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留一个机场给你》:呈现华裔女性的精神图谱

《留一个机场给你》:呈现华裔女性的精神图谱

2025-04-03 17:52:16
浏览量:

可以说,方丽娜的《留一个机场给你》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异域性,它所收录的八篇小说均与异域生活(欧洲)有关,书写的是在另一文明、另一人群和另一土地上的华裔女性的生命侧影,关乎“这一群人”、“这一类人”在精神、物质和诸多层面的种种境遇。我极为珍视方丽娜的这一提供,甚至以为它部分地具有“填充空白”的意义:在海外生活的华裔从事汉语写作的人极少,而其中的写作者也多以散文和诗歌这类短平快的文体为主,即使有个别的写作者使用小说的文体,也多是涉及留在中国的旧记忆,如此集中地以欧洲为背景、以华裔生活为核心并且具有良好文学质地的小说写作当然是极少个例,即使她不是第一人。这种有意的集中,足见方丽娜的精心和设计感。

异域,是故事发生的原点和背景性的幕布,是张力也是承载。恰如海外批评家安静所提及和指认的,“维也纳地铁是整个欧洲的缩影”——是的,维也纳地铁是,狼堡是,布鲁塞尔是,罗塞尔也是。它们以“缩影”的方式与东方、中国以及我们发生着关系,从而诱发着审视、思考、反问和交融。我愿意将那些在童年、少年或中年时期来到欧洲并取得居留身份的华裔看作是“被移植的树”,我愿意透过他们的生活来完成审视:他们的身上,究竟还携带有多少旧生活的土壤?他们是否能够顺畅而丰茂地扎下根?某些被烙印进骨子里的习惯是否可以在新的生活、新的文化背景中得以保持,而这种保持又是如何影响生活进而影响生命的?对于这些问题,《留一个机场给你》集中而有效地提供了参照。

在异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另一褶皱:文化和文明的冲突。对于生活其中的个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学术性的议题而是生活性的,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种种冲突或明或暗、或深或浅、或轻微或严重,但始终构成着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改变生命轨迹,成为笼罩性的部分。

“文明的冲突”并非一个新词,它甚至在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前就已存在,文化身份差异、文化间的对抗和矛盾性、文化关联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古老的、恒远的,几乎与人类有记载的历史等长。而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交通的便捷、族群壁垒的松动,地球越来越平,个人的迁徙越来越频繁,“文明的冲突”也越来越变得“成为问题”。与塞缪尔·亨廷顿的理解略有不同,我会把意识形态与宗教差异的诸多部分也放置于“文明的冲突”的涵盖之下,很大程度上,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或者说文化关联性的差异会造成意识形态的微妙更变,或温和或激烈,或宽容或强硬,很大程度上是与旧有的文明积淀互为果因……

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议题,也出现于诸多的移民作家的笔下,构成核心性支撑,从而产生了诸多经典性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文明的冲突”天然地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书写尤其是小说书写的一个品质良好的“富矿”。那些优秀的“强力作家”们,以个人的视角和独特认知为“文明的冲突”做着极有特色和深刻性的解读,完成对于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的深入“互看”,有意味地呈现出冲突性的各个侧面:譬如奥尔罕·帕慕克,他关注的是在冲突掩藏下的“同”,是人类共有的诸多基点,是其中可融合甚至互换的“文化身份”,是不为困囿的共有和共生,他对人类的文明大同有着强烈而热切的渴望,对人类文明的基础性趋向和良知渴望报有深深认同;而在奈保尔那里,他更多关注旧有文化文明中的幽暗和创伤,他写下的是对所有的文明文化的审视。对于石黑一雄来说,他更关注冲突之中“记忆和遗忘”的议题,涉及身份的两难,涉及民族国家中的社会记忆和集体遗忘。文明的冲突构成着事件的、情感的、认知的和回味的多向涡流。

我想我们大抵也可以看到,在文明冲突的呈现中,从中国和日本走出去的“亚裔”相对而言并不明显,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入乡随俗”式的融入,更倾向于压制自我身上呈现出的不同而不是彰显它,更倾向于以一种隐忍的、自我斗争的方式来化解它——这也是这两个国度共有的文化特点,是积淀性的甚至部分是无意识的。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尽管《留一个机场给你》所关注和呈现的核心处处涉及“文明的冲突”的议题,但它整体上是轻微的、个体的,甚至是隐秘的。在这部小说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所有涉及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的点上都显得举重若轻。“轻得像飞鸟,而不是羽毛”——保尔·瓦雷里的这句漂亮诗语再次被我引用,我愿意以它来指认方丽娜的敏感和“文明的冲突”中极有华裔特点的那些征质(或症候),我也愿意承认,若不是方丽娜的敏感书写,我也许永远不会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文明冲突中的华裔特色,我也许依然会惯性地、照单全收地认可塞缪尔·亨廷顿的定义和言说,而不会把旧有文化基因和意识形态的融合均放置在“文明的冲突”的内涵中。

“轻得像飞鸟,而不是羽毛”——这种轻是有自主性的,是携带了重量之后的飞翔。在她所完成的呈现中,我们其实也可看到这种种的微妙不同:

譬如《13号地铁》中,杰瑞来到楚菲老家,来到中国。这是一种旅行性的、浅尝性的“植入”,但足以给杰瑞和我造成“风暴”——尽管“作为一个欧洲人,杰瑞拿出了最大的爱心”。在这里,方丽娜透过欧洲人杰瑞的不适,带我们重新观看和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习焉不察,重新观看和审视我们的习惯与习惯性思维,从而构成一种文学独有的发现。

再譬如《狼堡的冬季》,混迹于深圳和上海十多年、已经熟悉中国习俗和文学的克劳斯用含蓄的方式向“我”暗示:应当离开德国,回上海去。我看重的不仅是它在故事中的转折意味,而是文化互渗,是影响的相互,是一个“中国通”的大致中国式的表达。哲学家罗素曾向我们指认,欧洲人在保有自己的文化习惯上有一种强烈的坚固性,他们很难会做调整:那么,克劳斯在这里所呈现的调整性变化就更值得思忖和审视了。克劳斯的行为方式可看作标本式的切片,是方丽娜捕捉到并放大了它。

再譬如,方丽娜反复提及的咖啡。她悄然地,赋予了这个词以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意味。咖啡之香以及它所包含的更内在的苦弥漫于整本书中。极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一段书写出现在两个华裔男女之间,“有一次下班路上,我打电话让铁军帮我买一瓶雀巢咖啡,连同咖啡伴侣。结果,他提了一箱雪碧回来。理由是他看不惯中国人崇洋媚外,认为咖啡是不折不扣的洋货,中国人没必要喝这种洋玩意儿,可此前我俩曾看过一部法国电影,从影院出来后,铁军咂着嘴皮子感慨道,‘欧洲人喝粥的样子,真潇洒’……”是的,在异域,同一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方丽娜在这里为我们提供的是另一有差异的标本切片。

在这部小说集的书写中,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明的冲突”始终萦绕,它构成着天空和大地,构成着前景和渊薮,呈现着远移欧洲的华裔女性们的精神图谱,是值得反复品味和省思的重要节点,方丽娜为我们提供的,是在“文明的冲突”背景下的多重呈现向度。

探索在不同国度与不同境遇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情感纠葛,剖析人心动向和生命欲望,其犀利的笔触直指人类共同命运的交汇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丽娜的《留一个机场给你》是一部有趣味和深度的复杂之书,它涉及异域、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以及其中的交融性和不相融;涉及生存和情爱,吸引与孤独,隐秘的复杂的渴望;涉及个人的行为,以及对难以言说之境的逼近和说出……它也涉及华裔群体在异域不易的境遇与选择,然而,无论如何,这些移植到异国他乡的树终会生根,因为他们心底有着一个大体相同的愿望,“新世界属于每一个人”。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