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文讯 >> 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5-05-12 14:18:01
浏览量:

一个毕生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为何会在退休后跨界“做起小说来”?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自述中,於可训的老师曾调侃教文学的教员“自己不会炒鸡蛋,还要教人家鸡蛋怎么炒”,让於可训决心在文学创作上力践躬行,“试试炒鸡蛋”。于是,退休后的他开始背上电脑,在路上写起小说来。如今,他已创作了小说超百万字,出版《乡野传奇集》《才女夏娲》《渔人故事集》等多部小说集,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个人风格。

研讨会现场

5月10日至11日,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视频致辞,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刘醒龙,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悦,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文学院院长于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越,及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专家与会研讨。

邱华栋在视频致辞中谈到,难忘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聆听於老师讲课的学习经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前沿研究的先驱,於可训在花甲之年开始小说创作,以文学研究反哺其小说创作,将文体意识转化为文本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始终流淌着江汉平原的气息,既有方言叙事的三重境界,也有民间叙事的现代转化,更有宏大叙事与小人物书写的融合,有着超越地域叙事的独特性。“从三尺讲台到虚构江湖,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赤子之心,是一位文学精神的摆渡人。”这是值得写作者学习、借鉴的地方。

古新功介绍道,武汉大学文学院曾培养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批评家,於可训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与人才培养三个领域成果显著,新时代的湖北文学需要更多像於可训一样眼中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的文艺工作者。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和於可训一样,长年扎根湖北。刘醒龙将“心里话”手书成巨大的书法作品,郑重地交到於可训手中。刘醒龙深情回忆道,在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中,於可训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在求学路上关心过他,也为初出茅庐的他撰写过评论长文。於可训的小说多是喜怒不形于色,威武不见刀兵,爱恨藏于平淡,智慧止于凡人,透露出看透人生后的返璞归真。

刘勇谈到於可训的小说饱含温情地反映小人物命运,反映了社会变迁,其善用中国笔法写地方故事,打破文体界限,既有理性思辨,又涌动着青春激情。张清华认为,於可训的小说怀着大爱和悲悯之心,为故乡众生立传,同时注重民俗风情描写,继承了古典笔记小说传奇性、寓意性等传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则以具体作品切入分析於可训小说。他认为,《乡野传奇集》围绕家乡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事件、人物命运展开叙述,最为可贵的是其中有许多生动的劳动场面和日常生活细节,体现了民间艺术蓬勃的生命力量,具有民间性的审美特征,真实传递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则谈到,於可训的小说还原了生活的“本色”和“本真”,满怀悲悯地写出生命之间的珍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赵家姑娘》正是写出了生命的欢喜和质感。同时,行文中精准的分寸感也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举办5场大会报告,进行6组分组讨论。专家们围绕於可训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与本土资源、文体意识与艺术风格及其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并深入研究近年来文学批评家从事文学创作这一现象。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