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和假日经济的兴盛,点燃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博物馆是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播的重任。国际策展人李翔、一森的《博物馆简史》以理论探究结合实物照片的诠释方式,详解博物馆从形态、馆藏、展陈到职能等各方面的探索与演变,清晰还原出博物馆200多年的发展轨迹。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聚焦18至21世纪以来,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递进史,力图从社会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等多个视角,解析博物馆在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就当下博物馆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分析具体原因,以期找到应对的办法。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8世纪中期到1914年的起源与探索期,二是1915年到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与演变期,三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危机与展望期。第一阶段,在近150年的时间里,许多原本私家性质的博物馆,开始相继向服务于社会的公共机构转变。其中,英国和北美的一些博物馆,在公众化探索方面,俨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总结出为数不少的经验。
历史总在不断的革新求变中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轨迹、文化印痕,也总会被登记在册、一一刻录下来。博物馆在这场润物无声的传承中,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赓续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伴随着光阴的齿轮永不停歇地驶向文明的地带,令人瞩目的博物馆历史也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一时段,人类社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战争,也进入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恢复生机期,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和平。反思人类的过往,无论辉煌抑或平淡,博物馆记录和珍存历史的作用,已越发变得价值千金。在此语境下,放眼全球,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填充式博物馆,正被“大而全”和“专而精”相结合的博物馆所取代。以往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展出形式、收藏系统和公众关系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正在这种新形式、新业态下,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在一些有着良好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及时地适合了这种转变,它们在丰富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基本完成了职业化的探索,并为后继的提质升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以及经济运作所带来的严峻生存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应对这种时代之变,时至今日,一些博物馆已经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公共化方面完成了转型。博物馆在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方面,有着天然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突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职能,就能在增强民族自尊和提升文化自信上,很好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业已成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局面,并成为全社会都乐见的一种文化常态。
一部博物馆的生成史,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由最初的启蒙精神,迁演到记录历史,再递进到传承文化,博物馆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心血和智慧。读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要珍视博物馆的作用,让文明的薪火烛照星空,在人们的用心传承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