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轻柔的碎光——读李雨桑《赤脚的少女》

轻柔的碎光——读李雨桑《赤脚的少女》

2024-12-25 10:46:28
浏览量:

李雨桑的诗集名为《赤脚的少女》,同题诗作收录于诗集的第一篇。她在诗里写道:“赤脚的少女,掀起窗帘/午后的羊群踏满星屑/她只是轻轻地望着/我的心却已经稀碎。”少女的情怀通过“赤脚”和“窗帘”的意象表达出来,尤为柔软灵动。掀起窗帘,意味着内心的“隔阂”打开,是一种探索的渴望。羊群、星屑与我的“稀碎”相照应,形成了多种情境的交融,后两句在两个对象的转换对比中,有如卞之琳的《断章》,虽则简略,但意味深长,少女敏感易变的深情,在这一段里表现得恰到好处。

李雨桑的诗歌里具有打破词语组合定律的力量,呈现出独特自我、浪漫奇绝的诗意风格,且具有女性对人世间感性、丰富和细腻的觉知。少女眼中的烂漫和自由,借由语言自然流露而出,语言形式的奇异性,产生了梦幻迷离的空间感,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其诗性是纯净、热烈而多情的,也是柔美的。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诗歌创作好比作画,既要如传统文人的山水画,重于境与情的表达,也要如现代画作一般,注重技法的丰富呈现和思想的独特表达。一首诗,借助短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完成境的构造、情的传达,往往需要闪现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捕捉合理的意象,以错综的语言形式将之组合、缠绕。其结构可以是破碎的、跳跃的、挣脱束缚的,但意象又需在一首诗里聚合成整体,组合构成全新的诗歌画面,由此完成一种生命情态的建构。

李雨桑的诗常使我想到一些西方的画作,是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和梵高的《星空》,一切物象扭曲流动,以一种延伸、柔软、形变的姿态展现在眼前,超现实的艺术特征是此刻思维创造性最合理的表达。读者在形变、夸张之中,获得更为鲜活的感官刺激。还有一种感觉则如同莫奈的《日出·印象》,红艳的阳光透过朦胧的空气,或朝或暮的青与暗,船儿在湖面的轻荡,一切都在人的印象里,似与不似之中间。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凸显了思维的重要性。诗歌既是心绪的流转,情感的折叠,也是思维的火花,诗歌表达是用思维编织起来的对人、事、物的看法,其存在的意义便在于,记录某一时刻生命情志的真实体现,及以对自我的思考、对生命的理解。其次是读者阅读时情感的共振和心绪的联结。因此一首诗歌的力量,还应包含有微缈的思想性,或幽暗的,或璀璨的,组合起生命之流,点燃璀璨炫目的生命光彩。在《宁静》诗中,作者写道:“一切就像有了颜色/请灼烧我的瞳孔/让光明永远留存在我的心底。”表达着对过去的告别、对现有的希冀,以及对光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而在《星空》里,有对消亡和永恒这一主题的理解,她说:“等到流光易逝/大气层被剥离/破碎的地核被吸入发狂的太阳/静默地爆炸/一切归于寂静/唯有星空长存。”这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其他的诗里还可以读出成长中的迷惘与挣扎、思念与期许等。一个少女的文字里渗透出的鲜活思想,足以浸润生命的成长。

读诗,也是对自我思想的照察,它的存在毫无声响,是静谧自由的,可又能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在灵魂里长久回响。现今,多数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着,以为充实。可转念回望,我们又有多久没有自由地吹夏夜的风,看天边的海,数夜晚的星星。生命形式已非由己主导,确实需要一些“空虚”的日子来点缀,也许读一读李雨桑的诗集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有忙碌本身,放眼望去,自然的一切事物,会有更辽远、更深邃的表达——那是《新雨》里“我们坐在银河的歌里/经过我的邀请/四下飘雨”,是《迷醉》结尾的具象而温暖的画面“本就是肆意舒展的猫/零碎的阳光捕手”,也是《蝴蝶》中“有蝶悄悄飞舞/把信封捎走/带来何日的口信/且稍作停留”。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