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2日,由吉林省作协、梨树县委主办,四平市文联、梨树县委宣传部承办,四平市作协、梨树县文联协办的“一树梨花一树诗”吉林作家走进梨树系列活动在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启动。吉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亮,秘书长郝蓄芳,文学院副院长、社联部负责人孙英男;四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连军,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陶永战;梨树县委副书记王学明,吉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负责人、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院长杜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樾楠出席启动仪式。
吉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亮讲话
王亮在讲话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梨树五周年之际,吉林省作协来到梨树开展系列活动,就是想通过作家、诗人的笔触,把梨树五年来的巨大变化描绘出来,把梨树振兴发展的非凡成就宣传出去。希望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火炬,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积极做伟大时代的在场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表达者、文化强国的建设者,以赤诚之心书写人民史诗,用如椽之笔绘就时代画卷。
王学明强调,梨树县的各项工作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节点,梨树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走在前列,更要在文化振兴上作出典范。梨树的广袤田野、美丽乡村、勤劳人民,都是文学的富矿。希望大家以文学的方式,再现梨树的千年文脉,记录梨树人民的奋斗历程,让梨树的故事传得更远,让梨树的声音更加响亮。
杜欣表示,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将精心梳理这片土地上最富矿藏的故事线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图谱、最有时代气息的实践场景,为各位作家深入采风、潜心创作铺就最顺畅的道路,架起最坚实的桥梁。期待大家在这片沃土上,采撷最动人的故事,捕捉最鲜活的意象,聆听最深沉的心跳,最终捧出带着黑土厚重、绽放时代光华、散发永恒芬芳的文学硕果。
“一树梨花一树诗”诗歌朗诵会现场
启动仪式结束后,“一树梨花一树诗”诗歌朗诵会精彩上演。梨树是文化部命名的“诗歌之乡”。光绪四年,首任知县钱开震、训导赵万泰、进士陈文卓的诗词至今流传。民国时期,钱宗昌、孟松乔等才子的诗赋名噪一时。梨树诗人钱来苏为“延安十老”之一,与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人齐名。新中国成立后,梨树更是涌现出丁耶、姜士彬、高继恒、赵长占等知名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大批梨树诗人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梨树的诗歌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朗诵会分为“梨树之根”“梨树之恋”“梨树之美”三个篇章,通过丁耶的《新生》、张牧宇的《梨花颂》、肖寒的《在玉米丛中》等几代梨树诗人的作品,展现梨树的发展变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梨树之后,梨树铺展出的壮美画卷。
诗人张牧宇说:“在这场朗诵会上能朗诵自己的诗作,同时也聆听不同年代、不同诗人对这片黑土地的赞美,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作为本土诗人,我们要发现和描绘这片生养我们的黑土地繁荣昌盛的景象,用诗歌的形式担起记录家乡的责任。”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任白以“梨花又开放——乡村诗情的传统与现实”为题,从乡村诗歌发展脉络、梨树诗歌印象、新大众文艺崛起等方面,并结合扶贫诗人王单单《中国民工》、外卖诗人王计兵《父亲从乡下来看我》、牧羊诗人李松山《雨的潜台词》等作品,为梨树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授课。针对素人写作,他提出要“先倾听、后引导,先发现、后培养”,从而保护新大众文艺的原生动力。
采风团合影
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梨树”采访采风活动中,吉林省作协邀请13位来自全省各地的诗人,参观中国黑土地博物馆,走进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亲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梨树后的五年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梨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博士后沙野为大家介绍了从2009年至今,他们如何实现从“象牙塔”到“泥土地”的青春蜕变、如何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他的讲述令在场的诗人们非常感动。沙野黧黑的面庞,不仅代表着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更让诗人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诗人尘轩感慨道:“科技小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的精神给我很多启示,尤其坚定了我在书写‘山乡巨变’方面的‘长跑’计划。”
“发现素人写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谈会现场
7月22日上午,“发现素人写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谈会在梨树县召开。21位来自基层的作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就素人作者发掘、地域文学写作等展开深入交流。大家的发言既有对创作本质的思考,也有对实际问题的诉求,但更多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理想的坚守,对文学改变命运的感怀。
吉林省作协秘书长郝蓄芳总结发言
座谈会最后,吉林省作协秘书长郝蓄芳总结道:“人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主角和读者,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力军。非专业写作者作为一种新力量,已经形成了新的文学增长点。希望大家站稳人民立场,把准创作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创作底气;坚持崇德尚艺,涵养创作初心。实现从‘平凡’到‘非凡’、从‘素人’到‘达人’的跨越,让农民写作、素人创作成为黑土地作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炬,为推动吉林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