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研讨会。作为2025年秋季“驻校作家”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上海文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报》《百家评论》等国内重要文学刊物的主编与评论家。与会专家围绕这部四十余万字的厚重之作,从叙事美学、人物塑造、结构创新与理论反思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度对话。
《龙凤歌》最引人注目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处理历史与个人、厚重与轻盈的独特方式。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教授借用卡尔维诺的“轻逸”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他指出,小说的“厚重”体现在其跨越数代人的时间维度和对时代内涵的承载上。同时,胡学文又淡化了时代对个人的宰制,巧妙地将之“虚化”与“淡化”,使厚重的历史成为一种“缺席的在场”。时代背景依稀可辨,却不再提供精确的历史坐标,从而凸显了个人心灵成长的轨迹。徐勇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人物的命运由时代、宿命、性格等多种力量复杂互动、共同决定,形成一种“多元决定”的状态。这种复杂性使得《龙凤歌》超越了许多作品的“单调”与“简单化”,最终成就了一部聚焦于几代女性心灵觉醒与成长的“心灵史诗”。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刘玉栋同样对《龙凤歌》的“轻逸”笔法感触尤深。小说通过轻盈、简洁、诗意的语言,将沉重的生活与时代的苦难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呈现。这种“既轻盈又沉重”的写法体现了小说叙事的张力和美学价值。刘玉栋最终将之定义为一部“以轻逸之笔书写时代变迁”的力作,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时代密码,故事扎根于民间大地,是一部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有益探求。
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是本次研讨的焦点。《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在《龙凤歌》中,“故事”取代“历史”,成为了叙事的核心动力与人物生活的场域。他分析道,小说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故事:有麻婆子所讲述的、用以“安度人心”的传统民间故事;有刘长腿用以欺骗与辩护的“向下”的故事;也有主人公朱光明所践行的、言行合一且“向上”引领的故事。这种以“故事”为中心的世界建构,打破了以往乡土小说依赖“历史”作为宏大坐标与集体意志的写作范式,让人物获得了更大的叙事自由和更为本真的存在状态。
青岛大学刘东方教授则从宏观结构入手,梳理了《龙凤歌》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叙事探索。他认为,小说呈现出一种复合型结构:既有古典“串珠式”结构(如预叙、说书人口吻)的影子,也继承了现代“大河小说”主副线交织的特点,但最终形成了一种胡学文自称的“流水式结构”。这种结构如自然河流,有主流,有支脉,甚至有不规整的“旁溢斜出”,呈现出开放而自由的状态,在松散中见秩序,这正是其“轻盈”感在结构上的体现。刘东方进一步指出,这种从“先验理念结构”向“个体感受式结构”的转变,使得小说不再致力于给出某个明确的结论,而是专注于呈现人物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是新世纪长篇小说在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行超关注到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拓展及其带来的叙事节奏变化。她认为,《龙凤歌》的下部将叙事重心从乡村转移到都市,这对擅长乡土书写的胡学文而言一次在文学创作谱系上的拓宽和深化。她精妙地比较了上下卷的不同叙事节奏:上卷乡村叙事缓慢、细腻、富有神性与诗意;下卷城市叙事则明显加快,更显现实的急促与逼仄。这种双重的叙事节奏,艺术地呈现了同一人群在不同时空下的真实人生,超越了简单的城乡冲突模式,揭示了“两种人生、两种节奏、两种叙事”的复杂现实。
鲜活立体的人物群像是《龙凤歌》赢得广泛赞誉的关键。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教授特别提及了朱光明面对妻子梦游可能生下非亲生女儿朱丹时的包容态度,认为这一情节极致地体现了作品“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尊重”。这种超越传统血缘伦理的大爱,构成了胡学文持续挖掘乡土故事的原动力,也是其作品的核心魅力所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崔庆蕾指出,《龙凤歌》以人为中心展开叙述,聚焦于普通人的故事和命运。作品打破了农民形象的模式化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文艺气质和精神追求的农民形象,如会拉二胡的木匠朱光明、痴迷故事与剪纸的马秋月等,这种超越农民身份的属性赋予小说人物独特的精神质地。同时,从隐忍的马秋月到泼辣刚毅的朱红,小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谱系”,为传统乡土文学中扁平化的、符号化的乡村女性形象注入了活力。
《百家评论》编辑孙涛和山东理工大学张相宽副教授都高度评价了小说在心理描写和塑造“人间大爱”上的功力。孙涛认为,胡学文通过书写普通人内心的“百转千回”,深刻地揭示了平凡生活中的精神深度与生命韧性,并最终指向了人与命运从抗争到和解的永恒母题。张相宽则指出,《龙凤歌》的卓越之处在于“将日常小事写成传奇”,在琐碎中见深度,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日常事难写,写好人难写,《龙凤歌》都做到了。”
淄博市文学创作中心主任、青年作家田裕娇则从读者和在地作家的视角出发,分享了阅读带来的共情与思考。她由小说联想到自己祖母的经历,认为《龙凤歌》细腻的笔触使其成为一部“家族生命之书”,它引发了对家族历史与代际创伤的文学化思考,展现了文学作品连接个体经验的强大力量。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也引发了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自觉反思。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教授特别强调了《龙凤歌》对生活“困惑”的真挚书写。他认为,在AI写作日益制造“精致的平庸”的今天,文学最珍贵的品质恰恰在于写出这种基于真实生命体验的、无法被算法复制的深沉困惑。小说中如“麻婆子”这样的“中间人物”之所以生动鲜活,正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生活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由此反思“文学高于生活”的命题,在AI时代,或许“文学起源于生活的困惑”更能揭示创作的真正动力。
刘东方教授提出了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新世纪文学走过二十多年后,我们似乎很难再用过去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文学史归纳。他认为,这是因为当下的文学研究过于依赖思想史、社会学史的方法,导致了“学术重量”增加而“文学属性”弱化,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的概括与阐释能力有所下降。他呼吁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应建立更直接的对话,避免“过度阐释”和“自说自话”,从而使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形成良性的互动。
本次研讨会,专家们的讨论涵盖了美学特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文化内涵乃至批评方法等各个方面,并充分肯定了胡学文作为一位成熟作家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作能力。正如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教授在总结中所言,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前沿的精彩对话,也是山东理工大学以文学涵育人才、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它为青年学子的学术成长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滋养,更为当代乡土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