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文讯 >> 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举行

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举行

2025-08-14 09:50:19
浏览量:

2025年8月12日晚上7点,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在虹口区雷士德工学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纳杨,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毕胜,中共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出席了本次主论坛。

今年的主论坛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展开,分上下半场。爱尔兰都柏林乔伊斯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林雪虹,美国作家马丁·普克纳、张明皑,英国作家艾礼凯,韩国学者薛熹祯,韩国作家金草叶、千先兰,德国翻译家李栋,中国作家孙颙、郭爽、程婧波、张秋子,翻译家余中先、戴从容、黄雪媛等嘉宾轮流上台,发表主题演讲。上半场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方笑一担任学术主持。

何向阳

何向阳

方笑一

方笑一

活动开始,何向阳以“中国古代诗人”为题发表致辞。她首先引用了玛丽·奥利弗的《中国古代诗人》一诗,这首诗玛丽•奥利弗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倾慕,感怀王维、苏轼与自然合一的诗心脉络,对世界诗人产生深远影响。随后她提到寒山诗在当代世界的回响,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应有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古代诗人创造的语言高峰,已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作为诗人的“我们”终有一日也将成为“古代诗人”,她呼吁大家珍惜当下,在纸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诗句。

作家孙颙以中西方的经典荷马史诗、《诗经》为例,尽管距今相隔三千年,其中展现的人性内核依然与当下相通。无论是人性中的恶,人性中色彩斑斓的小算计,抑或是对美好情感的诉求,古今并无二致,只是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更为开明便捷。孙颙认为,古典文学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精神滋养,正是因其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欲望,当代文学若要流传后世,关键也在于对人性的刻画能否入木三分。

爱尔兰学者达里娜·加拉格尔认为,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反复地被“拆解”与“重织”。从荷马的《奥德赛》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史诗航程被改写为一位现代广告推销员十八小时的街巷漫游,英雄神话从战场进入了凡俗生活的坚守。乔伊斯的灵感则追溯至兰姆的《尤利西斯历险记》,兰姆的通俗文笔为他打开了史诗之门。这再次印证了经典的本质:它如同一条绵延的“光明之织”,“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每次重述与阅读都是新生”。

马华作家戴小华分享了从《红楼梦》中汲取的管理智慧。贾府的管理结构类似现代企业:贾母是精神领袖,王熙凤如强势CEO,以严苛制度提升执行力,李纨则凭柔性管理凝聚人心。管理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学博士威廉•大内的Z理论便是二者的综合;贾府的衰落则警示着现代企业需有危机意识。《红楼梦》的案例启发了古典作品的多维诠释,阅读古典不仅是精神滋养,更能为实际问题提供借鉴,是读者心灵的寄托,更是社会进步的灯塔。

南京大学教授戴从容以乔伊斯的创作诠释了论坛的主题:“流变与转化”。乔伊斯对古典的继承与转化贯穿了其创作始终,如《尤利西斯》的情节呼应了《奥德赛》,《芬尼根的守灵夜》也是对《圣经》中挪亚家族罪史的改写,乔伊斯用大量的自造词探索经典的更新之路,却有着人类文化的浓度。他的创作印证了古典生成与更新是绵延星河,“以往与现今的众多个体都必然参与其中”。

韩国学者薛熹祯从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张恨水的刻板印象谈起。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张恨水不仅“多产”“细腻”、文笔通俗,他还有着新闻记者、副刊主编代表等多重身份,他借用西方文化重新诠释中华文化精髓,守护民族自尊,填补了 “五四” 知识界的认知缺憾。他的作品受众广泛,至今仍通过影视传播影响深远,他平衡了艺术美学与市场效益,打破了文学的地域、民族、语言界限,赋予了章回小说新的生命。

作家郭爽讲述了自己童年及成长时期同时接触中西经典的阅读经历。《山海经》中化为鸟填海的女孩、《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的故事,以及长大后阅读蒲松龄笔下变成蟋蟀的孩子,与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构成了她对人类变形故事的深刻感受。她指出,这些来自中西的古老叙事共同传递着经验与智慧,并揭示想象力对现实的超越。她认为,若生于同时代,卡夫卡会被那些中国古老的变形故事抚慰内心的孤独,在中国找到古老的朋友。

美国学者马丁·普克纳反对将文化视为“财产”并拒绝外来借用的观念,他坦言封闭的思维会导致文化隔离与表达枯竭。他主张的文化观是:文化源于交流与借鉴,不应封闭守护,而应开放传播。普克纳以玄奘等人为例,强调文化因跨界融合而生新意。他认为,文化借鉴不是软弱而是自信的体现,只有拥抱他者,文化才能不断发展。最后,他强调上海国际文学周正是推动文化互鉴的重要平台。

作家程婧波以南宋诗人张蕴的《上海》为引,探讨古典文学与中国科幻的连接。从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到《三体》,她指出科幻与诗歌同为穿越时代、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形式。以“月亮”为意象,程婧波串联起张若虚、郑文光、吴季等人的创作,展现中文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持续演化。她坦言,中国科幻的独特性正源于流变中的古典基因,而未来载人登月时代将再次激活这一传统。

德国诗人、译者李栋在论坛中分享了他对“经典”与翻译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经典正是那些被不断翻译、融入语言与意识、激发未来想象的文本。他回忆童年背诵唐诗,在异国沙漠中才真正理解李白与杜甫,强调经典意义会随时空转移而显现;他讲述自己如何在多语写作与翻译中不断与古典对话,从寒山到王维,从德法英诗人到当代作家,翻译不仅赋予经典新生命,也延续文学的感性根脉。如今,他渴望见证当代作家之间蓬勃的对话,让文本化为新经典。

中间休息十分钟之后,下半场活动由上海社科院学者吴雅凌担任学术主持。

翻译家余中先以加缪的《局外人》《鼠疫》为例,阐释经典如何在时代流转中被赋予新生命。他指出:经典并非凝固的文本,而是通过重读实现动态转化——从初读的荒诞感,到再读时的人性温度,最终在哲学语境中探索存在与反抗的张力。他写作《从荒诞到反抗》这本导读书,正是觉得导读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开启一扇门,邀请读者以个人经验参与经典的“再创造”。经典的价值正源于其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既凝结历史智慧,又为当下处境提供反思坐标。

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借生物学家施密特历时18年寻找鳗鱼出生地的故事,揭示古典科学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施密特深入未知海域的执着,象征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永恒好奇——这种好奇心恰是古典与现代创作者共通的动力。他将科学探索视为关于写作者的隐喻:作家如同孤独的探索者,向未知的深海投下渔网,捕捉未被言说的真相。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正在于此:持续变化,持续好奇,这种好奇心的驱动可以引领现代人抵达新的“马尾藻海”。

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以《奥德赛》中水手埃尔佩诺尔的话语为引,书写母亲逝去的个人悲恸。她发现古典史诗中的“未竟之葬”竟与自己跨越二十年的漂泊哀伤共振:奥德修斯为亡魂筑墓的使命,成为她通过文学重构记忆的隐喻。在她看来,电影《呼喊与细语》《2001太空漫游》等现代作品中同样存在着对古典的呼应,证明荷马史诗的幽灵始终游荡于当代创作。她强调,正是这些穿越时空的故事为异乡人提供指认彼此的文化坐标,让流变的生命获得锚点。

美国诗人张明皚质疑传统挽歌“哀恸—颂扬—慰藉”的三段式结构,主张在文化流变中重塑哀悼语法。面对双亲在现代医疗时代的死亡,她以七十首“讣告诗”打破传统范式,将种族、性别、移民等现代议题注入挽歌体裁。其诗作拒绝煽情与慰藉,转而直面“某些失去会改变语法”的真相——正如庞德“使之崭新”的现代主义宣言,她将古典挽歌转化为承载多元悲恸的容器,在承认与命名创伤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救赎可能。

英国作家艾礼凯从古典文学之中汲取养料,剖析《桃花源记》和《失落的地平线》如何塑造当代人对大理的“乌托邦想象”。他在三年的大理生活中,见证了古典田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尽管苍山洱海重现了渔夫初见桃源时的震撼,但旅游业开发等因素戳破了“隐秘净土”的幻象。借再寻桃源而无果的结局,他指出乌托邦的本质是精神性的——它真实存在于想象之中,却难容于现实。乌托邦最纯粹的形态只存在于头脑,无需与现实碰撞。信仰乌托邦的体验就像读书,它们同样由想象构建,成为我们逃离现实生活的避难所。

翻译家黄雪媛表示,经典翻译是译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契约,在“流变”中实现双重转化:一方面译者需隐身潜入经典世界,化身作者复制或重构文本;另一方面通过主体性创造,在中文世界中构建经典。同时,经典作品的译途更是自我发现的旅程——从布莱希特的刚健悲悯到卡夫卡的纯粹真实,经典能量不断内化为译者的生命符码,最终以“汉语居所”的形态贴近当代读者。

韩国作家千先兰认为,韩国古典小说在历史流变中始终是“控诉的广场”。它们将正史未能承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近现代社会剧变中被忽视的痛苦、被吞噬的呼喊、贫困的真相和劳动的本质——完整转化为文本见证,成为“历史的另一道足迹”。当社会发展忽视现实痛感时,古典小说以赤裸的叙事撕开遮蔽,使被遗忘的个体苦难在文本中复活。正因如此,其“亘古未断”的广场属性持续为现代人提供理解历史伤痕的密码,并成为建构未来的基石。

韩国科幻作家金草叶坦言,韩国科幻的“古典”接受史是选择性转化的过程。西方科幻经典长期被视为正典,但在韩国主要依赖科幻迷和专业译者的推动进入,形成有限度的引介。这种“非自然接受”反而打破西方正典的束缚:韩国作家无需膜拜权威,将古典视为可重构的“地基”,使韩国的“古典科幻”呈现出一种重新建构的形态。同时,作家主动填补“缝隙”,重释科幻母题并变奏。这使韩国科幻成为独特的“古典—现代复合体”——如古老建筑化为土壤滋养新生命。韩国作家以“变化与多样性”定义自身身份认同,拒绝僵化的传统。

文学教授张秋子认为,古典通过微观感官在流变中持续转化。莎士比亚以草莓的“腐烂”质感预演理查三世的谋杀,强化读者对死亡的感知;爱伦·坡用“胶状声音”——模糊遥远、如从洞穴深处传来——将濒死者的听觉异化为黏稠的触觉体验。这些细节贯通文本与当下现实,她提到自己学生的经历:祖父临终前褥疮突然破裂,不明液体流出,小说中“被催眠悬置的死亡”瞬间液化为“腐败物质”,古典的死亡隐喻流变、转化,渗入我们的生命经验。古典从未远离神坛,它以“难以言说”的感官质态渗入生活,不断拓宽我们对于生命边界的理解。

至此,2025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活动告一段落。之后的六天里,共计近30位文学周嘉宾将参加50多场各类活动,包括“诗歌之夜”,以及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建投书局、上海图书馆东馆、朵云书院、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场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并采用网络直播手段,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读者能“亲历现场”。

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品牌,上海国际文学周始终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共邀请到了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自2011年创立以来,今年是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也是连续六届落地虹口区。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建投书局、思南公馆、朵云书院、中信书店、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协办,上海广播电视台侧耳工作室提供支持。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