿中穿梭,红润的脸上带着纯净的微笑。他虔诚地为众生祈祷,一袭青色袈裟,却难掩他潇洒的身姿。
这里,远离了灯红酒绿、花团锦簇,也远离了尘世纷争,让他的心真实地得以安放。他说这一切皆是生命的因缘。其实,当他发下善愿的那一刻,他已然有了一颗佛心。
远离万丈红尘,抛却人间恩怨和俗世名利,从此竹杖芒鞋,行脚天涯,这看似豪气的壮举背后,却是他对人生及生命的大彻大悟。
在他决绝地选择皈依背后,是母亲千呼万唤的苦心挽留和肝肠寸断的锥心疼痛。无奈儿子的尘缘已了,再也不愿回头,母亲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默默忍受亲情分离的痛苦。但这位善良的母亲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爱儿子。她成了虔诚的佛教徒,每年无数次前往各大寺庙烧香礼佛,大方布施,当然,她去得最多的是儿子所在的寺庙。
虽觉得愧对母亲,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见到母亲,犹如面对众生。面对沉浸于淡淡忧伤中的母亲,他轻声抚慰,用浅浅的一笑,化解母亲心中的千般不舍与万般纠结。母亲最终理解了儿子,她舍弃了个人小爱,成全了儿子的大爱。这爱的转换,来自母亲艰难放地手。
端坐于禅房的悟和法师,颇有佛陀拈花微笑的超凡脱俗,内心的喜悦与祥和全写在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谈起下一步计划:着手创建中国首个佛教博物馆;将数千款素食美点的制作技艺编辑成书,免费推向社会,让众生受益;将“大悲水”无偿传递给更多有缘人;开设更多的兴趣班,向大众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红尘中奔忙的人心灵得以抚慰……
他是那样淡定而无悔,笑意常常在他眉宇间荡漾。让我坚信:他在渡己,更是在渡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使命,在红尘中行走。他选择了遁入空门,为众生修行,这是何等高的境界呀!舍身求法,善莫大焉!
2021年9月底,悟和法师发来短信,字里行间掩饰不住欣喜地告诉我说普陀寺佛教艺术博物馆已筹建完毕,邀请我过去参观。我甚是诧异,如此神速,令人惊叹!2022年1月底,已是普陀寺住持的悟和法师又向我传来喜讯:普陀寺持续不间断每日一素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证书。还有那普度众生的大悲甘露水,正源源不断地造福每一位红尘中人。
什么是知行合一?悟和法师用他的执着、坚守与智慧做到了,理想最终一一照进了现实。当我徜徉在普陀寺佛教艺术博物馆欣赏那一件件珍贵的佛教文物、尽情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当我在普陀寺的用膳房尽心品尝那琳琅满目的精美素点时,当我畅饮那甘甜的大悲甘露水时,我的内心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与感恩……
只因走过万水千山
那是1984年,我16岁,站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初中作文竞赛一等奖的领奖台上,我欢欣雀跃,心中充满了欢喜与感恩。我被保送当地的重点高中,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高光时刻。为了这一天,我其实已跋涉了六年时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已养成的课外阅读、观察思考及写日记的好习惯,语文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早已让文学的种子深植于心田,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但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应是与恩师同享荣光。从18岁发表第一篇文学处女作,到出版多部散文、随笔集,一晃已是近四十年光景,人生早过半百,只能感慨岁月如梭,当年的青涩少女如今已是鬓染霜花,但对文学的热爱却一如当初,不曾有丝毫改变。
从荆楚大地到南海之滨,走遍万水千山,文学与我,一路不离不弃、快乐相伴。孤独时与之相偎取暖,喧嚣时从中觅得清欢,失意时在文字中汲取力量……写作,是与自己的心对话,没有矫饰更无挂碍,而是完全的开放,全方位地展示。
踏入社会后,我有过近十年的文化从业经历。我曾以记者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工矿厂房实地采访,一个个寻常百姓的鲜活故事在笔端流淌,我的内心常被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经历而深深打动;我也曾伴着青灯用心编辑文学期刊,发掘文学新秀,每天面对从四面八方雪片般飞来的作者来稿及读者来信,我一次次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而感动。在文学的殿堂,众生平等,朝圣者一直熙熙攘攘。
2001年的金秋十月,渴望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我虽已过而立之年,却毅然放弃了在别人看来十分光鲜的文化工作,怀揣着梦想只身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浪漫之城珠海,万事不求人的我坚信自己能用手中的笔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但经济特区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很快就浇灭了我心头的热望,这里没有太多的文化阵地,谋一份与文化相关的职业竟成了一种奢望,想创办一份纯文学剘刊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为此,我曾失落、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我改行从事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社团工作,从此我便成了一个文化边缘人。没想到我在社会工作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时间,并先后发起成立了两家社会组织。让人庆幸的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体验生活的广阔舞台和绵绵不绝的创作灵感与源泉,在与各类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让我触摸到生活的最本真,挖掘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不由自主拿起了手中的笔。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借别人的故事,浇心中的块垒”吧!
慈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与苦难打交道,每有大灾大难或重大意外发生时,慈善从业者总是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冲锋在前,发动社会捐款捐物或是组织人员参与救援。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后来的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灾、珠海超强台风“天鸽”、新冠肺炎疫情等,我都曾带队亲临一线进行过慰问或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深切感受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与个体生命的渺小,但令人欣慰的是,华夏儿女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守望互助,每一次都用执着的坚守、坚定的“逆行”和无私奉献最终战胜了各种灾难。其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饱经风霜的苦难史,筚路蓝缕,向死而生。人性的美好一次次打动了我,让我情不能抑,泪湿眼眶。而常态化的结对帮扶、贫困救济等,则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暖人心怀,那来自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的关爱,为一个个无助者撑起了一方爱的晴空。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你我。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家用行动认真践行着这爱的真谛,处处洋溢着人格的芬芳。经济硬指标,慈善软实力。一座有爱的城市,才有温度与暖意,才会让人诗意地栖息,这也是我热爱珠海的重要原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稍有闲暇的节假日,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已成了我多年来的习惯,由于短平快,有时不免会泥沙俱下、烟熏火燎,但篇篇文章皆是有感而发,它们都曾深深触动过我的灵魂。每一篇文章都是从生活的浪花中或心灵深处流淌出的一首首歌,得到灵感与“生产”的过程是激动与欣喜交织的,由于融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深切思考,显得格外真实,写起来亦轻松自在。时间之宝贵,对于读者也一样,尽管有多年的写作实践,我依然不自信,总担心写得不好而浪费读者诸君的宝贵时间,并常常因此而深感不安。
进入中年以后的人,更多会直面死亡这一沉重话题,身边朋友的骤逝,挚爱亲人的永别,让我们仿佛一下子看到了生命的尽头,无力与无助感异常强烈,我们会因此而感伤,甚至情绪陷入冰点。但正是死亡,教会了我们更加珍爱生命,珍惜当下。在一次次送别中,在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时,我们会严肃而认真地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是我们的使命。而一生中,我们却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相聚和别离中走向生命的远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交织,高峰低谷、成败得失相伴,是一个个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常态。“无常是恒常”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解脱之道便是看淡放下,不执着于已有的,不纠结于未得的或失去的,始终向上向善,用阳光心态让自己充实、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便是中年以后的我坚持修炼并期望达到的境界。
回望50多年的人生历程,从故乡到异乡,从内地到沿海,我艰难地克服了水土不服,一路跌跌撞撞、曲曲折折,在异乡向阳而生,倔强地成长,最终踏平坎坷成大道,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喜悦。我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以手中的笔为自己开拓出一条精神的朝圣之路,我做到了。这其中除了初心的坚守,还有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才是生命的摆渡人和命运的真正主宰。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拼到筋疲力尽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就会变成现实。
对生与死的终极追问,倒逼着我们奋起抗争,永不懈怠。这一生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而要无怨无悔!生命有限,如今的我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前行的路上,依然会用尽心力。
感谢文字,为我真实记录下生命的过往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串起一段段难忘的回忆,慰我心灵,暖我胸怀。
写作的过程是发现自我与大美的过程,虽苦犹乐。这一路,我别离故土亲朋,但与文学却是如影随形,相偎取暖。生命有限,知识无涯。汲取智慧与力量,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生命澄澈,只因为已走过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