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春特刊
中国作家 王文清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王文清 (笔名王勇),1942年出生,陕西商州客家人,中共党员,政工师。1962年参军,在部队任文书、排长、师通讯报道组组长(营职)等职;1964年在军事大比武中,因成绩突出,分别担任刺杀、射击、队列、投弹、单杠、障碍等军事科目教练,被评为学雷锋标兵;1969年出席青海省军区暨驻军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青海省各族人民庆祝建国20周年庆典,并在观礼台就座;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期间,把军事训练、采访、写作、书法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不误,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近千件,有书法、短诗、摄影、文艺评论、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中在“两报一刊”上也发表过影响较大的典型报道,被新华社“两报一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聘为特约通迅员。先后在《青海日报》《甘肃日报》社、有关师以上部队进行创作交流20余场,交流部分内容被《甘肃日报》《解放军报》通讯刊用推广;1971年在兰州部队师以单位新闻报道联评中,名列榜首,也被师政治部评为年度先进个人。转业、退休至今,仍坚持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创作,除完成单位重点上报材料外,还抽出时间写一些有正能量的短文、散文、评论文章等,有的被报刊刊用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作 品 展 示 ★★★
怀念三等功臣大洋马
六二年中印边境战火燃
国土岂能容印军来侵占
接军令武装赶赴上前线
唐古拉山高天寒陡又险
大洋马翻山越岭闯难关
长行军铁蹄勇猛奔向前
为灭敌军把汗马功劳建
战斗取胜后人马齐凯旋
六五年中印边防起波浪
为实战开往祁连演练场
大洋马随军征服祁连山
三等功臣不负将士期盼
配合部队完成实战演练
老对手上京领命赴边防
印军闻风丧胆边防退让
我军善战英明天下颂扬
六十年人生弹指一挥间
今日把洋马精神来继传
作诗将洋马事迹常思念
载入部队史册永久延年
永不消失的电波
——师长送我一台收音机
一九六二年十月,在毛主席“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国威军威”号召下。五十五师奉命从西宁出发,不畏山高路险长途跋涉,按时开赴前线,英勇反击入侵印军,取得了反击战的伟大胜利,毛主席接见徐肇基政委时称赞五十五师“走得快,打得好”。
兵败如山倒,印军败退时,丢弃了大量枪支弹药,其中唯一一台收音机被后任师长冀廷壁送给了我。从此以后,这台收音机伴随我度过了人生最关键时期。那时我在部队任报道组组长一职,因部队的特殊情况,要看到当天的报纸谈何容易。
自从有了这台收音机,中央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收听到,像“永不消失的电波”一样,围绕在耳旁,时政新闻随时随地都知晓;不管是野营拉练,还是长途行军,下连队采访,都和我形影不离。这台收音机一直带在身边,使报道工作有了方向,起了极为重要作用。
“文革”时期,我部驻西宁发电厂的“支左”人员,帮助整顿厂领导班子经验,我及时进行了报道,被《青海日报》刊登,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几日后的一天早上,八时打开收音机在新闻节目时间里,《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头条转载播出,我听了又惊又喜,并把这一喜讯告诉了首长和战友们,他们也都替我高兴。
第二天,部队领导决定在电厂召开全省现场会,全面介绍了电厂领导班子建设经验,不但震动了全省,更轰动了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派员前来参观学习。通过这件事,我更喜爱这台收音机和新闻报道工作,又一次领悟到媒体宣传的重要性,经过十年的奋发努力,在报道工作中取得了不凡成绩,在省级以上报刊(包括中央两报一刊)发表作品近千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曾出席青海省军区暨驻军学代会。
壬寅年快要结束了,我已八十有余,这台六十年代堪称世界一流的收音机,使我在新闻战线上取得的优良成绩,是我的好帮手,我视其为珍宝,将永远珍藏、并传承下去!
我的父亲王学顺
当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讲,我们原籍是湖北黄梅县客家人,三百年前,由于兵荒马乱,就背井离乡,沿途乞讨,把家安在商州区梁平村。
父亲一生务农,在农村苦苦挣扎了一辈子,1982年初因积劳成疾病故,离开了人世。他的人生经历和实践证明,人品高尚无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可以用十个字概括,那就是:勤劳、忠厚、老实、诚信、善良。我们兄弟姊妹六人,成长的历程与父亲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定要将父亲与人为善,老老实实做事做人的崇高品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他在成家后,向黄牛一样辛勤耕耘,承担养活一家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由于子女多,上有老下有小。迫使他在农耕方面去努力拼搏,探索,学会和掌握了多门农业技能,样样农活,都是行家里手,他有多样的手艺和技能,但他从不张扬,一辈子低调做人,高调、扎实干事;他干活,不但肯出力,而且也注重农活技巧,那一项农活都难不住他,干活麻利,快捷,效率高,质量好;他是做砖、瓦的能手,也是伐木、垒窑、烧木炭的高手,解决了当地盖房用料的问题,也解决了家庭日用开支。
厨艺高超,人品上乘,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在当地方圆几十里,提起王学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赞誉他是个大好人,他未正式从师,在厨艺方面努力自学,成为当地一名高手厨师,蒸馍,炒菜,上油锅,炸果子,待客备席样样精通。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被别人请去帮忙,虽然又苦又累,他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排忧解难。他的人品好,厨艺精湛,堪称一绝,受到村民称赞,凡是红白喜事,只要父亲掌勺,来吃席的人络绎不绝。
他是远近闻名的山歌手,他不但精通山歌,又是客家有名的孝歌手(孝歌是客家人办丧事的一种独特的送葬仪式),他唱歌,音调动听,歌词内容丰富,他的嗓音洪亮,动听入耳,音调准确,耐人寻味,他的记忆力超人,唱本戏连唱几天,从不忘词,是有名的铁嗓子。多人对唱时能战胜所有歌手。
他心灵手巧,是一名编织能手,农闲时编笼子,筐子,笆子等农用、家用产品。它不但能自编,还教会了村上其他人。
他还是一个多面手,只要对个人、对别人和对大家都有利的事,他都要去学都要去做,他弹棉花、打草鞋、又快、又好。经常被请去弹棉花,做被褥,从不讲报酬,都是义务助人。在快乐助人的过程中,风趣、幽默,逗别人开心,自己更开心,更快乐。
他一生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兄弟姐妹,邻里之间,从不争多论少,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占别人一分钱的便宜。他有一句名言:我现在记忆犹新“世上的人只有病死的,没有亏死的。”他一生和任何人打交道,都坚持这一原则。
一九六八年,中秋临近,有一天我参加机关篮球比赛时,有一位战友高声喊道:王干事,家里的电报来了。父亲从核桃树上掉下来,三根肋骨被摔断,被乡亲用架子车送到百里以外县医院救治,转危为安,当伤情刚好转不几天,武斗开始了,医院医务人员都跑光了,父亲只有回家养病,半年后,身体恢复正常,但又一不幸的消息传来,被家养的一头大黄牛,顶翻在水潭里,被几个人及时救了下来,挽回了一条生命。第二年武斗基本结束,部队批准探亲,我对父亲讲:“干脆把牛杀死,或卖掉。”善良的父亲对我说:“毕竟是个牲畜,过去给家里出了力,干了不少活;以后我小心就是了。”在父亲的驯养下,这头大黄牛在耕地种地方面,表现得服服帖帖,乡亲们需要时,都争着用。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农民,中午讨饭到了门口,我父亲就盛了一碗饭,他还想吃第二碗,我姊妹几个就说,锅里的饭不够了,我父亲看这情景,就说,我少吃一碗,也要让老汉吃饱,最后,老汉露出了苍白无奈的笑脸走了,临走时,父亲给老汉打发了一点包谷面。
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王学顺。
对孤独的见解
孤独是一个人与世隔绝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工作是对人的磨炼是坚强意志的体现,是常人难以忍耐的特殊经历,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奉献。
唐三藏玄奘西域求学取经,在自然环境恶劣杳无人烟的征途中,他战胜的不仅仅是孤独,更重要是克服艰难险阻和沿途国家的设障,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真经,回大唐后以超人的毅力毕生精心翻译了七十五部三千三百余卷佛经,这在世界翻译史上难能可贵,堪称天下第一,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敬仰,也使得佛学在中国大地得以传播。
玄奘大师对佛学的虔诚和执着,他的佛学思想和理论不但在唐朝放射出无比的光芒,而且一直影响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其实世上所有功成名就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及科学家大都隐姓埋名与世人外界隔绝,潜心研究学问和在封闭的实验室内长期坚持科学实验。有的从年轻一直工作到老年,把毕生都献给了人类的思想研究和文学的创作以及科研事业,他们的成就和成果,默默奉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思想家、文学家以及科学家在孤独的环境中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伟人毛主席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著作,大都是行军路上,山沟的窑洞,夜深人静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毛主席战胜的不只是饥寒饥饿寂寞以及身心的极限,更重要的是战胜了国内外的强敌,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铸牢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振兴中华的方向,他的革命精神和理论将永传后世。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