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简 历
陈宝璐,笔名亮剑,中共党员,山西晋城人,高级政工师。退役军人,国企高管。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青年作家》杂志理事会理事,中国散文网和散文悦读微刊专栏作家,山西晋城市建筑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散文作品先后在《山西日报》《华西都市报》《太行日报》《长治日报》《城市理论与研究》《共青团山西通讯》《太行文学》《凤台文学》《黄河文学》《三角洲》《青年文学家》《晋城建筑业》《晋城建筑》《西部散文选刊》,人民号、西散原创初语阅、诗文音乐社、红果头条、太行子、梦之路联盟、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沁水文学、品味园、散文悦读、花开心灵驿站、东方云文学、华豫文苑、今日头条、北京头条等报刊微刊平台发表。有作品入选《鸿烈精品散文集》《文采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卷》,著有《四季情怀》《我的文字缘》散文集。作品《春雨飘窗唯美如诗》获第七届中华中外诗歌散文联赛一等奖。作品《渐远的秋唯美着生命的等待》获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盛夏蝉鸣,撩起我内心的涟漪》获得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作品《三月的转角,春色醉染了时光》获得2022年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回眸春已成暖》获得2023年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作品《银杏染初冬,金黄暖晋城》获得2023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锦绣华夏杯”全国文学原创征文大赛一等奖,在第五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评选中授予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称号。创作业绩入选《新时代文艺家大辞典》。
作 品 展 示
初冬情韵
品着秋菊的芬芳,采着枫叶的神韵,当我们把沉甸甸的秋天折叠起来的时候,一阵冷雨飘过,那风儿夹着寒意,将秋色吹进了初冬。撩开季节更迭的面纱,一帧帧凝固着的风景画卷,以庄严肃穆的姿态,缓缓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美丽的秋色在初冬里延续,虽然落叶满地,但景色依旧无与伦比。初冬的晋城,笼罩在冬日暖阳之中宛若春华。
一夜凉风起,黄叶染初冬。和春夏一片明晃晃的艳丽不同,初冬落叶肃穆,为晋城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城市街道上、公园里,那金黄色外衣的无数棵树木在这个初冬有着别样的美丽,树干上数不清的黄叶闪烁,色彩斑斓,美妙如画。阵阵微风拂过,不断掉落的叶片似金蝴蝶翩翩起舞。
树干下的草地里,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绚烂的色彩与公园的静谧相互映衬,显得安详又惬意,构成了晋城最美的风景。
四季芳华,最美是冬季。总以为晋城的冬天敌不过秋日的色彩斑斓,直到进入冬天,才发现太多让人为之惊叹的美景,湛蓝的天空,金黄的落叶,美得让人心醉。
晋城的冬日,深藏着你不知道的美景,冬日柔光,在微凉的之间悄然绽放,一缕柔情,在似水流年里浅吟低唱。
跨进冬的门槛,我依然愿意我的笔尖流淌冬天的美好,连同那些枝头跌落的璀璨,叶脉流转的香魂,让它们都在我的字里行间纵横,像阳光一样温暖。
就在上周,选择了晴好天气的周日,约了几位文友一起到郊外的丹河湿地公园呼吸一下初冬的泥土气息,寻找家乡晋城深藏着初冬的模样。
走出了市区,来到郊外。初冬的旷野,少了一望无际的生机,大地露出黄色的肌肤,草木也少去了诸多风韵。冬日里,对旷野有了更深的理解。旷,日与广的组合,是空而宽阔,是心境辽远,是日子里的循环往复……初冬里的周日,天空高远明净,像磨洗过一样,几缕云絮,像天空刻意佩戴的丝巾,太阳明艳耀眼,阳光煦暖。碧空中偶尔飞过一两只大鸟,像有什么使命,急匆匆地消失了,给人留下了些许遐想。
冬日的丹河湿地公园,好似一幅凝固着的风景画卷,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她似流动的精灵,暗香浮动,凝聚成了镌刻在心海里永远的珍藏和记忆。
漫步于冬日的丹河湿地岸边,微风里夹裹着丝丝凉气。
大地被一层缥缈的轻纱笼罩着,那淡淡的烟云在蓝天下飞舞着,弥漫着。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空气清新,沁人心脾,酷似花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凉冰冰,一下爽快到了心底。丹河中蜿蜒的步道沐浴着阳光,显现出温和的色调,给人以冬日中的温暖。
“大湖隐隐水迢迢,秋尽湿地草未凋”。我站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极目远眺,哇!丹河湿地,仿佛是上帝打翻了调色板,成就了这世间最美的景致。黄的是水草与芦苇,白的是芦花与云朵,红的黄的是叶子,青的是一泓碧波。万千芦荡经不住暖阳的诱惑,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在湿地的蓝天白云下,炫耀着自己的成熟之美。一束束洁白的芦花,在风的轻轻抚摸下,迎风飘曳,与风共舞。
沿河两岸的树木,一片片树叶黄了落了,呈现出一种祥和成熟的仪态,黄的最美丽的是银杏树,那鲜艳的明黄,像画家着意涂抹出来的油画,一两棵银杏树已经让人眼睛和心灵为之一亮,千百棵银杏树的银杏林,那种金碧辉煌,那种灿烂明亮,让我和友人们好惬意。难怪湿地园内游人如织,拍照摄影,游览观赏,全都尽情地在享受着初冬时节慷慨的馈赠。
红叶,也是初冬时节的亮点。不远处的土山岭上,在初冬的阳光中,枫叶红的格外耀眼,像巨大高举的火把。黄栌木的灌木,这时也是通红通红一片,把公园的一角映衬得无比娇媚,大可与珏山上的枫叶相媲美。古有“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份红,在初冬的日月里,流淌出无边无际的想象。
真想如诗人所写:“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杜牧一定是在枫叶丹霞中,体会到了山间景色的优美,才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
柿子也是初冬里家乡晋城一大美景,丹河大片的原野上,远远地,就会被一片一片红色吸引。仔细看,那一处处几棵或数棵柿树矗立在那里,只有稀少的几片黄色或红色叶子,唯有通红的柿子留在枝头,像星星,像灯笼。走进细看,在那高大的柿子树上,无数颗红艳的柿子随风轻摇。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柿子已经软透,我摘下一颗放入口中,又凉又甜,真是难得的享受!
初冬的阳光,落在丹河西侧的土岭上,一条美丽的画卷铺成开来,其实冬日的色彩,才是最丰富的。不像春天,只有厚厚地一层绿。流经湿地的丹河河岸两边被一排排粗壮的垂柳守护着,远远望去,依然绿叶满枝。走近看却只有几棵树的叶子稍绿,大多是花搭搭的黄绿色,枝条上残存的叶子,多数干得起了皱卷,几乎没有了光泽。越往南走,河岸越开阔,可柳叶越黄,在阳光下,金灿灿的,好像比绿色更应景,“吾心爱黄叶,不翅於南金”,此时,我与宋朝的这位诗人有了同样的心境。
初冬的丹河湿地,片片树林落叶纷飞。一枚枚叶子,毅然决然地离开枝条,从容而下,争先恐后,就像婴儿断脐呱呱坠地,母亲的召唤,哪容迟疑?不是吗?见证落叶归根的时刻,反而多了份幸福的感觉。
一直以来对初冬有种特殊的情愫,因为我喜欢这个季节交换过程中自然界的独特变化,见过春之妩媚,夏之繁盛,秋之浓郁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站在丹河湿地那落叶成簇的小道上,我不知要不要心疼那些夭折的绿叶?还未来得及变黄,就被风吹离开枝头。嗔怪北风?可冬日里,就是北风的舞台,大树总归敌不过风的狂烈!冬,赐予了叶子的飘离。诀别,才会重生,叶子感谢的应该是冬。树木还原着生命本来的姿态,期待着明年的再次生发。
湿地中丹河的水在奔流不息,而河两岸,金黄色的五角枫,仿佛比深秋时更加妩媚,一树金黄,黄的耀眼,偶尔还见星星点点的红色、绿色、彩色的叶片,落叶厚厚的一层,无论是树上的,还是地下的,每片叶子都独具风格,微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它们似乎在分享初冬的美好时光。
吊桥东岸一片果树林中,那叶子所剩无几的山楂树,风格独特,图案别致,就连那被虫蛀过的叶子,即便已千疮百孔,还是风采依旧。绣线菊的叶子,曾经陪花儿走过灿烂,陪果儿走进深秋,就在前日那场冬雨中,被漂染的色彩斑斓。
偌大的丹河湿地中,那多处办公场所的道道围墙上攀爬的爬墙虎,鳞片似的叶子排列有序,藤蔓的触角,紧紧吸附着墙体,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整个架构,寒风中将美丽绽放的淋漓尽致。还有那小巧玲珑的叶子,曾经是紫薇花的陪衬,在跨入初冬的门槛后,愈发红润。
片片树林,漫步其中,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初冬的丹河景色原来如此美丽。想来上次到此观赏,还是在初春的光景,艳艳的迎春花开满河的两岸。如今,初冬了,秋色秋景依然浓郁,别有一番风味。树树秋色,颇显温婉。渐渐骨瘦形销的垂柳,黛青裙袂飘飘,婷婷倩影,若隐若现。菊花,月季花,还有那犄角旮旯处不知名的小红花似乎在与寒冷较劲,“我花开后百花杀”,令人肃然起敬。看着一朵朵迎寒怒放的花朵上凝结着的颗颗寒露,让我等不免心生怜香惜玉之情。秋叶秋花之静尚且如此,生命之坦然需要我们去静静品味。
前来丹河湿地寻找初冬景色的人络绎不绝,三三两两簇拥着徜徉在河边,林中小径。拿着相机,在枫树下,在红果林中,留下一串串笑声,热爱大自然是人世间极美的情感,它在冬天的飘叶间流动。其中的韵味,可观,可想,可留,伸出手来,托住的就是一季的美好,敞开心灵,人与人之间即可生出真诚。瞧!一位湿地管理员的扫帚在落叶间发出“沙沙”的声响,落叶在无言中清扫干净。一幅幅人在画中游的自然景观徐徐走进我的眼帘……
是啊,初冬,有着诗意和灵性,有着深深浅浅的画意,浓浓淡淡的诗情,让人憧憬遐想。这个季节少了春时的诱惑与欲动,多了一份奋进与坚强;少了夏时的风吹与雨打,多了一份执着的祥和与潇洒;少了一份秋时的绚丽与斑斓,多了一份天然的成熟与豁达。
人生初冬,生命虽已不再五彩缤纷,但积淀着岁月风尘的心情却在宁静中显示着刚毅,在枯萎中显示着生机。人生初冬,虽然绿意盎然的逐年逐渐消散,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蔓延,豁达与宽容,激情与奋进将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人的一生只有走过了岁月中的风雨,经历尘世的洗礼,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初冬带给我们不仅是时节之美,更是一份悄悄的思考:阅历了光阴之风雨,才能尽看生命百态,阅历了尘世之洗礼,方能品百味人生。有道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品味初冬的韵味,能让人思绪飞扬,去寻找生命的新起点,能让人生命飞跃,去刻画人生的新轨迹。
初冬的阳光是柔软的,它抚摸着丹河湿地中的七彩色,轻轻的收起了冷风,任凭这些充满魅力的色彩迷惑着欣赏的游人,甚至还会像灯光师一样,配合着人间众生的喜爱。我把这一切关于初冬的色彩,收在了眼底,放在了心窝,留在了手机的相册中……
我赞叹着古人的智慧,能用几个字一行,四行为一首诗的模式,把整个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我非古人写诗之能,只能用自己拙笨的笔墨,写出长长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初冬的情韵的青睐。大自然赋予了我无限丰富的想象,家乡晋城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人间最宝贵的情感,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所感都真实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而很多厚重的,属于家乡晋城的冬之情韵,我会依次浓墨重彩的去抒写……
站在秋冬交替的门槛,凝望着秋色的背影,缓缓走向初冬,并与冬携手并进,飘逸如仙的秋色,在初冬里氤氲缭绕,浅浅的初冬,融合了秋的味道,朦胧的光晕笼罩着秋色的美丽,寒风瑟瑟但不刺骨,气温在或冷或热中交替下降,是处可见叶黄叶落潇洒飘逸,叶红如花绚烂妩媚,无需装饰天生丽质,给家乡晋城的山山水水蒙上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忆里的中秋节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
时光荏苒,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时。想想过往如梭的岁月,零零碎碎的记忆,都会在一个又一个中秋来临之际浮现……
我的老家在农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日子十分紧巴,父亲虽然常年累月的在田里忙碌,但对于我们这九口人的大家庭还是难以糊口。平常里连吃顿好饭都成奢侈,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像月饼这样的奢侈品只能在中秋节尝到。所以那时的我们就盼着过节,因为过节就有好吃的了。
可偏偏时间仿佛是静止不前似的,一年的岁月漫长的几乎摸不到边。半年的时间还没过去,我和五姐就急不可耐的追着母亲问,啥时间过端午、中秋,还有几个月才过年呢?每次数着月份倒计时。
记得长我两岁的五姐,那时也就十一二岁,那年的端午节还没过。一天,我五姐站在木櫈上,若有所思的翻看挂在墙上的日历,然后突然问母亲:“妈妈,什么时候就过年呀?”母亲告诉她说,等那本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五姐听后明白了,第二天母亲吃惊地发现,墙上挂的那本挂历撕得只剩两张封面。母亲气愤地把五姐叫在跟前,问日历哪去了?五姐说是她撕了。母亲在她屁股上就是两巴掌,五姐一边哭一边争辩:“你不是说日历一张一张都撕完了就过年了吗?”我就是一张一张撕的呀,生气的母亲气的又笑了起来。
傻傻的童年,傻傻的我们,想过节想疯了的我们。
童年除了放寒假可以疯玩,最期盼的就是过节了。老早就做着打算,兴奋的想象着,到姥姥家能吃到白面馒头,到姨妈家能吃到糕点,因为姨父在西安工作,过节就回来带好吃的……那种满满的憧憬和期待使我的童年在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环境里发生很多妙趣横生,终生难忘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过节不再有儿时那种欢愉的心情,那种甜蜜的期盼,那种简单的快乐。但让我更加怀念中秋节属于我们老家陈沟风味,母亲风味的那种“千层大月饼”。
在我老家陈沟乡(后撤乡归巴公镇)周边,过中秋的风俗习惯蒸月饼,也叫千层饼。因上世纪六、七十代,物质贫乏,经济困难,家家户户把平时积攒的很有限的白面做成可口的月饼,既是献月亮的贡品,又是我们改善的美味。
中秋节临近的前两天,家乡各家各户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忙坏了妈妈们。
大人们都在购置调制蒸月饼的玫瑰,菊饼,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红糖等作料。我的父亲卖掉刨树墩得来的钱从供销社早早的备上作料。母亲则用老母鸡下的蛋换回一些红糖,红枣和核桃仁,又从邻居家借回做饼的“模子”。准备工作做好后,母亲端回满满的一盆已发酵白面,在里边打一些鸡蛋,母亲说这样做出来的月饼又暄又甜,我不知道好月饼的标准,只知道用白面加作料做出的月饼都是人间美味。
按照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将发好的面均匀揪成若干团。母亲一手揉一手团,十来个回合,就光滑瓷实了。
圆溜了,母亲用手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成一公分厚,直径公五十多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食油均匀涂抹好后,清香扑鼻,再撒上切碎的菊饼,玫瑰,青红丝,核桃仁,芝麻和红糖等作料。重叠四五层,最后用一张白面坨封顶包住,等于给它穿了一件外衣,以防作料掉出。撂成十多公分厚,然后用“模子”套住圆坨,使劲压下去,再把“模子”取下,一个大月饼正面的图案就清晰可见了,边上有着一排美丽的花纹,整个图案玲珑浮凸,造型美观。最后放进大火烧开的蒸笼里,因为是又大又厚的“千层月饼”,至少要蒸上四十分钟以上才能熟透。
这样一个层层叠叠,香味扑鼻的大月饼在母亲精心侍弄下蒸熟了。揭开锅盖一股蒸气冒了出来。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把红纸叠好放进碗里,浇上开水,不一会水便成粉红色了。我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腾暄的月饼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稍晾一会,母亲把蒸熟出锅的月饼切成长三角形块,我和姐姐们抢着吃起来,而母亲看着我们的吃相,脸上露着欣慰的笑容,又急忙蒸第二锅……
精工细作最好的一个大月饼是不让吃的,那可是要在十五晚上拿出来“接月亮”的。
八月十五日,皓月当空,空气清新。父亲小心地把母亲蒸好的千层月饼和水果装满盘放在院子最高的地方敬献月亮。
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看到敬献的月饼,我们不停地催问母亲啥时能吃,母亲吓唬我们说:“不能和月亮争吃的,月亮看谁家敬献的东西好才来吃,千家万户,也许还没到咱家。”听了母亲的话,我们不敢说话了。静静看着圆月穿过云层,一直向西走去。万家邀明月,也许一会儿她就看到我们家敬献的东西了……
如豆的灯光下,母亲把献月亮的月饼端回来锁了起来,我再三央求,母亲才给我和二个姐姐分了半个月饼,母亲却一口不吃。吃完母亲分给的一块月饼,把手舔了又舔,生怕手上的香味跑到空气中去。
直到上高中后我才知道,父亲为了让我们吃上这美味,常常在收工后去不顾劳累刨大树墩,并在农闲时用架子车将刨出的树墩送到三十里外的木炭厂挣得一些钱,那时的农村生活实在是太苦了!
年年中秋吃着父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我们慢慢长大,而父母却变老了。后来生活好了,姐姐们一个个出嫁了,我从部队转业后安排在城里工作,每年中秋姊妹七个给父母送上各种味道月饼,一生受苦受累的父母笑逐颜开。当我们团聚在一起时总也是在想着母亲做的千层月饼,心中涌出无限感慨!
那是1999年的中秋节,我从城里回农村陪父母过节,得知消息的母亲异常高兴。早早在村口等我。看到步履蹒跚,几近满头银发的母亲,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向全身。我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朝家里走去,我感到这段路很长很长。回到家,一股烧焦的气味扑鼻而来,我急忙揭开蒸笼盖子,锅里的水早已熬干,白面蒸的大月饼贴在笼箅上已成黑圪瘩,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蠕动着嘴唇“我到村口瞭你,忘了锅里给你和你姐姐蒸的千层月饼”。听完母亲的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年中秋虽然没吃上母亲做的月饼,但这个中秋是我最难忘的中秋节。
次年冬天,母亲离开了我们,我们再也吃不上母亲做得大月饼了,每到中秋节,思念父母的思绪愈发强烈。
一阵秋风掠过,把我从记忆里拽出,我略微感伤地叹了口气,李白的那首《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正能突出我此刻的感觉。
一轮明月照古今,岁月无情人有情。又到中秋月圆时,月圆勾起思乡情。
中秋,它承载了一段段儿时的回忆,一种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饼串起的记忆。我自始自终对老家味的千层月饼,对母亲亲手做得大月饼有一份割舍不了独特的情怀。
中秋节,既是团圆的节日,也是喜庆的节日,更是勾起人们无限乡愁和思念的节日啊!
于文字里珍藏对秋的眷恋
漫步时光里,四季的风采,流动着光阴的老去与更迭。走在秋季里,岁月染上了橘黄色,晕染着秋的缤纷。
秋色走笔,仿佛从热情悸动的爱恋步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境。光阴见证着它的变化,感受着它的喜怒哀乐,与其一起沉沦在时光里,看岁月悠悠,感万千世界。
深秋的步伐,踩着时光的节奏,款款而来,走过山川,跨过河流,抚慰每一个心间。
秋色,在流光的飞舞中,愈渐深厚,浓稠,清风起,盈盈一水间,清波微漾,落叶纷飞成蝶,追逐落日霞光,涂抹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清扬。
深秋的风,吹散了浅秋的躁热,带来了清凉。空气中,饱含温润与爽快,深吸一口,沁入芳菲。缓步城外野旷,色彩日渐斑斓,红得热烈,黄的鲜艳……季节与生命的双重加持,成就了秋色的明艳与磅礴。
尽管刚刚走进秋分时节,但秋高气爽似乎很快地进入了角色。秋意的浓郁程度,已经让人们纷纷沉醉其中,阳光还是那么兢兢业业地把自身职责“履行”,没有风儿,也没有雨的天气时,还是有点热的感觉,尤其是中午时分,站在阳光下,虽然没有盛夏时候那样“骄阳似火”,但其余威依然不知疲倦地尽情释放,义无反顾地抢占那些早已退却的“阵地”。
走在浓荫蔽日的树下,哪怕是点点微风拂过,凉爽的成分立刻自内心深处不断涌出,秋天里那特有的惬意应运而生。
在深秋的清风抚摸下,那一抹抹秋色,明净亮丽,沁人心脾。随处可见的秋高气爽,甚至每一个角落,哪怕是每一处不起眼的风景,都蕴藏着诗意。
时光改写了季节,秋天的味道越来越浓,满怀秋景触动着我的心弦,在脑海里萦绕着。秋天的思绪就是这样,当你又一次站在深秋的面前,面对满眼秋色,你对生命和时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陌上的狗尾巴草在随风摇曳,低垂着头,送与秋的问候,昨夜蘸染的秋水,晶亮剔透,随着清风舞动,坠落人间。漫山遍野,挂满成熟,一不小心,就是从天而降的丰收。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秋天的韵味,成熟的气息,饱满而热烈。
没有一丝矫揉,清风阵阵,万物起舞,无须指挥,大自然的韵律,自成华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季节的轮回中,演绎着最朴实却又最生动的自己,奔跑在时光与灿烂的生活里,以最自然的姿态,接受秋的洗礼。
秋深了,看窗外,时光浅浅,秋日漫漫,任由秋风漫卷,秋色一片,秋水一方,不知不觉间,与深秋撞个满怀。
一年的秋景最深情,沉淀在眼眉的秋色,与秋同行,漫步金黄的林间,想象它们从萌芽到初绽,繁盛到枯落沉淀的美丽,每一片叶子都载着故事,在流年里萦绕,寻觅秋之爽朗。
金秋,满目硕丰和喜悦,日子里的投入,在这一刻,有了超越想象的知足,五谷翻倍的回馈,花果香气四溢,还有那繁殖了一个夏天的鸟儿为秋天平添了逗趣。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葳蕤的绿褪了色,换成了萧瑟的影子。站在秋风看原野,总有一些风景和冀期,令人内心安稳,厚实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回头想一想,岁月延伸到秋的深处,所有景观皆是那么珍贵,是春天的冀望和奠基,夏的蓬勃和努力,是秋的轮番喂养和叮咛,才有了今日的秋色。在秋的领地里,每一处呈现,都有过躬身加汗水的投入,都需要珍惜。每一帧秋景都汲取了天地间的灵气,值得留恋和收藏。
秋的斑斓,秋的鼓囊和硕丰,秋果,秋叶,秋水,秋黄,就连日和云,星和月,都被赋予了秋的灵魂。天高了,空气流通顺畅,捎带着冷峻的意蕴。岁月的馈赠,总是重复着曾经的故事,似曾相识。划一道笔墨的丝线,串联起所有秋色,再抖落些意识里的调料,用心去品,繁荣又味觉丰富的诗意便匆匆地涌来。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一行诗,一阕词,诉不尽秋天的心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或者生活,终究是一个与时光伴行的感受过程。得失成败,尽由它去,春去秋来,是季节给予的温润与温暖,那些心事,权当一种期盼的美好。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或许有些微瑟的秋光里,更多的,是盈动的秋味。清风将季节染上秋色,明艳动人的花,金黄透亮的叶,洁白如玉的云,干净透洁的天……都是秋的主旋律,清新动人,温暖如辉。
清风抚慰,人间秋暖。田野间,金黄一片,时光赋予的成长,终在这秋意浓时绚丽绽放。山峦,一改青翠,夹杂着一爿爿深红与浅黄,独立又交融,自成一体,却又相互映衬,织成随风轻舞的底色流淌,秋意如斯,人生无恙。
季节,渐走渐美,从春之青涩,行至夏之张狂,再到秋之绚烂,最终,也将归于冬的宁寂。人生啊,也莫不如此,在季节的行走中,也越来越美,越来越好,起初的青涩,渐渐在岁月中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成长赋予的静辽和成熟。
天高云淡,清风又来,明净的秋,跳跃着,流淌着,画出一幅长长的秋韵图,热烈而隆重,清雅又繁华。把这个秋色动人的季节,打扮得光鲜绚烂。每一个普通,每一个平凡,都成为画中一角,艳丽如花,个自如霞。
枫叶红,银杏黄,松柏绿……没有一个季节能像秋天这样色彩缤纷,这是秋天的赞歌于萧瑟秋风中摄入绚丽的秋色。倚在深秋的门楣,看到的是大自然各种色彩的和谐,感受的是丰收的喜悦,享受的是挂满秋天的氛围。这怎么能不爱上这个季节,怎么能不深深的眷恋?
掬一捧静溢,散落一地的璀璨。浓浓的秋,深深的眷恋,抒写着句句行行的文字。秋,美丽了我的墨迹,赋予了文字的灵魂,在落叶的脉络里流淌着我对秋的眷恋,那一份独美,唯有秋知。
一缕清风拂面而来,把秋色写在了天地间,也落在了我的眼眸,每一处都布满了我的心情,斑斓了笑容,这是一段难忘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目光中飘散着正在走入成熟的馨香。在这秋意浓浓的时光里,我把心中对秋的眷恋藏在了文字里,成为心灵深处的珍藏。
随秋风倾情的追寻,而今步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这是深秋的执意。蜿蜒的秋水还在脉脉含情的流淌,那是更深意静心的去填写另一篇诗行……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