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故乡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母题。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经典性的作品,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以写童年时代故乡记忆而感动读者。凤凰沱江边沈从文墓碑上写着一句话:“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曾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作家和文物研究者身份立足于北京,最后归葬故乡凤凰。故乡永远是一个人最初的出发点,也是他人生的起步点。
认识本书作者况正兵时,他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做编辑,主持出版“浙江文丛”,我因学习文献学,跟他交往就多起来。我知道他有一个公号“一汪寒水”,写一些散文随笔。他后来做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总编辑,有一天,他告诉我,公号上的文章结集出版了。我拿到书一看,普通的小32开本,书名出自最广人为知的诗句:低头思故乡。
《低头思故乡》写的是别样的故乡。对于在贫穷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故乡是既恨又爱的地方。因为城乡的鸿沟,逃离是最初的选择。《人生》中的高加林,向往城市、闯荡城市,最后失败被打回故土。况正兵是成功的逃离者。他出生在重庆市垫江县,离县城35公里的贫困乡村家庭。人生的转折,来自一位喜欢骂人、还会动手打人的小学老师,在作者小升初考试失利后,给了钱让他参加垫江中学的自主招生,成为该小学历史上第二位跻身这所重点中学的毕业生。6年后,作者又考上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出版行业,在城市站稳脚跟。回忆故乡,最初的逃离就变成了最深的眷恋,故乡成了情感的修理厂,作者一年一度的归乡,仿佛是机器回厂一次次返修,一次次精神疗愈。他说:“无论走得多远,只要这个名叫故乡的地方,有人记得我,牵挂我,爱护我,那么,它就能治愈我。”
《低头思故乡》最重要的篇章是写人物,最感人的是写父亲的几篇。儿子写父亲是最难的。做儿子的大多经历过叛逆期与专制父亲的抗争,儿子眼中的父亲形象多半是暴君,是一个既爱又恨的存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背后故事是在父子冷战多年,得知父亲老迈多病后,情感涌动而写的和解之作。况正兵写父亲的篇章,充满忏悔之情,感人肺腑。这是一位平庸而懦弱的父亲,在作者的叛逆期,甚至觉得那个叫爸爸的男人简直是天下最没用的人,尤其怕他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和解放牌胶鞋,戴着一顶草帽突然出现在同学面前。这个父亲在家里是沉默的人,在强势的妻子面前忍气吞声,最在行的就是种地、干农活,挑粪、锄地、插秧、打谷,农闲时离家到重庆当“棒棒”,赚点活络钱。他带着一根扁担、一根麻绳,一个月去重庆十来天,赚一百来元钱,供儿子每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儿子考上重点中学,父亲送到集市,为了省往返11元车费就不进城了。第二天,戴着草帽的父亲还是来到了学校,看到儿子好好的,才放心回去。儿子考上大学,父亲送到火车站,看着火车徐徐开动,跟着跑很远。况正兵笔下的父亲,一生凄苦,受尽委屈;或许他本人不觉得苦,因为他忍辱负重是有期待的,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让一双儿女健康长大,这是他的全部责任,这也是他的全部幸福。
书中最让人撕裂的人物是母亲。在现当代的亲情散文中,母亲的形象大多是温柔善良、舐犊情深。1925年,盛成的《我的母亲》问世,法国大文豪保罗·瓦莱里写万字长序称此书使人“神魂颠倒心摇情动若山崩”,因感动于中国母亲的伟大。况正兵写的是另类的母亲:“我的母亲不是良善之辈,她虐待过婆婆,骂过丈夫,打过子女,与所有的邻居,都爆发过骂战;贤良淑德,一字不备。”作者把残酷、丑陋的现实,赤祼祼地呈现,比如94岁的奶奶病重时在屎尿中等死,读大四的“我”愤怒中甚至说:“婆,你安心去吧,我以后给你报仇。”母亲的自私、粗暴、不受控制的坏脾气,还体现在对老实巴交的父亲身上。在父亲病重期间,儿子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果惨重:母亲翻出我和妹妹历年来买给她的衣服鞋子,在地坝中一把火烧光;父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不再进食,三日后离世。我办完父亲的丧事,逃也似的回到城市。我的家,分崩离析。”况正兵的亲情散文那么尖锐,像一把刀子刺入自己的肌体划出一道道伤痕。亲情,本来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却被扒得精赤条条,在大街上踩踏;在经济贫困和身体劳累的情绪积累中,亲情变成互相伤害、互相诅咒,在母亲的咒骂声里,父亲绝望地死去。
中国人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子不言父过”的传统,况正兵的散文冲破了这个禁忌,有一种直面人生、刺破世俗的张力。而我阅读下来,在苦难和撕裂的叙事中,有一种倔强、悲悯的精神力量,引向的是澄澈、温暖的境界。在我印象中,况正兵是一个单纯、热心、乐观、敞开心扉的人。他多次表示命运是眷顾他的:他离开四川成都来到浙江杭州,结婚、生子、买房,成为浙版集团最年轻的总编辑。他的人生之路这么顺利,对他期待深切的父亲一定是很安慰的。写这些散文,作者说是“自我疗愈”,我觉得更是历经沧桑后更高层次的觉悟。他说,“亲人之间的争执,永远不会有胜者”“我愿做一条提坝,横亘于河流之上,上游仇恨的浪,都打在我身上;而下游的河水,要从此安澜,平静地、舒缓地流向大海”。
最后要说的是,该书的语言,有一种“哀而不伤”的韵味。散文最忌煽情,犹如放多味精的菜,吃起来总有一股异味。《低头思故乡》文字干净、情感节制、表述准确;作者熟读古诗文,自会带有一点唐诗宋词的神韵、明清小品的清雅。确实,况正兵高考语文曾得高分,从事的是与古诗文打交道的行当,又是有故事的性情中人,写好散文的条件一样也不缺。