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如何写诗人的传记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如何写诗人的传记

2024-01-08 15:19:17
浏览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手不释卷地读完霍俊明新著《显微镜下的孟浩然》,我再次展开书中随赠的霍俊明手书之李白《赠孟浩然》诗,一边诵读,一边感喟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亦想起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讲到他抄写卡布斯诗作时的感受。霍俊明在完成他为孟浩然所作的传记后抄写这首诗时,如何思潮涌动呢?我不能够了然思忖,但是,我在那笔画之间看到了一位当代诗人对1300年前的诗人的满怀敬意与一腔热情,以及对人生的大悲悯,对人间事的不懈探寻之志愿。

如果说《赠孟浩然》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谊的见证,《显微镜下的孟浩然》则见证了学者、诗人霍俊明治学之严谨和高标、为学之勤奋和深邃、学识之广博和见地之独到。日本学者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中引严羽之语说,李白以三四十字尽写孟浩然一生。此言之诚只能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成立。并且历史上更多的概而言之让霍俊明认识到:“孟浩然是一位一直被严重误读的刻板化、扁平化、类型化的诗人,甚至较之人们熟知的同时代的李白和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们对孟浩然的一生几乎一无所知。”我想这是霍俊明写这部传记的源起,它也构成了这部书的文学和史学意义。

霍俊明在此书的《开篇》一章中还讲到:“一部好的传记既应该是专业的、全面的、深刻的、还原的、客观的,也应该具有亲切的体温和可触摸的生命感,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他要“尽可能地还原出一个更为全面、真实、复杂、多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孟浩然形象”。于是,我们看到霍俊明几年来搜集、整理和阅读的各种材料之巨,仅正文第5页列举的书籍就有60多种。当然还有凭吊孟浩然的诗作、画像资料、唐代交通图、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霍俊明如此广泛地阅读,是因为他的“出发点和写作方法是开放而又谨慎的”。

通读全书,我看到,霍俊明常常是从一点出发,辐射八面,使此一传记颇有百科全书特色,堪称唐代文化、艺术、地理、风俗、经济、政治的大集合。所以,这个“开放”呈现的是作者的目光、襟怀和文化学者的气质与抱负,当然在文脉构架上亦宏微兼济。在此仅从微观上简述一二,因为宏大总是寄寓、隐藏在细末中,并依托细末传达和彰显。

第二卷《舆地与风物》中的《冠绝荆楚:南船北马襄阳城》篇详尽昭示了孟浩然故土襄阳的地理风貌、风流人物、城郭水岭。这都被收入到了孟浩然和他的朋友李白及同时代诗人刘禹锡、杜甫等的诗中。虽然“以诗证史”不是一条完备之路,但是它可以是条分缕析的端始。此卷的另一篇是《节气与时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霍俊明在这本传记的开端部分,架构了一个时空,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引领到唐时唐址,为继续阅读和观览孟浩然的人生轨迹和与他相关的人物及历史风云预创了一个可以设身处地之广大场所。另一方面,大地山川风物是包括孟浩然在内的诗人们的栖身之所、魂梦所系、诗意所托,是其或崇高或恬淡或佛禅的精神和审美旨归的隐奥象征。

意象是唐诗的灵魂。诗人要从对自然事物的感知中寄寓情思,获得解悟和启发。孟浩然和有唐一代所有诗人的诗作,哪一位的哪一首诗里物象全无呢?比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丞相予以援引之意。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和诗人一生仕隐两空之间形成对比,读之令人嗟叹。

霍俊明的全方位呈现绝不是“小说家式的天马行空的狂想”,更不是“无视或无暇顾及基本史实的空中高楼”。霍俊明在史料中耙梳、比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丝不苟、有破有立。当然,霍俊明将打破后世读者对孟浩然的刻板印象作为他此部传记的重点。他说,为孟浩然立传,“‘诗’和‘人’是不可二分的。质言之,除了要对传主诗歌创作的特质、风格有着极其深入全面的了解之外,还要对其生卒年、家世、品性、癖好、行游以及政治经历、人生轨迹等进行谱系学和年表意义上的搜集、考证、勘查和寻踪,甚至要进行如考古发掘一般的工作。对于孟浩然,我的出发点是立足于‘诗’‘人’与‘时代’之关系的本相,立足于与孟浩然有关的人、事、诗、史来进行必要的佐证,在大场域和微观视野的结合中还原出一个尽可能丰富、真实的孟浩然形象。”

于是,我们在霍俊明的显微镜下看孟浩然的一生。在《显微镜下的孟浩然》的第十二章,霍俊明写道:“除了官方修史(包括地方志),中国历来‘传记学’的传统并不深厚。也就是说一个诗人的‘传记’资料往往少得可怜,所以试图给一个古代诗人编修年谱是不太现实的,当然杜甫除外。”于是,我们看到霍俊明此传记正文的谋篇布局:《病发与猝亡》《舆地与风物》《往来与古今》《结交与世风》《科举与失意》《隐者肖像与瘦削白衣人》《饮食与农事》《声色与酒徒》《行迹与江湖》《身殁与永怀》。孟浩然是身处山川、人间、世事和时代大背景中并在其中行走的人,我们通过霍俊明的文字走进孟浩然和他的世界。

孟浩然这位大诗人离我们不可谓不遥远。斯人已去。曾经,有人念之。郢州的浩然亭是最早见诸史籍纪念孟浩然的亭子,其名一改再改而成为现在的孟亭。斯人已去。今天,亦有人念之。“孟浩然的墓碑最后到底去了哪儿?”霍俊明在他为孟浩然立传的《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这部书的末尾如此发问,继而写道:“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此问题像天地间的不少问题一样,可能真的要归于无解了。而霍俊明在努力回答着关于孟浩然的一切——他想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复活孟浩然。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