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张仁双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张仁双,别名:兴全,1962年8月生,学历大专,中共党员,山西灵石人,曾在新疆当过兵,退伍后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晋中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十佳最美散文奖”,获第四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金奖。自印文集《往事回顾》《军旅岁月》,作品曾刊登《山西市场导报》《山西青年报》《山西记者观察》《山西晚报》《晋中日报》《中国散文网》《山西市场网》《散文岸北戴河创作基地》《最美中国散文诗文选集》《灵石文史》《灵石文联汾河》《灵石作家》(瑞石文苑)网络平台。作品:《清悠随笔》已经正式与成都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出版委托协议。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又见老班长
今年五月,我因事到西安,张班长得知后,打来电话说要见我,我怕影响他的事务,婉言谢绝。当晚他还是赶来了。
老班长叫张兴耀,一九六零年六月出生于陕西省澄城县韦庄村,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参军,在新疆军区工程兵某团某连,比我早入伍两年,我俩“同连同排”。
张班长,憨厚诚实,性格豪爽,天生说话嗓门低。
闲聊中他讲起了童年、少年时期,往事一幕一幕浮现眼前。贫穷的年代,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张班长在兄妹四个中排行老三,十四岁失去母亲,几年后父亲再婚。为生活所迫,不足十八岁的他就到黄河畔筑堤修坝,渭南煤矿下井。
一周后,我在返程的高铁上,一路思索,有很多个“奇事”一路脑中闪现,仔细揣摩,老班长曾经的艰辛,军旅,创业精神,让我为之动容,岂不是新时代退伍军人最好的写照吗?
我文化不高,且又是“言外”所获,可能无法写出他内心的辛酸和喜悦,但我愿意用有限的文笔,尽力表达他多半生的过往,此文触笔未事先告知老班长。可是,往日的共度军旅,可敬、可赞、可写。
参军报国,刻苦学习求进步
那年冬天,他穿上戎装从家乡韦庄站乘坐五天五夜的闷罐车,到了新疆军区工程兵建筑某团,属野外独立的连队,临时所在地在乌鲁木齐七纺,这里四面环山,营房为土坯房,冬烧火墙,睡大铺,周六吃粗粮。新训场上,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赤裸的双手冻得发僵生疼,浑身冰凉,双脚发木,他就是在这艰苦而又严寒的训练中,完成了普通百姓向军人的转变。
下连队后,所在的连队正式改编为新疆军区工程兵工兵某团某连,当年被奉命执行某处的国防施工任务,在排长的带领下,作为新兵的他迎高温、战酷暑,以山为家、敢打敢拼,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打坑道再苦,从不叫累。他是西北农民的儿子,再累也没有他未参军前的下井累,他和全班的战友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国防施工任务,他们班荣获了团部的表彰,他受到连队嘉奖。随后,他被连队选送到团教队学机械专业。
开学典礼上,队长讲,能被选送到这里的学员,不可能是没有文化的,张班长听后,心里感到匮乏,觉得自己只是个初中生,不刻苦学习是无法进步的,学习期间:他坚持在宿舍内、树荫下攻读机械知识大纲,坚守在装载机旁、施工地、噪声中、实践实操。
在教导队的时间里,没回乌鲁木齐市的连队会友,没到不远处热闹的化工厂游逛,他说,他不想成为“无技术”的人,更不能辜负连领导的希望。他在机械的轰鸣声、嗡鸣声、刮擦声中收获了技术,各项成绩优秀,顺利地领到了装载机操作证。
无悔奉献,哪里需要到哪里
结业返回连队,连队已搬到乌鲁木齐三宫大修厂,从六班调到机械五班,面对大修厂厂区路少,职工上下班穿梭在不平坦的泥泞中,连长审时度势,积极号召全连支援大修厂区的道路建设,改变行走难的状况,以新的技术姿态,撑起了装载机,和全连的战友冒着炎热,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施工中,并把学到的机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同班的战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几条平坦的道路出现在职工面前,工人们欢呼雀跃,称赞二连子弟兵,英雄不怕筑路难,哪里艰苦哪安家。
八一年后半年,连队回到了南山团部营房,从五班调到三排九班,担任副班长,接着又是转战坑道施工,住帐篷,吃野餐。开工中:身先士卒,打风钻,拉平车,给奶奶写信,不敢说打山洞,只说是搞国防建设,不危险,生怕年迈的奶奶因为担心有个三长两短。认为,为祖国边疆的安宁,无怨无悔。
八钢山头某天,是他一生难忘的日子,连队支部纳新他为党员,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对组织的感激,之后又是嘉奖,真是双喜临门。
一九八二年底,他光荣地退伍,离开了恋恋不舍的战友,思念军旅,装载机有声,奉献无声,青春在这里绽放,梦想从这里起航……
回乡之后,与邻村的改碗嫂子喜结连理。婚后,他自觉履行传统美德义务,当兵几年未能尽的孝心,都给了此时正需要关照奶奶。他与嫂子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一直把奶奶呵护到生命的终点,韦庄的乡亲们都夸奖他们是孝顺的好孙子、好孙媳妇。
接下来的日子,开始了创业之路。起初,用退伍金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小四轮搞运输,一段时间后感觉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远远不及当地市场需求。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先进的机械装备得到推广应用,韦庄中储粮库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由于他有精湛的技术,承担了储粮站输送机械的维护与保养。
借着改革的春风,他一边上班,一边创业,重新审视机械事业,在哥哥和妹妹的支持下,逐步购买了三台装载机和一台压路机,满腔热血投身到公路事业上。召机械能手、组织施工队,包揽部分路基和工程项目,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为保证工程质量,下班后亲自操作,按时完成进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和行业认可。
退伍不褪色,尽自己的所能为韦庄的乡亲们服务,韦庄的红白喜事中,总少不了他辛劳服务的身影。在百姓心中,是一名好党员、好组长、好总管、最美的退伍军人。
心怀大爱,战友情始终不渝
每年的母亲节前后,主动和澄城沟南的老战友去看望烈士的母亲,送鲜花慰问金,陪母亲聊天吃饭,老人捧着鲜花感动不已,感受到儿子们的温暖和关怀。
多年来,张班长对五湖四海的战友十分热情,不仅有爱心,更乐于助人奉献,还曾为战友制作纪念册。我也有幸得到一本赠册,从外观到照片都非常精美,每每翻看,仿佛又看到了战友们鲜活的军旅姿容,不禁感慨万千、很受启发。
张班长有许多友情故事,一场特殊的疫情,没有阻挡他拜访战友的脚步,前年九月,他为山西战友送衣服话友情,正如他所说“黄河难隔浓浓清”,圆了秦晋老战友相聚的梦。去年九月,他坐高铁,翻秦岭一路西南到武胜,探望昔日的战友。这些年,每逢春节,不间断向老战友送去祝福。
去年下半年,张班长一行重访军营,却发现曾经的绿色军营,自己战斗过的地方,一切的一切已不是当年模样。但在他心中,昔日的营房虽已荡然遥远,久违的熟悉却始终萦绕心头。
秦岭山高,黄河水长,老班长的目光依然远大,对澄城沟南战友建军一百周年充满期待和希望,为老班长点赞,向所有退伍军人致敬。
愿三秦大地渭南老班长的故事,在三晋大地上传颂不息。
酒情友情不了情
老友的宏固酒厂地处晋商故里祁县城赵镇固邑村,紧邻汾河岸边,是世界公认的北纬37度美酒地带——清香型白酒的黄金产区,是得天独厚酒业酿造的理想之地。
夏日的一天,我随晋中市作家协会采风行活动,抵达了既熟悉又新奇的宏固酒厂,此行对市作协是拓宽视野,激发灵感的文化采风,但对我而言是完美诠释“熟悉中的新发现”,步入熟悉的院落,好友李卫华在院中忙碌,瞬间,我的目光被院中的假山“宏固”二字所吸引,假山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院中一隅,石质古朴、形态各异。我绕着假山细细观赏,石缝间还顽强地生长着几株小草或是几朵野花,它虽不起眼,却在这方寸之间展现出了生命的美丽,我仿佛能听到山间溪流潺潺的声音。这不由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与独特的韵味,回忆起与宏固人相处的美好记忆,每一处细节都显现出新的惊喜,让我不禁感叹新时代宏固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随后:一行四十余人,在李卫华总经理及乔清年总工的热切引领下,依次参观了原料(高粱)筛选到发酵,蒸馏酿酒,原酒贮存,地下酒窖,灌装包装等每一个环节,乔工详细的介绍,大家驻足观察认真聆听,仔细询问,不可或缺的了解多道工序的奇妙过程和配酒的技术创新,当日的采风给会员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创作的内容,让我从新认识熟悉中的“熟”,发现了新的美,新的灵感。
走进宏固:不得不想起受我尊敬的宏固第一代李儒章兄长,二十多年的深厚友谊,我们之间不仅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更在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彼此鼓励,这份缘分如同绿水青山间最纯净的纽带,将我与生态文明的热爱与宏固所秉持的可持续发展酒业紧紧相连,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同行者。我见证了宏固从最初的小作坊(300吨/年)到如今(3万吨/年)的壮大,这样的创业传奇得益于几代宏固人,长期走实践创新,向“宏”而行,与时代“固”鸣,守消费者的“根”,走宏固的路。目前:实现了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成为祁县绿色发展的标杆企业。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友李兄他作出了一个令我钦佩的决定,将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的酿造事业,传手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家族酒业的延续,更是对儿子们能力的信任与肯定。
在与李兄共度的时光里,他深情地告诉我,我这一生,除了酿酒,最大爱好是看戏,戏曲中的悲欢离合,如同酒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百态,在他看来,无论是执着酒业还是热爱看戏,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深爱与尊重,晚年去追求戏曲艺术,让心灵在舞台上找到归宿,享受晚年的美好。
人生往往有许多偶然和巧合,正是这些偶然和巧合使我收获颇丰,不禁想起酒和高粱的故事,四十多年前,军营中三人喝酒的往事,那时想家、思念、庆贺、期盼.....尽情畅饮,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喝酒,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醉酒,我不希望人们酒后失态,但也理解喝酒人的狂放行为,即使醉酒也要有君子之风。
金秋八月,重返熟悉的故乡土地,看到成片成片红透了的高粱穗在秋阳下闪闪烁烁,田野里金黄的高粱、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人陶醉于这浓郁的酒香之中。
一个家族,一脉血缘,一代传承,世代相传,宏固人持续开辟了宏固旺红,宏固珍品、宏固霸、宏固春、宏固复盛公、五谷丰登、宏固缘、宏固老酒、宏固1986等著名商标,这种品牌不仅限于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宏固人智慧和梦想的传递。
在宏固的采风行活动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我们满载而归,采风不仅是零距离的收获,更体会到了宏固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从每一滴酒液的精心酿造,到每一道工艺的严格把控,有故事、有情怀、有历史、有吸引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匠心独特的魅力。此次采风,是一次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用笔触去挖掘和弘扬宏固文化,书写宏固新时代的变迁。
父亲的肩膀
我父亲出生在灵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很苦,10岁失去父母,没读过书,和哥姐相依为命。父亲不善言辞,记忆里,他每天就是埋头干活,极少和我们讲他的事情。父亲一生坚韧不拔,凭着肩膀养家,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支撑着子女长大成人的希望,毫无怨言地担负起给别人家挑水和给村里掏粪的营生。
记忆里,父亲有一副铁打的肩膀,他的肩膀与扁担绑在了一起。父亲不惧,望着年幼的六个子女,半夜睡不着了和母亲唠叨生计,天不亮,悄悄起来给村里两家去挑水,摸黑走向后洼沟口的那眼深井。冬天,井面结冰滑很危险,父亲顾不上这些,每天都是第一个挑水的人。
那年头,挑一担水赚2分钱,来回要走几里路,父亲咬着牙,脚步七拐八扭,扁担不规则地颤动。等两家挑满后,父亲的肩上钻心疼,只好放下扁担歇息,瞬间再给自己家挑,回家的路是上坡的羊肠小道,走到枣园坡时,父亲已是汗流浃背、中途趁换肩膀,一步步向前把水挑回家中。
父亲每日挑水的脚步能唤醒黎明,更能踏出太阳。后来,村里建了水塔,父亲才不再为挑水而起早劳碌了。
等我和哥哥先后参军,父亲格外高兴,但他肩上的担子更重,农活繁重,种地、收割全靠他,他硬是没有让庄稼荒废,且收成很好,一家人都感念父亲辛劳。
父亲还承担过村里的掏粪工作,一干就是好多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虽然提起粪,总让人产生不雅的联想,但庄稼人却把它和粮食丰产联系在一起。缺少化肥的年代,粪肥尤其珍贵。
农家每户都有一个粪坑,也叫“茅坑”,大部分粪坑置于自家院墙外,便于掏粪,掏粪需挨家挨户地清理,这户人家的粪坑掏完了,再转到另一户。每到掏粪时,挨家挨户地粪坑几乎都是满满的,遇到茅坑浅的户,粪便常会溢出来,父亲从不嫌脏嫌臭,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不管坑底多深,都会千方百计掏干净。
父亲掏粪不容易,一担粪有上百斤,一担粪一个来回几里路。村里人忌讳将粪停在路边,父亲挑起粪桶从不在村里停留,掏粪前会在两只粪桶内放上几片叶子,防止走路稍有不稳,粪桶里的粪液溅出桶外。走到地里,会在地里挖个坑,用土埋盖起来……
村里每一条崎岖的山路、田间都留下父亲的足印,行走的里程都凝聚在他倔强的坚持。记得父亲的肩膀,布满了伤痕,晒得退了皮,磨出老茧,母亲给他做了无数个肩垫,父亲常说一句话,这扁担又坏了……
如今回想起来,他挑起沉甸甸的粪桶,没有与邻里寒暄,也没有在村中多做停留,只是默默地向着远方的田地进发。那肩膀,是对生活无声的抗争,也是对家人无言的承诺。
父亲的肩膀,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是家庭与责任的象征,用勤劳之苦、战胜一切饥饿、困难挑战,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父亲的肩膀,是一种力量,是我前行的动力,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咬牙坚持,绝不后退。父亲的肩膀,是一种精神,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不断奋进。
父亲的肩膀,让儿女心中有了信念的支撑,勇敢前行。我爱我的父亲,他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